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琛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1 世纪以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且开始将其引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地方传统戏曲进入校园以后,可以显著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艺术的认知与理解水平,并促进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安徽庐剧经历了历史沉淀和地方文化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传统民间文化。立足于当前的戏曲艺术来看,庐剧也有较高的地位,有利于实现文化自信等各类战略。本文结合安徽庐剧的文化特征展开全方位分析,并探究庐剧的学校传承发展举措。
安徽庐剧起源于地方传统戏剧,主要在合肥、六安、巢湖等地区流行,又被称为“倒七戏”。安徽庐剧在发展过程中依托江淮民歌、大别山民歌等民间艺术,吸收其他剧种的唱腔、剧目等元素,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呈现为今天的样貌[1]。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安徽庐剧也从以前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地方代表性戏剧,地方文艺工作者不仅对传统庐剧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整理,还创作了很多新庐剧,比如《江姐》《智取威虎山》《好人王科长》等,这些创作显著提高了庐剧的艺术地位,使庐剧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安徽庐剧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多个流派,这里结合不同流派进行综合艺术分析。第一,中路庐剧。这个流派主要流行于安徽中部地区,相较于其他流派来说发展更好。这是因为中路庐剧流行于合肥,而合肥又是安徽的经济文化中心,这使得中路庐剧逐步成为安徽庐剧的代表。第二,东路庐剧。这个流派主要在安徽东部地区流行。整体上来看,东路庐剧更加关注服装,同时也借鉴了江南地区其他戏曲剧种的服装设计特点,使得剧中人物服装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除此之外,东路庐剧的唱腔也更加婉转抒情,有一丝江南风味。第三,西路庐剧。这个流派主要在安徽西部地区流行,多流行于六安市。在多年发展中,安徽西部地区的山歌艺术非常成熟,因此,西部庐剧受到山歌艺术的影响比较大,具有非常显著的山歌风格。三个流派的庐剧虽然各具特色,但都是整个庐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显著的共性。在三大流派交融发展的背景下,最终形成了极具艺术特色的庐剧艺术。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安徽庐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导致庐剧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压力比较大。这在很多传统文化艺术中都比较常见,这是因为,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很多年轻人都喜欢潮流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再加上安徽庐剧等传统艺术跟当今时代已经有了一定的距离,很难获取较好的发展土壤,导致艺术传承出现了困境。目前,安徽庐剧的观众已经出现了年龄断层,即喜欢庐剧艺术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对于庐剧的观感比较一般,甚至部分年轻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庐剧。这种情况也说明安徽庐剧的传承发展已经变得非常紧迫,必须提高重视,并积极探索传承发展庐剧的有效路径。
安徽庐剧至今已经有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剧目,其中有不少影响深远的剧目,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庐剧的传统剧目以农民、手工业者、小市民为主角,并且融入了社会道德观念和社会主流审美情趣,目前已经有了两百多部剧[2]。这也使得安徽庐剧艺术的剧本题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并且可以详细划分为花腔小戏、折戏、本戏、连台本戏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安徽地区的文艺工作者开始进一步挖掘庐剧艺术,出现了一批反映新时代面貌的庐剧,比如《茶山新歌》等。这些新庐剧灵活运用传统庐剧的素材,并结合地方民歌等元素,在唱腔、服装、舞美等多个层面也实现了较好的创新,使得庐剧剧本题材的多元化特点更加显著。
方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方言。由于不同地方的生存环境差异较大,因此,不同地区的方言在语音、语调、语速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比如,南方方言相对来说比较委婉细致,语言风格比较含蓄。北方方言则比较直接,语言风格也比较豪放。很多地方戏剧都会使用方言演唱,安徽庐剧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庐剧的念白处,使用方言可以更好展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同时也能够增强庐剧的文化特色。比如,中路庐剧使用了合肥方言,会将j、p、x 的字母更换成z、c、s 的发音,最终效果呈现为:“老母鸡”发音为“老母子”,“欺人太甚”发音为“ci 人太甚”。在使用了这些方言念白以后,庐剧艺术跟当地民众之间的亲密感就变得更加显著,有利于庐剧艺术在地方区域的传播,同时,这也增加了庐剧艺术的区域文化特色,更有利于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发展。
安徽庐剧艺术的唱腔主要表现为主调和花腔。其中,前者主要用于表达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能够呈现戏剧中的复杂剧情冲突,具有较强的叙事性和抒情性。后者则是小戏唱腔曲牌的统称,能够更好体现地方戏剧的艺术色彩[3]。这是因为花腔中的旋律跟地方民歌等艺术的曲调更加接近,使戏剧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结合安徽庐剧艺术来看,庐剧花腔属于曲牌体,并且,每一个花腔都对应一个曲牌。立足于调式范畴来看,庐剧花腔为传统的民族五声调式,并且,以羽调式和商调式最为普遍。其中,以羽调式为主的庐剧花腔主要有《劝赌调》《铺床调》《采茶调》等,商调式为主的庐剧花腔主要有《点大麦》《放鹦哥》《长工调》等。庐剧花腔最早是由民间小曲小调发展而来的,这些小曲小调受到地方环境的影响非常显著。比如,《挣颈红》就融合了安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具有非常显著的山歌艺术特色,要求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维持较高的声调。很多演唱者都会在演唱中出现用力过高而颈部发红的情况,这也是这个山歌名称的由来。由于《挣颈红》在唱腔上也继承了原山歌的特点,使得庐剧拥有了极具地域特征的花腔。
