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伟
王巍是荧屏上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首席专家;他是中国考古的“百事通”,也是热忱的科普者;他走遍众多考古遗址,亲手挖掘中华文明的证据,也在书斋中著书立说,让“冷僻孤高”的考古与众生对话。
教育部请王巍参与审定初中历史课本。他翻开初一教材,开篇是中国史前史,考古成果包括山顶洞人头盖骨、半坡和河姆渡遗址等,1975年以后的考古进展都没写进去。孩子们学的史前史,一直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限定”。
王巍着手修改课本,将万年前浙江浦江上山遗址的水稻栽培、八千年前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骨笛、五千年前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的巨型城和水利工程等加了进去。这些都是最近几十年改写历史的重要发现。
2019年后,考古成为热门话题,全民关注度陡增。2020年启动的三星堆遗址新一轮发掘最为典型,六个器物坑出土了上千件奇特的青铜器。中央电视台将直播间搬进考古现场,王巍作为专家为公众现场解读。
2022年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周年。当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39次集体学习,王巍作报告,讲解工程的来龙去脉和成果。工程汇集20个不同学科,将自然科学与考古结合,寻找中华文明的源头。这是中国考古领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联合研究项目。向民众普及这一学术味浓厚的项目,也是他的重要工作。
这几年,荧屏上出现了以考古和文物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纪录片和公开课,王巍成为出镜率最高的考古学者之一。他也堪当此任,当了十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主编《中国考古学百年史》等丛书,可谓中国考古“百事通”。
从田野、书斋走上屏幕,王巍的“转变”也反映着中国考古的变化。2022年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第101年,进入第二个100年,中国考古不再只是埋头发掘和整理,而是走向阐释,见众生。
2022年下半年,王巍考察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凌家滩遗址,让他惊喜连连。继早年发现墓葬后,凌家滩又找到了高等级公共建筑的踪迹。一个祭祀坑出土了60多件象征军事权力的石钺,其中一件是中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大的石钺。这些发现可能会增加中国文明史的长度。
离凌家滩不远的浙江良渚遗址,是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最有力的证据,内有城墙、墓葬、宫殿、祭坛等。但五脏俱全的良渚文明像一个青年,它的童年时代在哪里?王巍一直想找到这个地方。凌家滩出土了与良渚相似的玉器,被推测是良渚的前身,现在证据链越发完整了。
“良渚遗址实证了五千年文明,凌家滩高等级建筑的年代是距今5500年到5350年。所以,凌家滩遗址可能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证据。”王巍说:“这一个‘多’字很了不得。”
王巍今年69岁,虽已是含饴弄孙之龄,但依然每周辗转在全国考古工地上。“我们研究的实物是实际的,但实物本身不说明问题,需要考古人去阐释。”他说。
前不久他去常州考察,当地正筹建一座中华文明主题乐园,将考古和历史知识转化为游乐项目,利用多媒体技术寓教于乐。在王巍看来,主题乐园可大可小,形式灵活,可在全国落地。
对于未来,他希望在考古普及方面再做一些事。除了完善教科书,他还想组织专家编写面向各年龄层的科普书,讲述考古最新成果所展现的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