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价值创造机制研究
——基于山东农担的探索性案例

2023-10-17 02:57杰,张欣,江
财经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农担共生转型

辛 杰,张 欣,江 舰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使得平台经济和平台企业成为生产消费领域的新形态[1]。平台经济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构成了以平台驱动、大数据支撑、网络协同与互动为基础的新经济系统,是基于数字平台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2]。平台企业创造了不同于传统单边市场的能促使双边用户在平台上达成交易的新经济模式,能够有效整合双边或多边资源来创造综合性价值[3]。平台组织作为新的经营中心因其承载的双边或多边属性而具有了一定的市场和政府职能,平台内涵盖了各类异质性的中小微企业、顾客、第三方中介机构等,平台企业、平台与买方、平台与卖方的关系构成了复杂非线性的责任共同体。平台企业更多的是需要生发出平台范围内双边或多边用户群体的多元性和系统性社会责任行为[4],这涉及对多方主体之间权责边界的重新划分,又是一个基于各自资源能力的动态博弈过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从点(单体)/线(供应链)/面(产业集群)式社会责任发展到网络式社会责任,从单边社会责任升维到跨边或多边社会责任,形成了互动更为紧密、互惠更加常态、共演更加高级、发展更为协同的共生关系[5]。数字技术作为平台企业中的重要一环,也参与到其社会履责的全过程中[6]。

在数字化转型与平台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关系的研究上学界仍存在空白,对互联网、大数据、平台经济背景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在多主体间的互动协同与共生演进性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研究方法,以山东农业担保公司这一数字化转型成功的典型企业作为单案例研究对象,阐释数字化转型在其社会责任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分析其通过数字化转型到企业平台型履责的过程,厘清数字化转型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影响机理,并对影响机制路径中各部分的构成原理和概念内涵进行解释,以期对共生视阈下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作出贡献。

一、理论基础

(一)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就是在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和数据资源持续增长的双重叠加作用下经济、社会和政府的变革和重塑过程,是建立在数字技术之上的变革,是企业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企业新型竞争优势的过程[7]。在数字化转型中,由于大数据技术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价值重构能力,企业会构建基于数据技术的数字平台,进而实现对企业周边生态的辐射与升级[8]。在企业数字化转型步骤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数据整合、数字技术形成、数据赋能三个流程完成对企业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方式的升级再造。

从价值共创角度来看,数字技术和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共享经济和平台企业进一步将用户、商户和企业自身紧密连接到一起,形成双边或多边市场特征的共创价值。从数字技术角度出发,价值共创主要是在数字化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传统行业的业务赋能和产业重组,用大数据连接和重塑的逻辑内核将客户端和用户端的需求快速传导到企业端,构建基于数字技术之上的价值网络体系[9]。数字化转型为企业履责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履责路径,即通过数字技术捕捉用户需求并构建全新价值创建路径,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和业务流程融合,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完成企业社会责任履践[10]。

(二)共生与共生演化

共生(Symbiosis)最初是1879年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Antondebary)提出的,主张生物界不同物种之间是共同生存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物种的生命之间由于生存的本能而自组织起来并选取一定的方式彼此依赖、共生发展,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状态[11]。共生关系可以被定义为多个生物种群的生命体在生理生存方面产生的彼此需求、彼此依存的状态,共生系统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共生单元(U)、共生模式(M)、共生环境(E)[12]。共生理论关注共生系统中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与分配,其核心是共生单元的共生模式,而共生环境对共生关系起着促进或抑止的作用。共生理论逐渐发展为共生单元之间能量与信息互动、交换的理论,本质是共生主体按照共生模式和共生组织程度的不同而产生的共生关系,其演进的趋势是对称性互惠共生[13]。

