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英,王晓晨,李欣雨,李晓萌
(1.沈阳体育学院管理与新闻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2.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工作部,辽宁 沈阳 110102)
体育是展现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特别是奥运赛事能够推广体育文化、宣传体育理念、提升举办地形象、增强体育话语权。无论是政府部门、体育组织还是媒体机构都承载着大型体育赛事新闻宣传的职责和任务。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将新闻宣传工作的好坏作为判断一个国家举办奥运会是否成功的标志。北京2022 年冬奥会是我国继成功举办北京2008 年奥运会后,再次获得世界认同的大型体育赛事。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奥林匹克频道及其数字平台开播上线的贺信”中强调奥林匹克频道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传播,讲述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文明互鉴、民心相通[1]。不论是通过电视频道还是新闻发布会,有效的奥运新闻宣传都是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新闻发布会是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是行业组织信息发布的需要,亦是媒体新闻宣传的手段。面对公共事件,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可以回应舆论热点,辟谣虚假新闻,是社会事项告知、稳定民心民意的“调节阀”。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传递赛事重要信息、展现鲜活的国家形象并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本文选取北京2022 年冬奥会为大型体育赛事的代表,从举办国视角探讨新闻发布会新闻话语的社会实践和建构过程。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Harris)于1952 年首次提出[2]。话语分析是从研究语言的抽象体系转向研究语言的实际使用,并且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研究领域[3]。梵·迪克的《作为话语的新闻》是新闻话语的里程碑之作,重点突出了新闻话语在社会环境中的结构与功能。其话语分析理论包括两个维度:一是文本视角,主要分析话语本身所包含的内容和结构;二是语境视角,主要分析影响话语的社会文化、政治环境因素[4]5。作为向国内外公众沟通信息重要桥梁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呈现了怎样的话语特征? 通过何种策略进行话语建构? 这些建构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按照梵·迪克的话语分析理论从文本和语境双重视角分析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的话语特征,以期为大型体育赛事话语建构提供有益参考。
1983 年4 月23 日,中国记者协会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5]。孟建[6]提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政府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与国家形象的互动关系。喻国明[7]则更加明确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往往与民主政治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活跃以及传媒的产业化、大众化紧密联系。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依托新闻发布会在处理危机事件和发布重大事项上发挥作用,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地方政府新闻发布会中,应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发布理念,建立常态化多元对话的沟通机制,提升新闻发布内容的叙事共情力[8]。张志安等[9]认为,作为风险沟通手段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在面对新闻发言人表现、专业信息供给、公共价值表达等不足时,需要调整话语建构策略以实现国家与公众、行政机构与专业机构之间的平衡。关于体育赛事的新闻发布,柯伟[10]认为北京2008 年奥运会期间我国的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尚处于初级阶段。田烨[11]指出体育事业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背景下,建立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对沟通媒体与体育组织之间关系、宣传运动员形象、应对体育危机事件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对大型体育赛事新闻发布会的话语研究整体较少,黄玲[12]指出北京2008 年奥运会运用纸媒进行话语建构以实现国家认同;陈珊[13]则提出郭晶晶、刘翔、姚明等优秀运动员需要借助新闻发布会的话语建构提升公共形象;魏伟[14]指出体育的媒介化可以增强体育的国际话语权;胡百精[15]指出,从历史和举办国的视角,北京应借助2022 年冬奥会充分展现国家形象。