伴奏是地方戏剧的重要组成元素,不同地区的戏剧在伴奏乐器选择方面也有较大的不同。早期的庐剧艺术体系主要使用锣鼓进行伴奏,并没有加入管弦乐器[4]。这也使得早期庐剧班社中的乐器形成了大锣、小锣、板鼓、堂鼓四大件,并且,锣鼓也在庐剧艺术表演者和观看者心中形成了显著的指示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庐剧艺术的乐器开始变多,增加了笛子、唢呐等民族乐器以及大提琴、小提琴等西方乐器。特别是一些兼用民族乐器和西方乐器的庐剧班社,显著提高了庐剧艺术的表现力。虽然庐剧艺术的乐器类型与数量增加了,但这并没有改变锣鼓乐器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锣鼓乐器在庐剧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内核,同时,其也跟庐剧艺术紧紧绑定在一起。比如,西路庐剧具有显著的民歌艺术特色,导致剧目音乐往往具有较大的起伏性,演唱者经常要转换真假音。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乐器很难起到较好的伴奏作用,但是,锣鼓乐器就能够取得较好的伴奏效果。因此,特色的锣鼓伴奏依然是安徽庐剧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庐剧艺术的精髓之一。
在戏剧表演过程中,润腔是一种很常见的表演技巧,其主要指表演者对曲调和唱法的再加工,使戏剧表演能够深入到剧目中,显著提高最终的表演效果。安徽庐剧的润腔技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摇声装饰。摇声是晃动丝弦乐器而产生的声音,具体手法有揉、绰等,主要用在庐剧艺术的颤音、滑音、跳音等艺术表演中。第二,力度装饰。这种润腔技巧主要是指演唱者通过控制力度的强弱变化实现唱腔的装饰。这要求演唱者结合庐剧表演的具体内容,使用强、渐强、弱、渐弱等多种方式提高庐剧表演的艺术感染力。第三,音色装饰。表演者根据庐剧内容选择合适的情绪表现技巧,并搭配对应的音色。比如,在演唱抒情唱腔的时候,可以考虑选用刚劲的音色。在演唱诙谐唱腔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夸张的音色等。通过灵活多变的音色装饰,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显著增强庐剧表演的艺术效果[5]。
安徽庐剧在新时代背景下依然具有较强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传统区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鉴于当前新生代群体对于庐剧艺术的认知不足,后续应该加快推动庐剧艺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融入,使新生代群体主动传承庐剧艺术,实现庐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在庐剧艺术进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时候,教师应该改变庐剧艺术的传播内容,灵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庐剧艺术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学生群体之所以对庐剧艺术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庐剧艺术的内容跟当今学生的审美出现了一定的脱节。因此,学校在引入庐剧艺术的时候,一定要避免输出过于枯燥的戏曲理论内容,而应该多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激发学生对庐剧艺术的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关于庐剧艺术的动漫小视频,在课前时间进行导入,转变庐剧艺术在学生心中的陈旧形象。
庐剧艺术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全面融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学校要充分重视庐剧艺术,并研发关于庐剧艺术的校本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积极转变庐剧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提高课程设计的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联合教师、家长、社会、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到庐剧校本课程的设计过程中,同时,还要综合考量庐剧课程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在后续时间里进行积极调整。通过这种方式,各个学校就可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庐剧课程,有效提高庐剧校本课程的设计水平。
庐剧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民间艺术,学校教育过程离不开民间艺人的参与。基于这种考量,学校可以考虑加强与庐剧团的合作,提供民间艺人参与庐剧教学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邀请庐剧团前往校内讲课或者举办一些小型演出,提高学生对庐剧艺术的审美感知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些地方庐剧表演,引导学生接受庐剧艺术的文化熏陶。
在把庐剧艺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体系中以后,教师可以考虑组织开展一些文娱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庐剧表演中。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举办“一年一度庐剧大赛”,让学生自行设计庐剧,并在班级上进行表演。在设计庐剧的时候,学生可以随意融入多种艺术形式,但不能完全跳脱庐剧。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就能够在庐剧艺术中融入一些现代潮流文化,这有利于庐剧艺术在新生代群体中的传承发展,进一步推动庐剧艺术的未来发展。
综合来看,安徽庐剧是我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其发展得益于安徽地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历史沉淀。在新时代的环境下,庐剧依然具有非常丰富的艺术价值,能够对当代戏剧艺术发展带来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鉴于安徽庐剧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了显著的传承危机,因此,应该立足于学校教育模式加大庐剧在新一代群体中的传播,提高学生群体对于庐剧艺术的认知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安徽庐剧在新生群体中就可以得到较好的认可,在新时代环境下实现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