燕连福 何佳琪
(西安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共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面临着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现实挑战,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深入探究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其遇到的现实堵点并提出相关推进路径,有助于进一步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为二者在价值旨归、基本遵循、目标任务和内在要求上都具有契合性。
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在价值旨归上具有一致性,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共享从其覆盖面上来看,是全民共享,也就是人人共享、各得其所。绝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正如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设想中提到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3],“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同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共同富裕的思想内核,“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可见,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在价值旨归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第一,共享发展超越了传统“唯GDP”的狭隘发展观,强调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彰显了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毫无疑问,强大的经济实力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传统“唯GDP”“只见物不见人”的狭隘发展观,仅以经济增长为指挥棒,以高投入实现高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忽视了人自身的内在价值和目的。党的十九大以后,我国不再将“GDP翻番”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不再刻意追求GDP增长的高速度,而是更加注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强调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现阶段,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我国的发展是包容性发展,更加注重不断增强发展的普惠性和公平性,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第二,共享发展主张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激发了促进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6]共享发展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激发人民劳动热情,释放创新创造潜能。共享发展致力于为人民增强发展能力、把握发展机遇创造出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促使向上流动的通道更加畅通,让人人都能看见生活的“奔头”、拥有致富的机会,进而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共同富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在基本遵循上具有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这一论述深刻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新的阐释。2015年,新发展理念被提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9]由此可见,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上具有高度契合性。
第一,共享发展顺应了信息化时代新的生产方式要求,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机遇。如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互联网成为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深刻影响,加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都要求我们加快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共享发展正是顺应了信息化时代新的生产方式要求,强调共同享有社会资源,主张挖掘和利用闲置的资源、时间、机会、知识和信息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机遇。
第二,共享发展摒弃了西方“两极分化”的现代化道路,强调消除贫富悬殊、实现共同享有,为促进共同富裕凝聚主体力量。西方现代化主张以资本为中心,必然导致两极分化、贫富悬殊,最终只能使贫者愈贫、富者愈富。2021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布的美国财富分布情况报告显示,美国70%的财富集中在收入排前20%的家庭中[10],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共享发展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强调全民共享、全面共享,主张从国家的顶层设计出发,不断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致力于不断缩小贫富差距,绝不允许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使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普遍共识,为促进共同富裕凝聚主体力量。
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在目标任务上具有一致性,都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11]公平正义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核心理念,既是共享发展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的应有之义。在这一点上,二者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第一,共享发展强调共享的全民性、全面性,要求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共享是全体人民共同享有,是从经济领域,保障全体人民公平参与经济活动,确保市场交易的公正合法;从政治领域,要求人民充分享有政治权利,坚持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从文化领域,要求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确保人民享有更加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从社会领域,要求不断促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以实现充分而平衡的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生态领域,要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全面保障全体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的共享,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第二,共享发展强调责权上的对等性,要求把共同奋斗与共享成果统一起来,坚决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权利和责任的平衡分配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关键。共享发展主张合理分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资源、权利、机会以及各种利益,实际上也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分配上的正义。离开了分配正义的社会,唯利是图、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必然盛行于世,最终会导致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利益固化和社会动荡,共同富裕也就无从实现。共享发展要求尊重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合理诉求,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发挥其自身聪明才智的广阔发展空间,最大限度激发整个社会内部的无限活力,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建富裕社会,共迎富裕时代,共享富裕成果。
