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是汉语的初始形态,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古文中的成语则是其中沉淀着智慧与历史的一颗颗璀璨明珠。一则寥寥数字的小成语,展示着史上那些大人物的独特风采,给读者丰富的人生启示。“小成语·大人物”栏目携手作家魏德勇,在历史长河中撷取古人智慧,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故事,演绎小成语背后那些大人物的传奇人生。
提到元景皓,你可能不知道是谁,但如果提到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你肯定听说过。那这个成语说的是什么呢?它与元景皓又有什么关系?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中国历史说起。
三国两晋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到南北朝时期。于是,南方和北方同时存在多个王朝。每个王朝几乎寿命都不长,拥有实权的大臣、将军动不动就夺权称帝,改朝换代。
公元550年,北方东魏王朝的丞相高洋,废掉魏孝静帝元善见后,建立了名叫齐的王朝,史称北齐。高洋就是历史上的齐文宣帝。文宣帝上台,最操心两件事儿:一件是如何尽情地吃喝玩乐;另一件则是保住自己的皇位,以免让前朝的皇族夺权。第一个事好办,第二件事关系到自己的江山,马虎不得。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采用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方法—杀。
很快,文宣帝派人毒死了元善见和他的三个儿子,并扬言要杀死元姓宗亲25家700多人。
元姓宗族们成天提心吊胆,只有陈留王元景皓除外。
元景皓本是前朝皇帝元善见的远房宗亲,北齐代魏后,他成天待在国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的王府里,素来读读书,写写字,不惹事,不生非,是个典型的“三好学生”。之所以这样做,他无非是想表明自己没有丝毫反心,文宣帝可以安安心心做其他事儿。
然而事情并非元景皓想得那样简单。
一天,朝廷的使者来到元景皓的府邸,气势汹汹地说:“王爷,陛下问你一句话,你愿意改为国姓吗?”
所谓国姓,在中国古代就是指皇帝的姓,文宣帝姓高,国姓自然就是“高”。
身高一米八零,长得一表人才的元景皓本来是跪在庭院的,听完话就站了起来,反问道:“我为什么要改为国姓呢?”
“你堂兄元景安向皇帝陛下申请改为国姓,听说他还要升官了!”使者傲慢地说。
元景安当时任定襄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县令。为了保住一家子性命,他主动跑到文宣帝面前说:“我希望改姓高,永远效忠大齐王朝。”
文宣帝笑得合不拢嘴,安慰一番后问元景安:“你们元氏宗亲是不是都愿意改为国姓啊?”
元景安建议陛下让人挨个去问,“不愿意改姓的,肯定就是不愿效忠陛下的。”他笃定道。
所以,使者才来到陈留王元景皓府中。
朋友,如果突然有人让你改姓,你会改吗?答案肯定是不会。一千多年前,我们这位帅哥主人公也自然没答应。和古人一样,他很看重自己的姓,认为姓是祖先留给自己的印迹,改姓就意味着数典忘祖,没有孝心。
“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這句出现在古装影视剧里的话,其实就是元景皓的座右铭。
“我不会改姓的,死也不愿。”元景皓斩钉截铁地说。
“你考虑好了吗?”使者说,“你可知道,不改姓的话,不但你要死,你的妻子儿女也不会有好日子过!”
“哼!”元景皓站着笔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这句话不是你对元景安说的吗?他都告诉陛下了!”使者说完便端出一个黄金酒壶,倒出一杯毒酒,递给元景皓。
元景皓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事情还没结束。元景皓死后,文宣帝把他的妻子儿女贬到偏远的地方,并让高景安(即元景安)继承元景皓的陈留王爵位。
千百年来,贪生怕死的元景安因为改姓丧失气节而被后人谴责,元景皓因“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地保留原姓而名垂青史。后来,这句话演变为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愿意为正义之事而牺牲,也不愿苟且活着。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是一位顶天立地的铮铮男子汉用生命换来的。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解释】原义是宁愿做高贵的玉器而破碎,也不愿做低贱的瓦器得以保全。比喻宁为正义事业而牺牲,也不苟且偷生。
【出自】《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