因此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新闻发布会进行探讨,从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的话语建构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新闻发布会是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宣传的重要平台。基于政府、组织、媒体多元主体协同新闻宣传的基本要求和宣传惯例,北京市人民政府、北京冬奥组委、2022 北京新闻中心在北京冬奥会筹备期和比赛期,即从冬奥会赛前(2021 年11 月22 日)至闭幕(2022 年2 月20 日)共举办39 场冬奥会新闻发布会,并从北京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下载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2022 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北京主办城市系列发布会”5 场(赛前5 场)发布会文字,将北京冬奥组委举办的20 场(赛前4 场、赛时16 场)发布会新闻报道转换为文字,从2022 北京新闻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和网站下载2022 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14 场(赛前2 场、赛时12 场)发布会文字,将以上39 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文字作为话语分析的语料。39 场新闻发布会涉及政府、组织、媒体多元话语发布主体,所含奥运和城市话语主题议程多样,微观高频词汇和句式修辞丰富多样,语境风格迥异;时间跨度从赛前百天倒计时至赛终总结发布会,从低频率到高密度,语料选择具备完整性。
依据梵·迪克话语分析理论将新闻话语分析分为文本视角和语境视角:文本视角从宏观层面包含发布主体和发布主题,微观层面包含高频词汇和句式修辞;语境视角从背景语境、话语生产语境和话语接收语境3 个方面加以考察。本研究使用编码建立的分析指标,对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话语进行分析,具体建立的指标如图1 所示。
图1 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话语分析指标Figure 1 Discourse analysis indexes of press conferences in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本研究对所收集的冬奥会39 场新闻发布会语料进行分析,进而提炼话语特征。研究小组对语料进行编码,编码工作由两名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协助完成。具体分析步骤如下:首先,根据研究目的,以新闻发布主体为层,从北京冬奥组委、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2022 北京新闻中心3 个主体中分层抽取了大于总场次20%的发布会文本进行开放式编码后,经过组内初步讨论,确认开放式编码的基本类目;其次,两名研究生分别完成全部语料的开放式编码,存在差异的地方组内编码人员商讨确定;最后,编码人员按照先独立编码、后商讨确定的原则,依次完成全部类目的编码和信度检验。
梵·迪克认为文本视角是对各个层次话语结构的描述,在对文本进行主题讨论时,需要从深层的语义角度进行研究,将注意力投放到语篇较大的词段里[4]32。对奥运会新闻发布会的主题结构进行宏观把握,对其词汇、句式、修辞和措辞风格进行微观分析,这有利于清晰呈现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的话语特征,探寻新闻发布会话语建构策略。
3.1.1 宏观主题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话语主题对文本的总体性理解十分重要。相较其他话语类型,新闻发布会的话语主题扮演着更关键的角色。北京2022 年冬奥会39场官方新闻发布会依托3 个新闻发布主体协同呈现了多元话语主题。
3.1.1.1 发布主体:政府、组织和媒体协同发声北京2022 年冬奥会39 场新闻发布会发布主体分别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冬奥组委和2022 北京新闻中心,分别代表了政府、体育组织和新闻媒体。北京冬奥会于2022 年2 月4 日开幕,赛前共召开11 场新闻发布会,赛时共召开28 场。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均在赛前,共5 场;北京冬奥组委(赛前4 场、赛时16 场)和2022 北京新闻中心(赛前2 场、赛时12 场)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主要在赛时。北京市作为承办城市,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主要传达了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情况;比赛期间,北京冬奥组委和2022 北京新闻中心则更多地传达奥运理念和公开赛事信息,对外界所关注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应与解读。
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新闻发布会向世界发布最新、最权威的冬奥会信息,每场新闻发布会均安排新闻发言人和本场主题相关领域的专家应对专业问题。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政治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典型的由个人代表机构、组织发声的公共传播行为。公共传播的主体多元化,意味着政府、媒体、组织、机构、个人等均可基于特定立场进行公共性对话以达成认同、共识[16]。北京2022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公共传播的主体,代表北京市政府、奥运赛事和官方媒体的形象,作为信息内容的承载者与传递者,在奥运期间协同发声。