第三,共享发展强调制度安排上的合理性,要求既要做好“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推动一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通过有效的制度体制安排,切实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的发展机会和基本尊严,使社会各阶层人群的权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实现,是新时代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12]共享发展主张将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与正义原则有机统一起来,并将其运用于初次分配、再次分配与三次分配的制度安排中,在有力政党、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有爱社会的平衡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切实推动一切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为促进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在内在要求上具有一致性,都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13]这表明,共享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内嵌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表明共同富裕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的,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第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共享的新活力促进共同富裕。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创新共享要求促进创新资源共享,要求不断加强中西部地区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的合作,推动科技人才、金融资本等创新要素的全国流动,进一步促进大型科研仪器、科技文献、科学数据等创新资源共享。创新共享要求创新技术共享,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推动数字技术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在创新共享的引领下,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资源数字化不断推进,城乡发展和治理模式逐步实现数字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有助于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激发共享发展新活力,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创新动力。
第二,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普遍形态,以绿色共享的新形态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期盼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发展要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绿色共享改变了以往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方式,加快了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不断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同时,在绿色共享理念指引下,国家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铺就绿色发展之路。
第三,开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共享发展新动能促进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强调要开放共享,以此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共同做大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蛋糕’,努力让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14]开放共享坚持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要求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共同营造有利于共享发展的国际环境。开放共享主张继续扩大开放,让中国大市场助推世界大繁荣,不断提高供给优质公共产品的能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以培育共享发展的新动能助推共同富裕的实现。
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具有其独特的显著优势,但是也应当看到,目前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也存在现实堵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证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互联网深刻改变人类交往方式,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深刻变化。”[15]因此,我们要分析堵点背后的深层原因,力求打通堵点、消除难点、直击痛点,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切实有效的推进路径。
强大的经济支撑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事实证明,没有经济增长,人民共享将无从谈起。近年来,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各种经济发展新模式和新业态竞相涌现,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就业,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共享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有待加强,呈现出动力不足、增长疲软的现象。
具体而言:其一,人们对共享发展理念的认识不足,阻碍经济新业态的发展。新时代的共享强调的是共同享用,而不是普遍占有,它引导人们习惯于共享、公用、共用,而不是独享、独占。但是传统的基于个人私有、占有的独享观念仍然被一部分人所持有,他们不太能接受和他人共享的生产和生活模式。特别是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部分人就更加看重自己的占有、享用权,表现出“不愿参与、不愿共享”的态度,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二,共享发展存在数据、行业等多重壁垒,制约经济发展潜力。当今世界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融,被称为“21世纪的石油和钻石”的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是,目前在数据共享方面仍存在壁垒,导致有数据、有技术的单位不愿开放,有需要的单位和企业拿不到数据,技术发展也频频受限,形成了“数据鸿沟”和“行业高墙”,不利于各种要素的社会流动,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其三,共享发展缺乏完善的市场监管制度,经济活力释放不够。实现共享需要以一定的个人信息作为共享的载体,这就难免会引发对个人信息保护和隐私泄露的担忧,导致“不敢共享”。各种共享平台涉及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储存和利用,造成数据泄露和滥用的事例屡见不鲜,共享的安全性受到极大挑战。《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监测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5月以来,国家网信办累计通报的12类351款App中,有257款存在“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相关问题[16]。从目前来看,我国在共享经济、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并且立法呈现出滞后性。一些共享平台的监管缺失、资质审查存在漏洞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家共享的意愿,抑制了经济活力的释放。
进入新发展阶段,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三大问题严重制约了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成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短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7]“三大差距”的持续扩大,容易造成贫富不均,影响社会稳定,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具体而言:其一,地区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26.7万亿元、25.7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21.4%[18]。从区域经济差距上来看,东中西部有所缓和,但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仍有扩大趋势。由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编写的《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2022》,选取义务教育生师比、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人均图书馆藏书量、公路密度和每千人口民政机构床位数5个方面作为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水平的分项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分析(见图1),指出:“东中西部对比而言,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基本与经济状况对应,东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得分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相对较差。”