在结构范畴方面,共生理念是更高层次的关系,超越了传统的竞争关系和零和博弈,认为应从非此即彼的关系走向兼容并包、和谐共存;在行为范畴方面,共生理论界定了多主体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协作、互依共生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资源重新分配、物质交换、能量与信息流动的方向、周期、频率、强度等[12]。共生演化强调共生生态系统中多方主体间的互惠性协同互动,在此基础上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状态,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14]。

(三)平台企业社会责任与共生价值

从主体来看,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再是单一中心的模式,而是泛化为平台上的生态共生主体、共生环境成员的多中心模式[5]。以平台企业为核心,众多参与者之间关系具有较明显的圈层性和辐射性,基于非线性共生共演特征的成员通过耦合、嵌套和共演形成责任“超系统”[6],需要调动利益相关群体共同参与社会责任治理的热情,从而形成多元立体和动态循环的社会责任框架。从对象看,平台因满足社会需求而产生,承担着多重社会性角色和公共性功能。从路径看,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需要制度、技术、组织和文化等手段的共治,需要对双边市场用户以及平台商业生态圈内的其他用户承担公共治理的责任[6]。

共生价值是指在企业、用户、社会环境三者共生、共建、共创的良性循环互动中所创造出的价值[15]。平台企业通过跨边链接实现双边市场用户的聚合,极大地颠覆了传统企业的运营管理过程,其通过社会责任导向下的平台商业模式创造共享价值与共赢价值[16]。共生价值要实现的是经济、社会价值总量的增加,具有多元性和综合性,这与不同社会主体的多元价值偏好相一致[17]。共生价值强调多个个体间的互相合作和共赢关系[18],是多主体间相互依存、相互存在、共同获益的体现。从企业社会责任角度来看,平台成员之间建立的社会责任关系质量越高,平台共生性就越强,就越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和用户价值[19]。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山东农担)作为研究案例,这是一家致力于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为农业担保贷款的政策性平台企业。在创立之初,山东农担采用的是传统“一户一调、现场调查、现场审批”尽调模式的农业贷款担保业务,提供给农户的农业贷款担保业务普及范围较小,业务知名度不高。为了破除传统模式这一弊端,山东农担开始数字化转型,形成以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为支撑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构建出“N1N”产融结合的平台社会责任模式,通过数字化转型构建出农户—农担—银行的平台生态圈。该案例是典型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企业平台履责和共生价值创造的案例,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由于数字化转型影响平台企业责任共生价值创造的过程具有多阶段、共演化等特点,采用单案例研究可以更好地从“过程”视角厘清不同主体间影响机制产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共生价值创造的路径[20]。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的重要方法,在把握本土情境丰富内涵、发展管理模型方面具有方法和步骤上的优势[21]。本文采用扎根方法,在具体实践情境中综合分析数据、反复对比剖析,可以更全面地把握研究的情境性。

(三)数据收集

在一手资料方面,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形式,对受访对象进行深度访谈。访谈时间为2021年4月至6月,课题组对山东农担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业务经理、数字科技公司总经理等13名集团中高层领导进行一对一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1)山东农担数字化转型的原因和过程;(2)数字科技如何实现对企业赋能和履践社会责任;(3)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相应对策;(4)农担为农服务的政策性定位如何在数字化转型中体现;(5)企业社会责任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实现;(6)农担与农户、银行的业务工作范围和关系。在征得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录音,并将录音资料转化为原始访谈资料,访谈总时长为1237分钟,共获取访谈原始资料18.4万字。

三、编码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

开放性编码将收集到的原始信息概念化和范畴化,是一个将资料“打破”“揉碎”和重新整合的过程,旨在界定概念和发现范畴[20]。在开放性编码中,要避免主观思维的影响,需从客观数据出发,让初始概念从数据中自然涌现。依据上述标准,对1056条原始数据文本进行初步概念化,编码范畴直接从文本内容中概念化后归纳合并,得到108个概念和21个范畴,部分概念化和范畴化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部分编码概念化和范畴化

