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苑,区梓涛
(广州动物园,广东 广州 510070)
动物行为训练能减少幼龄动物在日常管理和治疗过程中的应激,提高动物福利。
2 只环尾狐猴幼崽。幼崽104 日龄后均出现轻微掉毛情况,在上药治疗等过程中,发现2只幼崽存在胆小、对声音敏感,人员干扰时应激大等情况,故尝试对2只幼龄个体进行行为训练,减少应激。
雌性幼崽:104 日龄,无训练基础,性格较活泼,喜攀爬、跳跃,进食积极,不怕生。
雄性幼崽:104 日龄,无训练基础,性格较文静,行动较缓,喜蹲坐、行走、睡觉,比较怕生。
2.1 训练设施 由于环尾狐猴幼崽体型较小,好动,故不宜在较大的馆舍进行行为训练,而宜选择在可限制其活动的笼箱进行行为训练。
笼箱为长64 cm、宽94 cm、高135.5 cm 的不锈钢网箱,笼箱纵向活动空间较大,符合狐猴跳跃、攀爬的行为习性。网箱底部离地25 cm,下置托盘,减少排泄物对训练的影响。
网箱方便人与动物的交流,在行为训练中也方便强化物的及时给予。
2.2 训练工具 响片、目标棒、食物袋、食物、棉签、卷尺、电子台秤。
响片:响片是训练员与动物之间沟通的桥梁。当动物完成一个正确行为时,给予响片是对动物正确行为的肯定。响片让动物更容易明白训练员的意图,响片的肯定加上奖励物,可以强化目标行为。
目标棒:主要用于动物的目标化。目标棒根据狐猴幼崽体型大小而定,可选择长度为30 cm的细木棒,木棒一端安装红色标识小球,球比棒的截面大,更容易被动物识别。
食物袋:食物袋的材料为可食用塑料,带有夹子,可夹在训练员的腰带上,方便行为训练时拿取食物。
食物:训练过程中,多数情况下会使用食物作为初级强化物。应根据幼崽对食物的偏好选择强化物。观察发现狐猴幼崽对苹果、雪梨、青瓜的喜好逐步增强。食物需要做训练前准备,切成细条状,方便动物拿取及控制进食量。
棉签:选用医用棉签,用于涂药训练。
卷尺:用于测量体长训练。
电子台秤:用于称重训练,规格为1 g~30 kg。
3.1 人员配置 动物行为训练要连续进行,需配备2 名训练员进行训练,其中1 人为主要训练人员,另一人作为辅助或者替补。每日保证至少有1名训练员进行训练。
检查身体、涂抹药物、测量体长、称重等需要2名训练员配合完成。
3.2 训练时间 每日上午10:30~11:00,下午15:30~16:00 为训练时段,每次训练的时间为15~20 min。可根据当天动物精神状态、配合程度及周围环境变化等情况适度调整训练时间。
3.3 训练方法 训练的主要方法为建立条件反射、强化、脱敏,详见表1。
表1 环尾狐猴幼崽行为训练方法
3.4 训练遇到的问题及处理
3.4.1 训练场调整 环尾狐猴幼崽在训练中,对人员走动、动物鸣叫、开关门等表现敏感,所以训练场所由原来的半开放笼舍转移到全封闭的内室。训练期间减少人员进出,避免影响训练效果。
3.4.2 “暂停”的使用 训练过程中,动物出现错误行为或出现训练厌怠时,要使用“暂停”,让动物理清思路,冷静一下。在训练“移动”这个目标动作时,目标棒轻触动物手部,按响片,给予食物奖励,2 幼崽均能很快完成,但在引导主动接触目标棒时,幼崽会出现啃咬目标棒、没有触碰目标棒、触碰目标棒其他位置等错误行为,此时需要暂停训练。随后视训练动物的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训练。
3.4.3 复杂动作的分解 称重需要动物固定坐在秤上,尾部和手部不触碰地面或者笼网。称重对环尾狐猴幼崽来说是比较复杂的行为,所以将“称重”行为的训练,分解为“移动”、“坐”、“固定”3 个简单行为,最后逐渐调整坐姿,使四肢、尾巴不触碰秤以外的其他地方。在完成分解动作时,需要动作、口令、行动路径尽量简单且固定,因为复杂的口令、过长的行动路径、频繁变动的指令会让动物思维混乱,无法完成目标动作。
3.4.4 训练的厌怠 训练过程中动物会因一些原因出现训练厌怠,参与度和配合度均有下降,甚至不参与训练,其主要表现为对训练奖励物的厌倦。经观察,狐猴幼崽对奖励物的喜好衰减周期大概是5~6 d,由刚开始对苹果、雪梨、青瓜偏好,到逐渐不喜欢。对此需及时调整,根据狐猴幼崽的进食喜好改用红萝卜、青瓜、提子,同时训练用的强化物不应出现在日常饲料中,以免影响动物训练的积极性。
长时间不能完成目标动作,也会使动物失去信心,对训练产生厌怠情绪。对此除尽量将复杂动作简单化之外,还可以让动物重新回到基础的练习,通过完成简单、易完成的基础动作,让动物恢复训练的信心。
根据口令和目标棒要求,移动到目标位置上固定;称重时,蹲坐在秤上,四肢、尾巴不触碰其他物品;测量体长时,蹲坐在固定位置,卷尺测量期间不发生移动;进行身体检查时,四肢握住网箱的4个指定位置,抚摸身体不发生移动;抹药治疗时,蹲坐在指定位置,做涂抹尾部动作时,不发生移动。
经训练,2 只环尾狐猴幼崽在1~14 d 完成了训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