3.1.1.2 发布主题:奥运、城市和赛事多元直观 运用宏观语义学来描述新闻发布会的整个段落、整个小节或整个文本能够有效地提炼主题结构。一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明确,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作为较长篇幅的话语,新闻发布会的文本通常包含多个比较宏观和抽象的主题,因此宏观的主题结构具有层级特征。为了更好地研究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的话语特征,按照梵·迪克概述性宏观规则的主题结构建构要求,对39 场新闻发布会文本的主题结构进行精确分类(图2),以“M”对新闻发布会主题进行分类和标注。
图2 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主题层级结构Figure 2 Subject hierarchical structures of press conferences in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第一,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话语一级宏观主题M1奥运本体下的次一级主题分别是奥运理念、奥运文化、赛事保障和奥运人物,主要通过文本高频词汇提炼、文本编码、类目建构得出。在39场新闻发布会中,奥运理念、奥运文化、赛事保障和奥运人物主题的新闻发布会分别为4 场、5 场、15场、5 场,占全部发布会场数的10.3%、12.8%、38.5%和12.8%。就话语主题本身的内容而言,奥运理念主题既传递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也传达了北京2022 年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奥运文化主题涵盖了冬奥知识产权保护、冬奥会文化遗产、冬奥会吉祥物等文化知识;赛事保障主题出现最多,多场新闻发布会反复提到保障赛事顺利进行的闭环交通、运动员服务和气候应对等事项,还包括奥运转播技术以及冬奥会赛事场馆建设等方面;奥运人物主题包括女性运动员和志愿者的相关议题。从话语主题发布的主体来看,北京冬奥组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更聚焦奥运本体维度,主题关注核心在赛事本身。
第二,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话语一级宏观主题M2举办城市下的次一级主题分别是城市生态、城市经济和疫情防控,方法同M1主题提炼。3个次一级主题的场数分别为4 场、5 场和1 场,占全部发布会场数的10.3%、12.8%和2.6%。就话语主题本身的内容而言,这3 个宏观主题是北京“双奥”之城在冬奥会期间除了冬奥会赛事举办之外关注的重点问题,具体包括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北京市“两区”建设等内容,是对北京冬奥遗产的打造。除此之外,疫情防控也是疫情常态下冬奥会关注的主要议题。从话语主题发布的主体来看,2022北京新闻中心关注的核心在城市,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对各类主题的关注比较均衡。
3.1.2 微观话语表达
微观话语表达是宏观层面上的一种对外扩张,是话语的扩展解读。与宏观主题相比,微观话语表达更注重从细节出发,体现话语建构的独特性,体现新闻话语建构如何传播信息和达成认同。在微观话语视角下,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的高频词汇和句式修辞呈现出独特的话语风格。
3.1.2.1 高频词汇:主题表意清晰立体 利用微思在线词云分析工具对每场发布会的语料进行词频统计,根据文本内容的多少,选取2022 北京新闻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每场新闻发布会≥20的词语、北京冬奥组委每场新闻发布会≥5 的词语为高频词,删除无实意的词语,并对同义词语进行合并归纳后,提炼具有明显表意的名词和动词。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5 场新闻发布会中,排名前五的名词分别是“冬奥会”“北京”“冰雪”“城市”“工作”,排名前五的动词是“服务”“保障”“运动”“建设”“发展”。从高频词可以看出,新闻发布会兼顾城市与赛事两大一级宏观主题,奥林匹克专用车道等赛事期间的社会交通临时管制措施反复被提及。从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均在赛前举办可以看出,一系列动词偏向某一目标的执行与达成。
在北京冬奥组委举办的20 场新闻发布会中,“北京”“冬奥会”“运动员”“奥组委”“新闻”是排名前五的名词,“转播”“闭环”“防疫”“服务”“发展”是排名前五的动词。从高频词可以看出,新闻发布会强调主要参与者包括赛事主办方、媒体工作者、运动员等,并且像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首钢大跳台等场馆从开工建设、硬件设备到设计理念、外形装点都在发布会上被提及。每一个动词都代表着一项重要的事件,赛事防疫被反复提及,如“媒体”与“转播”是每届奥运会都会关注的议题,赛事保障工作的各项服务多次出现。
在2022 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14 场新闻发布会中,排名前五的名词分别是“北京”“冬奥”“城市”“冰雪”“工作”,排名前五的动词分别是“服务”“建设”“发展”“保障”“保护”。其主要内容围绕北京这座城市展开,动词也是围绕城市的经济、文化与生态发展。通过高频词汇的议程设置,北京“双奥之城”的城市形象逐步清晰立体,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契合绿色办奥理念,也是为打破西方固有偏见所积极设置的环保议题。
3.1.2.2 句式修辞:策略使用建构意义 梵·迪克认为,新闻修辞不仅包括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更是为增加新闻语言的真实性、精确性和可信度而使用的策略性手段。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新闻话语在句式修辞方面使用的策略性手段包括直接叙述、消息引述和巧用数字。