(二)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各种联系。本研究在开放式编码形成的独立范畴基础上根据其内在联结与逻辑关系进行重新整合,最终形成4个主范畴,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见表2。

表2 主轴编码形成的主范畴

(三)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通过主范畴挖掘核心范畴,并把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联结起来分析其关系的过程,包括识别足以统驭所有范畴的核心范畴、开发故事线以描绘整体行为现象、继续开发范畴使其更细致入微。通过对四个主范畴之间关系的探究可以发现,数字化转型形成了基于N1N模式的商户和用户连接起来实现协同合作进而演化成为共生的生态关系。在共生生态中,平台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从平台企业自身到两端多个主体的流通互动,进而形成了商户、企业、用户的社会责任共生系统,多个主体共生演化,共同进行社会责任履责,产生社会责任价值拓展,创造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各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见表3。

表3 核心范畴的典型关系结构和内涵

(四)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研究是对扎根分析编码结果进行检验,使用原始数据作为检验对象。检验方法包括抽样检验和成员检验等方法。抽样检验是指在类属饱和之前要进行一致性抽样,用这一逻辑代替样本规模,当收集的数据不再产生新的理论见解、也不再能揭示核心理论类属的新的属性时,理论类属就饱和了。本研究采用抽样检验的方法,用随机抽取的10篇访谈资料做理论饱和度检验。经过逐一编码和分析,未发现新的范畴和关系,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是饱和的。

四、模型阐释与理论深化

根据以上的扎根研究和编码过程,基于“共识、共享、共生、共赢”的共生演化逻辑,本研究构建出图1的平台企业从数字化转型到社会责任共生价值创造的关系模型,其中包含三个阶段:平台连接、数据赋能和共生演化。

图1 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创造的机理

(一)平台连接: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基础支撑

数字技术对于数据信息的集成整合让企业获得强大而敏锐的痛点捕捉能力,企业运用数据中台对获取的大量用户、商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用户、商户当前的需求痛点,制定针对性业务政策,实现对用户和商户的优势互补,将用户、商户和企业自身紧密连接到一起[22]。这种“用户—平台企业—商户”的平台责任关系在山东农担可用N1N产融责任模式来展示,如图2所示。

图2 N1N产融责任模式

1.“N1N”模式。第一个N是指N多个农村金融场景和有贷款需求的农户,第二个N是N多个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以及一系列为农服务的机构、协会等,农担作为N1N中间的“1”,即平台企业,重在搭建平台规则、标准以及建立平台秩序,撬动上下左右多方力量联动、协同为农服务,如推出小程序预审、大数据业务系统等。山东农担借助大数据、物联网打造数字供应链增信平台,打通金融场景与乡村场景的通道,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作为连接平台,农担上对N个客户和场景,下对N个金融机构,以担保的形式撬动金融资本,让金融来支持农业,从而达到普惠的目的。

2.打破壁垒。数据驱动是指通过及时收集、获取、分析和使用数据,以一种在一个或多个维度上超出传统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来优化管理和处理问题。用户、平台企业、商户三者间的信息在平台企业中快速流通,信息在三者间实现实时传输。通过数据中台,平台企业实时掌握用户、商户的供需要求与变化,并据此调整、更新业务政策,更好地满足用户端、商户端的需求。用户、商户通过中介平台获得更多利益,对于平台企业的信任度也逐步提升,三者间的信息交互越来越顺畅,信息壁垒得以打破。

3.利益共享。与传统科层制范式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特征不同,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界面规则更多表现为分布型、参与式、去中心化、去边界化、复杂非线性的特征[23]。平台企业拥有多重互补角色选择权与社会责任战略优势,不仅需要履践自身社会责任,还要与其他平台成员实现社会责任协助监管、关系协调、价值观输出等。平台企业社会责任伴随N1N通道实现多主体间流动,多主体的利益共享也为社会责任共生价值提供了扩展基础。