[19]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其二,城乡差距较大,农民更高层次的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0]城乡差距较大,首先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2008年起连续13年下降,2020年下降到2.56,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仍然属于较高水平。对36个国家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的研究显示,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原计划经济国家,大都低于1.5。”[21]近年来,在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的硬件条件越来越好,但在基本公共服务、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关涉社会公平的基础,即教育来看,根据《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2》显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但增幅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20年全国普通小学生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11 654.53元,较2015年的8838.44元增长了31.86%。其中,农村为11 178.71元,较2015年的8576.75元增长30.34%,但仍落后于全国平均增速。从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来看,2020年,全国小学建立校园网学校的比例为70.4%,其中农村为67.3%,比城市小学低17.2个百分点[2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城乡居民教育间的差距,对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一定挑战。其三,收入差距明显,影响低收入群体的劳动积极性。收入是民生之源,居民收入差距如果过大,将会带来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根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22》数据显示(见表1),2012—2021年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都处于0.46以上的较高水平。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4以上,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意味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问题比较突出。“按照国家统计局划分中等收入群体的标准,2018年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略高于30%,低收入群体占比高达65%左右。而且,在低收入群体中许多人的收入水平仅略高于2020年农村绝对贫困标准,2019年月收入低于500元的群体仍达到约1.1亿,低于1000元的群体超过3亿。”[23]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势必会导致低收入群体的不满,难免会降低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利于推动共建共享,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表1 2012—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
图1 2008—2021年基本公共服务指数的平均趋势与地区对比资料来源:马光荣、吕冰洋主编:《中国各地区财政发展指数202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18页。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若干重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要建立在效率提升的基础上,但是目前共享发展在促进效率提升上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同时部分共享模式的粗放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效率的提升。
具体而言:一方面,人们片面追求公平而抑制了社会效率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但不是搞平均主义。”[24]部分人片面地将共享理解为“你有我有大家有”,认为共享发展就是调高补低、给钱输血,甚至简单地理解为“一味地给项目”或只是单纯地增加公共服务,只管“输血”,不管“造血”,导致提供者“一给了之”,接受者“欣然接受”,最后助长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消极懈怠思想,使“养懒汉”“躺平”现象变得更加突出,不利于全社会的财富创造。另一方面,部分共享模式存在过度竞争和无序发展,造成了资源浪费。近年来,为了促进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化,各种共享模式和服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有的的确深受大家欢迎,切实给大家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如共享充电宝、共享图书、共享雨伞等。但有的共享模式在利益的驱使下“野蛮生长”,造成各企业间的过度竞争,最终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效率提升。就拿共享单车来看,“到目前为止,除了较早的单车平台摩拜、ofo外,全国共享单车的应用软件已经有30多种”[25]。由于各个共享单车企业间的过度竞争,单车投放数量供远大于求,加之后期对单车缺乏及时的维护和管理,导致大量共享单车被弃用,甚至被随意丢弃在河道、山坡、垃圾堆等地方,形成“单车坟场”,不仅占用了公共空间,影响了城市景观和管理,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是社会生产关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受制于生产并反作用于生产。实现分配正义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内在统一性,共同富裕注重的是权利、机会和规则的平等,分配正义也强调要更加重视过程和规则。当前,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被滥用和私有化的权力、途径不公甚至是非法得来的财富,这些都阻碍了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具体而言:一方面,利益结构固化导致社会资源过度集中。社会主义国家下的作为社会成员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理应按照合理的规则为“人人所有”,但是存在的利益结构固化藩篱,让一部分人利用特权或优势地位,将大量社会资源集中并为其所用,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进而影响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学者张云武、申昊(2022)研究指出:“在2013—2020年的七年间,不同阶层的教育获得差距变得局部性扩大……虽然高校扩招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进而使得不同阶层的教育获得正在趋于平等化,但由于教育竞争逐年激烈、教育成本逐渐上涨以及贫富差距趋于显著等原因,不同阶层之间教育机会平等化的实现难度,有可能会越来越大。”[26]另一方面,生产要素分配不合理,劳动收入占比较低的问题仍然存在。收入分配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市场化的发展任务,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劳动力与资本等生产要素价格被扭曲,形成了强资本弱劳动的格局,导致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强弱对比日益悬殊。近年来,虽然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逐步改变,劳动者报酬和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开始逐步回升,但仍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根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22)》显示,2020年,我国住户部门劳动者报酬达到53.0万亿元,占国民总收入比重为52.7%[27],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比。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在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中,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财产收入占比分别为55.1%、4.0%,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1.4、3.9个百分点[28]。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劳动者未能实现“劳有所得”“劳有应得”,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29]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直面问题,不断推动“共享经济”健康发展、补齐“发展短板”、推进“效率和公平”动态平衡、筑牢“共建共享”法治根基,推动全体人民奔向共同富裕取得新进展。
