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磊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平安中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十四个坚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出发,构成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其中,第八个坚持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这既是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立场,也是开展社会建设的重要原则。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特征、最亮丽的底色。回顾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为之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将毫不动摇坚持人民立场和民生导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鲜明时代价值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既可以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还能够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一)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必然要把民生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意义所在。一百多年来,人民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坚强的依靠,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指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总结出十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其中第二条便是坚持人民至上。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从当初的58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9600多万名党员,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执政党,坚持人民至上是关键因素。毕竟,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才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
(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都与民生紧密相关。例如,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还更深刻表明中国共产党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又如,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产品供给的极大丰富,今天的我们再也不用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那样,由于生产力落后,不得不通过围湖造田、毁林开荒来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需求,今天的我们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对于保持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绿水青山更成为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刚性需求。
(三)回应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人民本位,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物质产品的需求从当初的以中低端供给为主,变为现在以中高端供给为主;人民群众的生活态度从当初的将就,变为如今的讲究;人民群众的生活目标从当初的吃饱穿暖,变为如今的活得更加出彩。我们唯有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才能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民生工作取得翻天覆地的伟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在民生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我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纵观世界各国各地区,这样的成就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不断增加人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202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283元;农村居民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达到20133元;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6800元,比2012年增长了70%以上。
我们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民主协商、科技支撑、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尤其是不断提高以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为显著特征的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我们坚持全方位保障和改善民生。就业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就业政策第一次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并列,成为国家三大经济宏观政策。通过保障重点群体就业、兜底困难群体就业,建立终身培训制度,实现稳定就业,不断实现充分就业。医疗方面,通过分级诊疗、建立医联体和医共体、在线预约挂号等措施,全面疏解病人扎堆引起的看病难问题。通过取消以药养医和药品的集中采购,极大地减少了人民群众的医疗支出,避免因病返贫。教育方面,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投入10年间增加了2.5倍,始终高于GDP增幅。通过资助政策“所有学段、所有学校、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个全覆盖的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通过从投资于物转向投资于人,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收入水平,增强师资力量。住房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重要方针,去除了房屋的金融投资属性,确保了房屋的居住属性。通过城镇地区的公租房、廉租房,以及农村地区的危房改造与厕所革命,人民群眾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社会保障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保障能力持续增长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告诫全党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在列举的九个方面的问题中,第五个和第六个方面讲的便是民生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
从整体来看,首先,我国常住人口城乡发展差距较大。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惊人的63.89%,城镇人口超过9亿人,远超农村的5亿多人口。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和子女不断向城镇迁徙,产业和活力也同时不可避免地向城镇地区集中。其次,我国区域发展差距较大。2022年全国内地各省GDP排行榜中,广东、江苏位列前两位,均超过12万亿元,甚至已经超过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体量。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我国经济东强西弱的格局非常突出。再次,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大。2021年,我国恩格尔系数低至29.8%,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确立的标准,我国已进入全球最富裕国家行列。但同时,2022年我国脱贫地区农民每月可支配收入仅有1200多元,收入差距可见一斑。
从具体来看,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遭遇转型困境,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仅有4%,远低于世界7%的平均水平,距离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尚远;人口结构老龄化加速,65岁及以上老人数量超过2亿人,老龄化比重达到14.2%,给就业和养老带来很大困难;公立医院过度医疗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确保公立医院公益属性刻不容缓。
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力点
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目标。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瞄准切实可行的着力点,确保在更高的水平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坚定不移按照“十四五”规划推进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不难发现,高质量发展不管到何种程度和水平,其评判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评判标准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满足程度。如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就有力地矫正了对高质量发展在认识层面存在的两个传统误区,即印证了高质量发展不等于经济高质量,高质量发展更不等同于一味发展高科技。
(二)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分清轻重缓急,着眼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要在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围绕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以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行动指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必須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接续奋斗,久久为功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味追求超前发展,不能脱离本地区财政承受能力,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做,一年接着一年干,接续奋斗,久久为功。在这个过程中,务必牢记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要抓住“关键少数”,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以上率下、由点及面,一级做给一级看。要摒弃官本位思想,树立人民至上理念,将民生放在心坎上,积极践行群众路线。要确保民生工作不打折扣、不走样,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发展的成果和红利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讨论题:
1.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有何鲜明的时代价值?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