(二)数据赋能: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价值路径

数字化转型是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实现变革和重塑的过程,数据赋能是其创建数据业务、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数字化转型为用户、商户和平台企业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注入数据能量,促使各主体实现数据升级,进而使企业社会责任目标在多主体间共享,进入共生演化的第二阶段——共享阶段。对于不同主体,数据赋能又具体分为科技赋能、业务赋能和权益赋能。

1.科技赋能。伴随数据厚度的不断提高,山东农担的子公司——鲁担数科(鲁担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农业产业端与金融端的重要纽带。一方面,鲁担数科是技术提供方、数据提供和使用方,通过数据系统搭建为农担和农企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实现数据积累,对接来自包含山东农担、鲁担产融在内的各类数据,不断提高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及大数据应用场景探索能力,为农业金融端和产业端提供丰富、准确的数据资源。另一方面,鲁担数科是赋能方,打破农业数据孤岛,挖掘产业数据价值,推动智慧农业、数字农业布局,助力乡村振兴;为农业增信,撬动金融资本支持乡村产业,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助力农村金融改革。

2.权益赋能。山东农担针对金融端、产业端、政府端的潜在客户,合理参考业务需求空间、切入难度等维度,明确客群定位并采取差异化的责任拓展策略。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企业与消费者互动形成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构成企业动态能力,这种动态能力有利于企业主动规划产品和设计服务,最终提高企业主动引导消费者变化的新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山东农担打造城乡冷链产融平台自动生成农业数据,使得大数据能力支撑的“担保+增信+银行”框架逐渐明朗,金融场景与乡村场景之间的数字化管道逐步打通。农户也能通过山东农担这一平台获取更多优惠贷款政策,利用农业贷款助力创造财富实现美好生活。

3.业务赋能。商户可以利用平台企业的数据系统实现优质用户筛选、风险防控等多项功能,促进商户业务质和量的双重提升。数字化转型使得山东农担从传统担保行业一户一调的尽调模式转型升级到大数据管理、数据风控的科技型担保模式,实现担保金额扩大和担保风险控制的双重目标。银行利用山东农担的数据业务系统扩展客户群体,筛选出优质信用额度客户群体,同时辨别不良客户,减少贷款风险,实现业务赋能。公司聚合内外部数据,通过数科加工多维标签,通过可视化卡片的形式提供客户全景视图,便于业务人员和审批人员了解客户。通过归集加工数据,开发“预审系统”“画像系统”“鲁担惠农云”等大数据工具,实现了批量获客、业务办理、保后管理的标准化、线上化和数字化。

(三)共生演化: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创造方式

共生演化是在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共生性赋能升级之后在多主体间进一步的协同演化,使得用户、平台企业、商户等利益相关方以及构成这一生态的其他系统因素有机结合[24]。通过平台连接和数据赋能两个阶段,用户、商户、平台企业等主体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利益更加趋同,共性更加明显,基于共性的共生生态逐步显现,进入共生演化的第三阶段——共生阶段。

1.共生生态。共生生态强调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基于共同的价值和利益目标,构建出互利互惠的共生生态,打造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向上的生态系统。以用户、平台企业、商户为主的N1N模式的体系化是起点;以数据赋能多个主体、实现场景化发展的平台化是中段;统筹用户、商户、平台企业等多个主体,连接投资方、技术服务方、社会中介组织等多个利益相关者的共生生态是终点,如图3所示。就山东农担而言,农政银担的1.0模式是开端,初步将农户、银行、政府和山东农担聚合到一起构成服务生态圈的核心层。伴随着数据化程度和平台实力的不断提升,农政银担四大主体与农业场景联系更加密切,真正深入农村场景之中,开启数字化农村场景金融的平台化2.0模式。山东农担不断提高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及大数据应用场景探索能力,为农业金融端和产业端提供丰富、准确的数据资源,打破农业数据孤岛,挖掘产业数据价值,促进数字化农村场景金融不断演变,实现与农业市场各商户主体的深度同频互动,形成农户、金融机构、社会机构、农担等多主体共生、共建、共享的农业金融综合服务生态系统,即3.0生态化模式。基于这一系统,农担为农担当、振兴乡村的社会责任将实现多主体共生演绎,创造出富有中国特色、符合当地农业发展的数字农业金融服务生态。