第一,直接叙述:直接参与者的情感交流。新闻发布会大多是由直接参与者围绕主题进行直接叙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得到保证,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使用直接叙述的场次为30 场,占全部39 场的76.9%,通过某一情境直接参与者的叙述进行情感交流。例如:在北京冬奥组委赛时第一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对开幕式的创意及理念进行解读;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城市志愿服务”专场发布会上,志愿者代表分享志愿故事及感受。北京冬奥组委在赛前举办“冬奥·体育·文化”主题新闻发布会,曾为运动员的杨扬讲述“奥运村在春节期间融入了许多中国文化的展示,希望运动员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也能缓解紧张情绪”。
第二,消息引述:“他者”视角的信息印证。在国际传播格局中,我国对外传播的话语优势尚未形成,借用官方或形成普遍共识的、采择权威的个人和机构的观点,有利于打破西方刻板的、带有偏见的中国报道框架。2022 年北京冬奥会新闻发布会使用消息引述的场次为12 场,占比30.8%。为证实北京冬奥会是数字媒体平台观看人数最多的冬奥会,北京冬奥组委赛时第十二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邀请国际奥委会电视和营销服务首席执行官兼常务董事蒂莫·卢姆介绍截至2022 年2 月16 日北京冬奥会转播及数字媒体数据的总体情况。针对外媒质疑北京冬奥会难以实现绿色奥运申办承诺,国际奥委会品牌和可持续发展总监玛丽·萨鲁瓦在北京冬奥组委召开的第五场赛时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北京冬奥会为节能环保采取的低碳能源、低碳场馆、低碳交通、低碳办公等措施,对实现绿色奥运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巧用数字:理性数据的真实呈现。新闻话语的修辞还通过确切数字所隐含的精确性来强烈地暗示其真实性。梵·迪克认为,“很少有其他修辞策略能比这种数字游戏更能使人相信其真实性”[4]65。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更是有92.3%的场次使用了数字表达。例如:2022 北京新闻中心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带动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专场发布会,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司长涂晓东列举全国冰场与雪场数量、冰雪休闲旅游收入、冬奥相关的群众性赛事活动等数据;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的“北京冰雪运动发展”专场发布会中列举北京市冰雪场地设施供给数量、“冰雪进校园”活动所取得成果数据、市属公园冰雪游园会举办情况等数据;北京冬奥组委在赛时第七场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了《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案例报告》,以翔实的数据新闻介绍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和区域发展7 个领域丰硕的奥运遗产,巧用数字精准地体现“带动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达成情况。
梵·迪克认为,除了对话语文本层面的分析,还要对传播所处的社会环境、新闻话语的生产语境和受众接收的情境进行分析,也就是从语境视角对新闻话语进行分析。大型体育赛事的新闻发布与国际国内政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闻发布会对原始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再构建文章图式、超结构的过程,也是文本生成的语境,同时文本还会对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和意义。
3.2.1 背景语境:国际国内环境
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体育赛事、文化仪式和媒介事件,北京2022 年冬奥会创造了人类文明独特、美好、深刻的历史印记,“双奥之城”北京为奥林匹克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历史维度考察,北京冬奥会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两年之余、国际化浪潮遭遇疏离和阻遏、新技术革命加剧现代文明不稳定性的多重复杂历史语境下举办的。从国际环境维度考察,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文化观念冲突日益突出,国际传播生态发生深刻变革,世界舆论格局亦发生改变,北京2022 年冬奥会是世界各国展示冰雪竞技水平和综合国力、争相抢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场域。从国内环境维度考察,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布局两大合力交互激荡的重要时期,需要持续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17]。基于历史、国际和国内环境,北京2022 年冬奥会需要借助新闻发布会渠道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我国体育跨文化传播的国际主导力、提升我国体育事业国际传播的议程设置能力、提高我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新闻发布会需要话语建构凸显意义。
3.2.2 话语生产语境:政府、组织、媒体精准落点齐发力
