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为 刘 国 樊园媛 王 元 唐子扬 张新风 涂哲明
1 长江大学医学部 湖北荆州 434000; 2 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 湖北荆州 434000; 3 长江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湖北 荆州 434000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对象。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少年面临的冲击与诱惑也随之增加,而我国的青少年群体绝大多数时光在校园中度过,面对着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形势,其承受的学业压力也与日俱增。青少年时期又是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在面对外界的诸多干扰时很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近年来有调查显示大概10%~20%的青少年儿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1],但青少年仍于神经系统动态发育的关键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这一阶段,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尽早识别与神经发育相关的不良环境因素并加以干预[2],以提升其情绪调节和心理复原的能力,或许能够降低其将来发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荆州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常住人口523万,占全省比重的9.06%。此前有相关调查显示16.51%的湖北省的普通民众存在焦虑症状[3],又有调查显示湖北省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4],而有关青少年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则相对较少,需作进一步补充,因此,本研究选取常住荆州地区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现实意义。
随机选取荆州市内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入组标准:①年龄为10~19岁间的青少年学生;②填写时间≥10 min;③本人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知情同意书附于问卷首页)。④能够理解本次问卷调查的全部内容。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方进行开展。
通过将编制好的线上问卷在荆州市的多所初中、高中、大学间分享转发等方式,由受试者自愿填写,低年级学生由家长协助完成。以年级构成作为样本是否达到稳定状态的指标,填写过程中采取不记名,不留存受试者联系方式的方法确保患者个人隐私不受侵害。共回收9 738份问卷,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问卷,填写时间少于10 min的问卷,填写不完整的问卷1 058份,最终有效问卷8 680份,有效率为89.14%。问卷包括了一般个人资料及对于在校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量表两部分。
1.2.1 一般资料 包括性别、年龄、民族、是否为独生子女、婚恋状况、父母学历等一般社会人口学资料。既往是否有心理疾病以及对心理健康知识等的了解情况。是否存在吸烟、喝酒或上网时间过长等不良行为习惯的情况。共同居住的人数及所拥有的能够提供帮助的朋友数量等社会支持情况。
1.2.2 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 采用12项一般健康状况量表对荆州市在校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GHQ-12(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是由Goldberg教授开发的,并由Zheng针对中国人群进行了修订,是一般健康状况问卷的缩减版,主要用于调查民众在过去一个月的精神健康状况。其简单明了,适用于不同教育水平的人群,常用于识别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5]。该问卷有12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WHO四级评分(0-0-1-1),总分12分。本研究以总分≥3为存在心理问题的界值[6]。在此次调查中,该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847,且该量表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背景[7]、不同人群[8]的早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中。
将收集到的数据经Excel表格整理后导入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存在心理问题人数的组间构成比采用2检验表示,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在校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在本研究中检验水准均取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8 680例研究对象中,GHQ-12量表总得分≥3的有1 858人,检出率为21.4%。各个条目的具体得分情况见表1。其中检出率大于10%的条目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由于过分担心而失眠”“感到痛苦、忧虑”“觉得有的事情不顺利”“失去自信”“总处于紧张状态”“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说明荆州市青少年在校学生主要面临失眠、焦虑、抑郁的心理问题。
表1 GHQ-12得分情况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共同居住的人数、父亲的学历、母亲的学历、家人是否有感染新冠或与新冠肺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情况、是否饮酒、是否吸烟、上网时长、体育锻炼情况、是否了解心理知识、是否曾患过心理疾病、经济状况、可提供支持的朋友数量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民族(P=0.08)、恋爱状况(P=0.22)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单因素分析表
以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为因变量,将上表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条目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214,P=0.002)、年级为高中(OR=1.460,P<0.001)、自觉家庭经济情况较差(OR=1.580,P<0.001)、饮酒(OR=1.714,P<0.001)、吸烟(OR=1.488,P=0.008)、较少锻炼(OR=1.602,P<0.001)、业余上网时长≥5 h(OR=1.412,P=032)、既往有心理健康问题史(OR=2.913,P<0.001)、心理健康知识欠缺(OR=1.165,P=0.004)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危险因素,而拥有可提供社会支持的朋友数为6个及以上(OR=0.612,P<0.001)则是荆州市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保护因素,纳入最终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为77.6%。见表3。
表3 二元多因素分析表
