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强 王启帆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务处,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塑造各行业发展新动能[1]。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是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在新时代守正创新发展的坚实基础,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保障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保障,对于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具有战略性意义[2]。“十四五”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对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更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迎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能够积极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要求的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构建完备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是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相关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这点在当今的学界需要更为深入的关注,因此,构建中医药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直以来,创新始终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随着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逐渐重视,社会对于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逐渐增加,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中医药人才缺乏的现实问题[3]。一方面,国家发展需要多元化的中医药产业;另一方面,社会民生需要更优质的中医药技术服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十四五”时期围绕“七大领域”,譬如中医药临床实践、中医药文化传播等方面,都需要具备良好创新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加以支撑[5]。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培养具备良好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中医药人才,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指出:要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精准开展重点群体帮扶[6]。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依靠创新驱动,国家对于创新创业的扶持也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新常态”[7]。一直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始终是高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内容,通过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将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效开展[8],培养中医药人才创新思维与创新素质,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创业,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就业竞争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中医药人才解决就业难题,进而促进新形势下中医药人才的就业走向,提升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创业率[9]。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逐渐走向大众化,但保证教育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中医药发展迎来新机遇,中医药高等教育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也逐渐更为聚焦人才培养质量[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11]。“十四五”时期,实现中医药创新发展尤为重要,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更是“十四五”时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12]。以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为保障,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与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相契合,既遵循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又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13],可以在传统中医药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基础上,推动中医药高等教育现代化加速发展。
课程教学仍然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主要方式。首先,课程教学无法区分个体化差异,授课效果不理想。受到院校发展、教师队伍及教学侧重等多方面影响,仍然保持着“集中授课”的基本形式[3],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接受面,但也忽视了对于不同地区学生的专业、家庭及求职意向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创新创业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部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诉求。其次,课程设置单一[14]。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过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授课学时相对较短,教学效果不理想,其实仅有部分章节涉及创新创业也并非主干,缺少创新创业专题课程及中医药创新交叉学科课程开设,学生所能享有的课程资源仅为学校开设课程,未能有效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创新创业产生兴趣。再次,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师生双向互动反馈环节与实践训练环节,无法达到教育指导的预期效果,尽管毕业生可以在实习岗位参与实践,但也局限于校内实践,并未发挥学生自主创新的主观能动性[2]。
首先,“第二课堂”缺少创新创业板块。尽管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都已逐渐开展“第二课堂”学分制,但很多缺少创新创业实践板块,既无法调动多数同学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又无法对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学生予以激励[15],对于“第二课堂”整体的考评制度也不健全,需要考虑学生情况重新加以审视。其次,缺乏必要的创新创业针对性实践指导。学生在开展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涉及一些专业性问题,创新创业专职教师无法解答,学生无法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问题咨询、就业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导致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性降低[4]。再次,创新创业活动开展仍注重理论。由学校社团组织开展的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多数以理论宣讲答辩为主,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够现场实践演示,更多学生无法发现实践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容易出现“理想与显示”的落差,不利于调动学生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首先,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一方面,由于其课程设置主要为公共课,导致创新创业授课专职教师队伍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教学团队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人数较少,团队人员稳定性较差,缺乏相关培训,专业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足,多数创新创业指导教师为兼职教师[16],校内创新创业指导团队与校外就业指导专家合作交流较少,没有与校外相关企业形成“内外联动”,导致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针对性不强。其次,缺少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软硬件支持。由于学校软硬件设施限制,导致院校创新创业孵化园及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没有合适的场所与资金支持,很多优秀的创新想法无法得到实践,很多开始逐渐起步的项目推行受到限制,无法实现成果转化,导致创新创业指导服务存在局限,影响了高等中医药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功能的发挥。再次,创新创业指导信息提供不充分。相关媒体公众号缺少对于创新创业信息的推送,主要都是在就业工作推送中有少许涉及创新创业内容,单独讲解创新创业相关的内容较少,学生无法了解从何种媒介获取中医药相关创新创业信息[17]。最后,创新创业工作管理结构混乱。或是由学生工作处管理,或是由招生就业处管理,没有专门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部门,也没有专门组织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学生组织,无法从创新创业管理服务中调动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首先,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做好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教学在院校整体教学安排中的顶层设计,拓展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广度,将中医药基础概论、中医药管理、创新创业方法、中医药发展前沿、企业管理等课程融入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中,提高中医药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融合度,推进通识化课程专业化,专业课程通识化,深入挖掘各类中医药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强化相关专业课程内容的关联性[18]。其次,丰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将传统单向的创新创业理论灌输转变为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创新创业课程较为灵活,理论知识覆盖面广,线上教学可以以理论为主,讲授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建设,使学生在接受理论中培育创新素质;线下教学则应当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中医药知识理论相结合,用好学校创业孵化园、医院等实践教学基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9]。再次,扩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依托各大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在线课程平台,例如创新创业视频公开课程、“青囊论坛”创新创业讲座、中医药知识讲坛等课程,同时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网上创新创业相关培训,了解当前中医药领域内创新创业前沿信息,打破传统课程教学限制,使各年级学生共享网络资源,接受更系统全面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首先,加强创新创业“第二课堂”建设。在“第二课堂”中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包括参加相关讲座、活动及竞赛等,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实效,同时以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共享杯”,以及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并根据实际情况把所获奖项、专利及具有一定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学分,纳入综合测评考核,便于学生评奖评优,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20]。其次,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定期开展创新创业“一对一咨询”、创新创业沙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创新创业指导帮扶,把创新创业实践融入毕业生教育中,强化就业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衔接机制,推动高等中医药院校就业部门与企业及创投机构等协作,以校园招聘平台为媒介,建立“内外互通”的合作模式[21],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资源与社会支持。再次,打造校企合作共建创新平台。积极对接线上相关就业平台,推送毕业生创新创业相关动态,展示中医药领域前沿创新创业信息,整合就业与实习的资源,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重点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与学校优势专业对口单位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参与到实践交流中。
首先,搭建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扶持保障的第一步,加强中医药实验室、博物馆、文化科技园等机构的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提供必要场所,对于优质的创新创业项目给予扶持,推动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围绕课程教学、实践训练、科学研究及成果转化,形成“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做到真正的“以学促研、以研促学”[22]。其次,健全创新创业扶持制度。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当根据新时期中医药发展规划,建立专管创新创业的部门科室,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及中医药类企业的协作,制订科学、合理、高效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为创新创业教育引入社会资源,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基金,鼓励企业为有想法的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同时成立创新创业学生组织,突出学生主体性参与,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形成具备良好联动性的保障服务体系,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媒介。再次,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入创新创业专职教师,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教师及企业导师开展培训。创立教师骨干研修班,定期对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研讨,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及辅导员加入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并担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教师及创新创业教育兼职教师,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激励机制。
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对于强化中医药事业人才支撑、推进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等方面具有战略性意义。创新中医药人才在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责任。新时代新征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体系应当因势而新,为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提供全方位指导与保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