话语传播的内容要基于特定的意图和出发点进行话语内容的筛选,从而使话语生产的信息是话语接收者需要的信息。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北京冬奥组委和2022 北京新闻中心共同构成的新闻发布主体,基于奥运会举办城市政府、组委会和新闻中心定位,对原始信息进行解码、编码再构建文章图式及超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话语文本生成的语境。选用适当的新闻发言人进行信息发布,人性化的表达能够一定程度上消解行政色彩和优越姿态,并通过有对象感的互动增加交流的稳定性与黏性。
第一,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北京主办城市”系列新闻发布会没有专职的新闻发言人,邀请与每场主题有关的单位负责人出席并介绍情况,更倾向于设置城市气象、城市交通、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北京冰雪运动发展等议题,贯穿始终的话语生产逻辑是赛事的筹办保障工作,以“总体情况—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下一步工作重点”为话语生产框架。总体而言,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的话语生产语境相对严肃,介绍情况条理分明,话语文本内容翔实,引述条例报告充分,新闻话语说服力强。
第二,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新闻发言人赵卫东和严家蓉、国际奥委会新闻发言人马克·亚当斯(Mark Adams)共同主持了北京冬奥组委召开的20 场新闻发布会中的18 场,其中中方发言人在赛前合体主持3 场,赛时各主持7 场;国际奥委会发言人共主持14 场;北京冬奥组委疫情防控办公室副主任黄春出席了15 场新闻发布会,为公众提供最新的疫情防控权威信息。北京冬奥组委宏观上围绕“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进行话语生产,微观上围绕“人+事”进行话语生产,回应“一墩难求”“核酸检测”“志愿服务”“场馆建设”等热点议题。总体而言,北京冬奥组委的新闻发布会话语生产语境相对轻松,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形式的预热暖场或网络热点事件的导入,增强话语平民化表达,力图与世界各国人民搭建和平友好的沟通桥梁。
第三,2022 北京新闻中心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2022 北京新闻中心主任田玉红、刘禹同、徐和建分别主持2022 北京新闻中心赛时例行新闻发布会,协同9 个部门围绕多元新闻主题进行话语生产。发布会既以赛事保障服务为契机,讲述对媒体和对运动员提供的服务;又以构建城市与国家形象为目标,由赛事本体延伸到城市发展,重点介绍北京市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方面近些年取得的成就,举办城市的生态治理与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均被提上议程,更力图搭建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综合实力的平台。
3.2.3 话语接收语境:民众、世界、机构打消疑虑共发声
除了新闻话语的生产,还需要聚焦受众的理解,要使新闻话语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并且对受众产生一定的意义。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看,受众总是更能理解在自己认知模式下的观念和事物,特别是北京2022 年冬奥会的新闻发布内容面对不同国家、不同组织、不同人群,需要进行新闻内容的筛选并营造良好的话语接收语境,并对话语接收过程中因文化、理解偏差、信息不对称等带来的误读进行解答。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主要受众是国内各类媒体代表,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中新社、北京青年报、凤凰卫视、香港经济导报等。北京冬奥组委的新闻发布会则面向全世界的媒体、机构和组织,包括新华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读卖新闻、纽约时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以及英国、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各国家奥委会和残奥委会[18]。2022 北京新闻中心发布会主要受众是279 家境内媒体、130家外国媒体及23 家港澳台媒体[19]。以上新闻发布会的话语接收场所均是现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组织或个人,随后会对新闻发布内容进行整合和传播,但是一些外媒受自身认知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会产生话语接收过程的偏差,因此要充分考虑话语接收语境,进行良性引导和适当说明。例如:北京冬奥组委赛时第一场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开幕式的创作解读”,关于维吾尔族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担任冬奥会火炬手,外媒在报道中刻意解读她的民族身份,纷纷认为开幕式上中国国旗入场传递安排的少数民族代表是北京对国际上指控中国侵犯人权的一种回应。亚当斯在北京冬奥组委的例行发布会上说:“迪妮格尔·衣拉木江被选中担任开幕式压轴的两名火炬手之一,跟她来自哪里无关,她完全有权参加比赛、参加任何仪式。”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的话语接收语境是由国内和国际不同媒体、机构和人群共同构建而成,文化误读、理解偏差、信息不对称等各种原因导致话语接收的语境偏差,利用新闻发布会和媒体平台进行积极沟通并消除疑虑,可排除体育政治化的干扰。