图3 平台企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

2.多主体共生。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生态系统作为企业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所有受平台影响的显性或隐形的利益相关方所构成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要素集合和开放系统[25]。在这一系统中,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快速流通和共享,多主体间社会责任共享资源增加迅速,各主体间的社会责任资源也得到整合发展,多个主体社会责任实现共生演进。山东农担跑通“数据+产业+技术”的数字场景金融模式,搭建具有公信力的农业金融服务平台,在原有的担保业务主体之上,将农资农技公司、市场信息咨询公司等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相关方加入共生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的协同合作不仅帮助农户实现从贷款到技术的一条龙服务体系,同时也让山东农担为农服务的社会责任扩展到银行、技术方、咨询方等多个主体之上。

3.共生价值。企业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强大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和社会责任流通的无阻碍性会提高社会责任问题协同能力和解决能力,其产生的社会责任综合价值增量也会实现增长[24]。社会责任的责任流会随着信息、资源的交互实现多个主体间的流通与交互,进而实现社会责任问题的共治与共生。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的结构嵌入能够使成员在互动协同过程中与共生系统内的“节点”企业与外界之间产生更多联结。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系统参与成员长期的互动合作加强了平台内外社会网络联系,优化了平台组织的结构属性,提高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网络的运行效率,增加平台整体协同效益,从而创造共生价值。

(四)从数字化转型到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演化路径

数字化转型通过连接、赋能、共生三个步骤将用户、平台企业、商户三方主体连接起来:大数据、智能分析等数字技术重新界定平台企业的边界,重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链,破除传统模式下用户和商户的壁垒界限,构建多主体的利益共享模式。数字技术对企业进行科技赋能,促使企业进行内部流程的优化再造,进而带动商户的业务升级,实现商户的业务赋能,同时,终端用户的权益和体验大大提升,实现用户的权益赋能。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多主体间的流动互动,进而实现多主体间社会责任的共融、共享和共生,在这一过程中,企业社会责任从单一主体延展到多个主体之上,社会责任实现延展升级。具体的演化路径如图4所示。

图4 数字化转型影响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创造的演化路径

一方面,大数据技术能让难以量化评估的社会责任通过多样化的信息载体、实现手段等变得更加可计量化,社会责任可以外化为数据指标的形式,社会责任的可视性和有效性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数字化通路的建立让社会责任各主体间的信息流动更加顺畅,社会责任流动也更加畅通。信息的多元互通会提升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基于多主体的利益共享,各个主体间逐渐形成共同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理念,共同的社会责任目标也开始出现。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企业、用户、商户、政府等社会责任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也开始出现。社会责任的多主体互动成为系统运行的核心,进而吸引更多主体进驻和参与互动,系统开始具备自我演进的自组织特征,自组织过程的深化会强化多主体的社会责任价值共生状态。山东农业担保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其所服务的两个或更多参与人(多边市场)之间的社会责任交互,这样当一方的更多成员参与社会责任时,另一方的成员更可能加入多边平台。平台企业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工具将更多的参与方吸纳进履践社会责任的群体中,参与社会责任价值创造的主体不断涌现,从而形成跨区域、跨时空的资源配置模式,形成显著的规模经济与网络效应。网络效应所激发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体现在流量增加、用户激增、用户黏性增强等方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户的退出壁垒。网络效应越强,平台企业连接不同网络节点的能力越强,基于新的连接互动形成的价值越大,因此具有连接红利性质。当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参与者越来越多时,其创造的价值有可能会跳跃式增加。由于多主体间的共生、共建、共享,共生生态系统中形成社会责任价值网络,一方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带动其他主体的履责行为,最终实现整个共生生态系统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增加。

