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丰收,这才是农业科技真正的目的,我们的乡村才能有强大的内生力量。
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也就是“中央一号文件”,代表了国家对农业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视。为了“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坚持产业需求导向,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前沿技术突破。……”都是今年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的内容。
中国“四千年农夫”的耕作是中华文明延存至今的重要基础,农业精耕细作传统中所凝结的历代“农夫”对我国自然条件的深刻认识,并没有因为社会变迁和物质装备的进步而过时;这种技术以集约经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为目标和方向,仍然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深远意义的明智选择。
相比于广阔田野现代化工具的运用,以“科技小院”为基地的、散布于广大农村的科研与田野的零距离组合,更能有效而广泛地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也是乡村振兴更为现实的途径。
用实践和数字说话,科技小院自创办至今15年来,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在全国铺开,千余个科技小院,30余所高校,覆盖了222种农产品、59个产业体系,成绩斐然。
创始者张福锁院士说,农民是不会去阅读科研论文、运用科研成果的。这就是科技小院创建的原动力。让农民更快、更直接地接触和了解科研成果,将科学手段运用起来,增产增收,这是科研至善的目的。
科技小院能够有十几年持续的生命力,是因为受益是双方的。一方面,农学专业的研究生要研究农业科技、去田间做试验、出科研成果,必须有来自农村一线的观察和一手的资料,所以小院里的研究者和科研一方有动力参与。另一方面,农民更为受益,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带来科学和知识,这些都是对农民而言最为稀缺的资源。农民运用科技手段增产增收,会对科学知识产生直观的敬畏,改善农村“知识无用论”的传统观念,进一步改善整个社会学习和进步的氛围。
农大学子曹国鑫,在河北曲周的白寨科技小院从研究生成长到博士,成为后来学弟学妹的“传奇”,曲周也取得了农业方面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云南大理洱海的古生村科技小院,科学治理洱海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全国各地的夏玉米、冬小麦,江西的橙子,四川的火龙果,我们越来越多地从网上买到各地口感独特而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果蔬,背后不乏科技小院的学子和农户的共同努力。
2021年,科技小院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肯定,在农业生产一线将科研与技术服务融合发展,为全球农业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提供了中国智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技小院正是通過专业学生将科学知识传递到田间地头,教学相长,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获得丰收,这才是农业科技真正的目的,我们的乡村才能有强大的内生力量。
胡晓生
《小康》杂志社副总编辑
中国小康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