大型体育赛事首先是以赛事竞技为主的运动会,体育精神、赛事本身才是最基础的话语叙事本源。正如古奥运会希望达成体格与人格共强健的生命理想,北京2022 年冬奥会作为一场奥林匹克盛会,承载了冰雪运动赋予人类的生命价值,诠释着奥林匹克格言和办奥理念。大型体育赛事的新闻发布会应该基于还原体育赛事作为话语叙事本源的基本要求,通过多元话语主题的层级设置提升新闻发布会话语生产语境的传播效果和话语接收语境的接纳效果。为了能够让“赛事有故事、体育有价值”,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应该层级分明,重要议题在不同主体下呈现交叉,既覆盖赛事保障、场馆建设、综合服务、运动成绩等赛事本身的相关主题,如遇疫情、安全等特殊情况,还应考虑防疫管理措施等特殊议题,特别是关于运动选手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话语主题需要持续宣传和推广。同时,应该诠释如北京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等赛事举办宣言、反兴奋剂工作等议题。大型体育赛事新闻发布会的话语建构策略就是回归体育赛事本身的魅力及为了保障赛事良性运行而体现的价值和理念。
一个国家体育运动的普及发展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检验标准,大众是否在体育运动中获得健康并增进情感是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指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无疑对提升民众体育情感起到重要作用。在北京筹办冬奥会伊始,中国政府即向全世界郑重承诺借力冬奥带动中国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即便2022 年北京举办冬奥会之时,国内国际背景语境、话语生产和接收语境存在差异,但是任何一个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国都会面对不同的语境差异,新闻发布会需要通过话语建构消除语境差异,通过情感交流向全世界讲述自身的赛事故事。面对国内语境,需要丰盈国民的情感认知,如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2022 北京新闻中心分别召开“北京市冰雪运动发展”和“北京冬奥会带动3 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专场发布会,全国人民对冰雪运动、冬奥赛事的热情在一次次新闻发布和媒体二级传播下逐渐提升。面对国际语境,如北京冬奥组委在召开“奥林匹克团结基金”主题发布会时,引用美国女子单板滑雪选手特莎·莫德(Tessa Maud)与中国志愿者之间的故事。新闻发布会话语主题要覆盖参与赛事的医生、翻译、志愿者、工作人员等,要覆盖不同国家、种族、职业的情感交融过程,让大型体育赛事成为各国团结的情感沟通平台,成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即便不同国家、组织机构和媒体话语接收语境存在差异,大型体育赛事的新闻发布也需要让全世界人民的情感在话语接收过程中得到交融和共鸣。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是举办国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外体育交流的重要场域,对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具有显著作用。大型体育赛事应该充分发挥新闻发布会对国家形象产生积极影响的显著作用,通过多元话语主题设置积极正向的建构策略,既展示举办国的国家形象,又回应其他国家的偏见叙事和敌意话语,有效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大型体育赛事的赛事遗产、场馆建设、媒介技术、国家文化等通常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话语主题,这有利于展现举办国的国家形象[20]。在国家形象相对宏大的叙事背景下,对国家形象的深描又体现在细微之处,举办国文化贯穿于赛事举办的各个环节,如冬奥颁奖仪式中重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开幕式所展现的东方大国的智慧和美、数场发布会提到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形象深受全世界喜爱。另外,还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回应偏见和误读,如本次冬奥会就积极回应外媒“首钢滑雪大跳台周边的钢铁企业冷却塔是核设施”“对维吾尔族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担任冬奥会火炬手的少数民族身份过度解读”,以掌握更多的体育政治主动权和话语权。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大型体育赛事作为文明的、开放的、包容的赛事,新闻发布会所形成的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增强体育话语权的最优路径。
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意义远远超过赛事本身的范畴,增添了国家形象、经济政治、综合实力等附加值。北京2022 年冬奥会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话语的建构,展现了中国共同行动、开启未来、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所述,“要充分挖掘利用北京冬奥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更加自信从容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21]。在我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常态化的当下,新闻发布会话语特征的提炼和建构策略的总结将为未来借助大型体育赛事展示国家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