五、结论和讨论

(一)研究结论

第一,本研究发现并探析了数字化转型影响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进而实现共生价值的三个作用机理:(1)平台连接是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基础支撑。平台企业的第一属性是平台,N1N产融责任模式下,平台企业打破用户、商户间的信息壁垒,实现用户、平台企业、商户三主体间的信息流通,多主体间协同合作,互惠共利,实现互动式、协同式履责。(2)数据赋能是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价值路径。在平台连接基础之上,数字化转型为三者实现数据赋能,创造社会价值;企业端完成数据平台构建,实现数字科技再造业务流程;商户端实现数字化获客,选择资质良好的客户,降低风险成本;用户端享有更多选择机会,获取更多优惠。通过数据赋能,企业社会责任也实现可视化、价值化、迅速化,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边界扩展,逐渐走向共生演化。(3)共生演化是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创造方式。在共生演化中,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多主体间的多元互动和共生创造,进而形成一个高效运行、可持续的平台生态圈。在平台生态圈中,多主体实现责任共担与互利共生,形成超越单体利益相关者的基于共生的社会责任价值网络,各个主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共生价值创造。

第二,本研究揭示了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在多主体间共生演进的路径。在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系统中,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由传统社会责任范式的“点对点”转变为“平台网络”与“共生系统”。数字化转型通过连接、赋能、共生三个步骤将用户、平台企业、商户三方主体链接起来,平台成员之间因数字化转型的社会责任纽带而产生网络效应,社会责任沿着网络系统流向每一个平台生态圈参与者,社会责任实践实现多主体交互和良性互动,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和边界实现扩充。伴随着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在多主体间协同互动和共生演进的加速,共生系统的网络效应逐步增强,平台连接能力变得更强更多,用户价值不断增加,各主体社会履责更加积极主动,彼此间相互呼应、相互带动,多主体间的深度同频互动增加,促进社会责任问题的解决,加快多主体间价值重塑和价值增长的步伐,最终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社会责任共生价值的创造与增值。

(二)研究贡献

第一,在大数据背景下,层级式、块状式、链条式的组织正逐渐被节点式的网络平台型组织所取代,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化转型过程、演进方式以及其对企业财务绩效、体系能力影响等,鲜有研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社会履责的影响机制。本研究从共生理论出发,将数字化转型和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相结合,分析数字化转型对平台企业履责的推动作用,有助于补充数字经济场景中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丰富平台情境下“大数据技术赋能”要素的推动作用研究,进而实现基于数字化转型赋能的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深化与整合,提升平台成员社会责任的共生化履责管理能力并实现履责载体的高阶化演进。

第二,现有共生理论和共生演化逻辑从不同角度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生态化演进和边界范围等,但缺乏对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在共生生态中的演化阶段和演化过程的研究。本研究从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在数字化转型中与用户、商户等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出发,基于共识、共享、共生、共赢的共生演化逻辑,梳理出平台企业共生生态中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化过程,打破了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共生演化过程机制这一黑箱,拓展了共生关系的机制研究,有助于共生理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第三,本研究扩充了传统企业社会责任的价值边界,基于平台内双边用户群体的社会责任期望,强调通过开放式企业社会责任资源整合、资源共享和彼此协同互动,把工业化时代分离的内外部社会责任系统整合为平台社会责任价值网络,发挥在平台化履责范式下的共生价值效应。同时,本研究有助于规避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单一化和线性化难题,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同边与跨边网络效应,创造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共生价值和协同价值,实现企业与环境相互匹配与共生发展。

猜你喜欢
农担共生转型
讲好为农故事 扛起为农担当
◆全国农担体系累计担保金额突破5000亿元
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央财政支持全国农担体系成效显著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