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新模式新业态的共享经济,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以高效的运转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为群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在促进经济发展上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推动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一要强化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和创新发展共享经济的良好氛围。共享经济虽已经深入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让人人都愿意参与进来,转变“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的认识,成为共享经济发展的活力主体,还有一定的阻碍。因此,要加强共享发展理念以及共享经济的研究和宣传,及时主动总结推广有关成功经验和做法,形成典型示范案例,引导大家通过合法合规的平台去使用、购买共享服务,竭力保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推动共享共赢成为社会共识。二要大力推动相关数据平台和技术的共享,打破共享经济发展的壁垒。目前,各大数据平台在信息数据、技术共享方面仍存在居于一隅、壁垒高筑的情况,因此,要通过建立一个权责清晰、安全可信的数据共享的开放新模式,打消政府部门、监管部门、企业和公众开放各自数据的顾虑。例如要在明确责任主体的情况下,适当推动政府部门的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授予合法合规共享平台在查询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以及犯罪记录信息系统方面的一定权限,这将更好地推动共享经济各主体对风险的规避。此外,要充分利用国有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拥有的优质资源,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创新技术共享,为共享经济发展助力。三要加强共享经济领域立法,形成多方参与的协同监管模式。共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经济的交易模式,使对其监管也更为困难。因此,要综合考虑共享经济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广泛性、不确定性,制定和完善对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财产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构建以法律法规为核心,有关部门牵头共管、社会综合治理、企业互相监督、公众参与的多方协同监管模式,不断增强共享经济的法治化、规范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30]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补齐“发展短板”,不断提升共同富裕“协调均衡”的本色。
具体而言:一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增强地区协调发展的均衡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要不断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通过健全区域战略统筹机制、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区域合作互助、区域利益补偿等机制保障区域经济布局更加科学,增强地区协调发展的均衡性。二要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均衡性。城市和乡村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板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突破口。但“城乡间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城乡要素结构性错配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损失,影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制约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阻碍农民农村实现共同富裕”[31]。因此,要打破城乡要素流动壁垒。一方面,要鼓励城市各类人才自愿服务乡村,完善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为从农村前往城市发展的人员提供包括户口迁入在内的各项便利,建立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推动人力资源的双向流动。三要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增强收入分配的均衡性。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首先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其次要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这是防止两极分化的必要选择,最后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来保障市场的有效运转,保护诚实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强收入分配的均衡性。这为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提供重要保障。
效率和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平以效率为基础,效率以公平为前提。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推进“效率和公平”动态平衡,让每个人都能分享成果、参与其中,不断提升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的亮色。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重视效率提升,做大做好“蛋糕”。要注重激发内生动力,善于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多方合力,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到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来,更好促进发展方式深刻转变、发展速度适度调整、发展质量有效提高、发展效率全面跃升。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要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科技实现自立自强,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推动科技创新为促进效率提升作贡献。还要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坚决避免资源浪费,以更高质量的“蛋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另一方面,要完善分配制度,更高水平地分好“蛋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32]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把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放在初次分配领域的重要位置,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法度者,正之至也。”良法善治能够有效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要筑牢“共建共享”法治根基,不断提升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的成色。
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要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工作,加快制定或修订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相关法律,依法健全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要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违法行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每一分“养老钱”“保命钱”和每一笔“救助款”“慈善款”。要纠正和规范发展过程中损害群众利益、妨碍公平竞争的行为和做法,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要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强化共享发展政策支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既有赖于基本制度设计的公正合理,也依赖于具体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正义。首先,在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33]其次,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34]维护共享发展的公平正义,要求财政积极发挥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宏观调控等职能作用,坚持政府过“紧日子”,精打细算、节用为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政策,让农民享有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进一步完善教育公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政策体系,强化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