本调查是对于荆州地区青少年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首次分析,样本量较大,有一定的代表性。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1.4%,提示荆州市青少年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整体良好,与以往青少年相关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较为接近[9-10]。GHQ-12分条目得分显示荆州市在校青少年群体中较为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失眠、焦虑、抑郁。青少年处于个体发展的关键转折期,是家庭关注的中心,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面对当下较为严峻的就业、升学形势,在校青少年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可能会导致相关的心理健康问题。有调查显示针对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心理困扰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为降低成年后精神问题出现的概率提供希望,并能够促进个人的幸福感[1],因此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应当受到关注。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业余上网时长、体育锻炼情况、心理知识的了解情况、家庭经济情况、饮酒情况、既往心理健康状况、社会支持情况为影响荆州市青少年在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分析如下:①女性可能受青春期荷尔蒙分泌的影响,一方面在生理上第二性征的逐渐显现,使得其面临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的需要迅速做出调增,另一方面可能与女性的心理特质更为敏感、细腻有关,可能会增加青春期女孩对人际压力源的敏感体验,使得其相较于男生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既往的诸多流行病学调查中,也曾提示女性的心理健康风险更高[11]。②高中生群体更易出现心理问题。可能与高中生将要面临人生中具有转折意义的升学考试-高考有关。高考分数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此后生活和事业的成功,因而高中生的学业压力较其他年级相比也更大,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也越高[12]。而高中生又受青春期发育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他们会更加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理解。一旦面临所取得的成绩不理想,人际交往中的不如意等情况,高中新生很容易产生负性认知和自我评价。③自觉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群体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以往有调查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较一般的贫困学生群体在面对学业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重的经济压力,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较高[13-14]。相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往往更好[15],面临较低的心理问题风险。④既往存在心理相关问题史及心理知识欠缺的学生更有可能面临心理问题的困扰。有研究显示既往存在精神病史的个体[16 ]与日后出现心理问题呈现出密切相关,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掌握一定量的心理知识能让青少年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及时向同伴、家长倾诉,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避免自伤、自杀等悲剧事件的发生。⑤生活习惯不良的学生群体会更容易存在心理问题。本研究结果提示,业余上网时间越长,越容易存在心理问题。上网时间过长甚至网络成瘾可能会占用青少年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造成学业成绩下降,进而导致学业压力增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干预[17]。存在吸烟、饮酒行为与存在心理问题呈正相关。吸烟、饮酒有害身体健康已成社会共识。吸烟引起的呼吸系统危害已经得到充分证实,如结核病、肺癌、COPD和哮喘等,同时,吸烟还是日后出现抑郁症准的预测因子。且有研究显示,青春期早期开始吸烟与成年期持续吸烟密切相关[18],且成年后更容易大量吸烟,往往难以戒除。而在青春期即开始饮酒,会对大脑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并增加成年后出现精神问题的风险[19]。总之,春春期即开始的吸烟饮酒行为不仅是日后出现心理精神问题的预测因子,还有可能发展为日后的物质滥用。体育活动欠缺的学生群体与存在心理问题呈正相关。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升、形成健康的生活规律,而且其具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效应能够帮助个体改善其面临的孤独感、焦虑感[20],进而减轻心理问题发生的可能性。⑥社会支持不足的群体会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有调查显示来自家人和朋友的高度情感支持可以增加学生采取积极策略应对困难的倾向,受负性情绪或经历的影响程度会有所越低[21]。社会支持一方面对个体产生直接影响,即丰富的社会支持和社交网络能够促进个人的学业事业的发展并增进幸福感,另一方面还有压力缓冲效应,即较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或阻止暴露于压力经历或最小化其对健康的影响。
首先,应重点关注青少年学生中的心理问题高危人群。对于在校女生群体,学校应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积极科普相关生理知识,使其科学地认识青春期带来的生理特征、自我意识的发展,促使其顺利地完成角色认同的转变,家庭成员也须付出更多的精力予以支持与关爱。对于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须有大致了解,针对经济困难群体应适当发放补助,尽量避免给贫困学生家庭带来不必要的经济、心理压力。 对于高中生这一即将步入成年的人群,除了可以依靠家长营造的温馨良好的家庭氛围、学校对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及理念的改进,更应注重这一年龄段学生自主心理调适能力和挫折应对方式的培养,才能使其在一次次地面对内外压力事件后逐渐走向心理成熟。
其次,应注重培养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上网的途径变得多种多样。特别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群众的出行受限,网络的存在不仅给居家学习、工作创造了便利条件,更是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娱乐重要媒介。然而,青少年自我控制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不足,使用电子产品时,极易模糊学习与娱乐的界限,造成网络使用过度甚至网络成瘾,这一行为无疑会占用其正常的社交时间,影响其健康成长。学校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分配。酒精、烟草几乎会损伤人体的每一个器官,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危害更是不言而喻,因此更应积极宣传吸烟、饮酒的危害性,对于没有不良嗜好的学生群体提倡不吸烟、不饮酒,对于已经在吸烟饮酒的学生应积极与家长取得联系,在通力配合下减少青少年不良的成瘾物质使用的依赖,期待尽早戒除,降低日后不良影响。身体活动作为一种简单、廉价和有效的降低精神心理疾病出现的风险的方法,值得引起我们的管着。学校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益处,设立多样化的体育课程,鼓励青少年学生群体选取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不仅能够强身健体,还够减轻学生的压力与疲劳感。
最后,社会支持及心理知识的普及也显得很重要。拥有更多可提供支持的朋友往往提示更好的社交能力,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有更多可倾诉的对象,在与同伴的良好交际中,能够获得更多的归属感,一定程度上可能缓解了心理压力,应鼓励学生在遇到情绪方面的困扰时尽可能地从朋辈、家人及学校中获得相应的社会支持。提高心理知识普及率也十分必要。个体掌握的心理知识越多,在面对焦虑、恐惧等情绪时,就更倾向于采取合理的自我调适方法,当情况有所恶化时,也会及时地向专业人员寻求心理援助,从而能够及时地化解心理危机。应在校园内定期组织相关讲座、班会等活动普及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养。有相关研究显示,对初中生群体进行心理干预可提高其心理卫生知识的知晓率[22]。
综上,相关部门与单位应面向更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在校学生群体应当适时采取干预措施,有针对性地提供经济援助和社会支持,积极引导青少年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来自乡村的青少年在校生群体的数据尚欠缺,未对心理筛查呈阳性的群体动态观察、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样本仅局限于基荆州地区等。后续可在周边地区进一步调查扩大样本的多样性,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群进行跟踪随访,为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干预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