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美育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3-10-14 16:01向莉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3年9期
关键词:美育学校课程

向莉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乡村美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正逐步成为促进乡村振兴、提升农村文化品位的重要抓手。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和目标,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提到“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也进一步要求我们要加快发展乡村美育。此外,注重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新课程观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乡村美育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机遇。

乡村美育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尽管乡村美育正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但长期以来乡村美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瓶颈。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有效地助力乡村美育工作推进。笔者在与一线乡村教师交流中发现,大部分乡村学校都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美育资源匮乏、乡村学校管理和美育组织机制不完善、学生家庭环境限制等问题。2023年7月,笔者参与罗田县中小学短缺学科(美术)教师提升培训工作,主办单位针对参训对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进一步证实了乡村美育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美育师资不足。乡村学校往往缺乏专业的美育教师,导致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美育体验和学习效果有限。如2023年鄂东南某县中小学短缺学科(美术)教师提升培训班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30所学校中,近一半的学校没有专任美术教师。在学校开设美术课的情况调查中,可以看出43.33%的教师所在学校需要加强美术课的开设以达到国家标准。

美育资源匮乏。乡村学校的经济条件较为有限,缺乏投入和支持,无法提供充足的美育资源和设施,限制了美育的发展。在调查的乡村教师所在学校中,大部分学校使用的美育条件是电子黑板和传统黑板教室,仅有两所学校能提供专用美术教室,所调查的学校都无法提供专门的美术展示陈列空间。在与一线乡村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学校不重视美育工作,再加上学校本身资金有限,导致美育教学缺乏支持,大部分农村家庭也难以或不愿承担美术材料采购这方面的费用。

乡村学校管理和美育组织机制不完善。乡村学校管理体制相对薄弱,美育工作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难以形成系统化、持续性的美育教学模式。在许多农村地区,大部分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还要承担主课或教务工作,没有精力和能力开展系统的美育课程教学,学校也难以形成系统的美育教学模式。如在调查的30位教师中,有28位教师从事语文、数学学科教学,还有3位教师承担英语教学。

学生家庭环境限制。乡村学生家庭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美育意识薄弱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美育参与和学习效果。在与一线乡村美术教师沟通中了解到,乡村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普遍文化水平低,不能很好地辅导学生。此外,乡村学生家长普遍更重视文化课和分数,家长对美育缺乏重视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时代乡村美育融合发展路径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培育美育课堂新样态。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坚持创新导向……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增强课程适宜性”。《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突出课程综合,以各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发挥协同育人功能”。由此可见,新课程观强调课程的综合性、主体性、适宜性,加强了美育的重要性,对于培育乡村美育课堂的新样态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乡村美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学校开展美育课程可以不局限于课堂40分钟,而是将美育课程内容渗透到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中;另一方面,美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也更具灵活性,教师可通过跨學科融合,将艺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

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助推美育资源整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广泛而有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乡村学校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本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民间美术、乡土音乐、民间舞蹈、地方戏剧、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等各类资源,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美育资源,开发美育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湖北楚文化相关资源丰富,青铜器、漆器、丝织刺绣、雕花剪纸、皮影、木雕、石雕、砖雕等遍布全省。乡村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其美育价值,如汉川的马口窑陶器、黄梅的黄梅挑花、恩施的西兰卡普织锦、老河口的木版年画、鄂州的雕花剪纸、远安的皮影等民间美术瑰宝,均属于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物,如编钟、越王勾践剑等,体现了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技艺的巨大成就和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先进文化的显著代表之一;再如秭归的屈原祠、襄阳的古隆中等楚文化景点,等等。楚文化所体现的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包容并蓄的精神都是可贵的美育教育资源,这些内容转化为美育教育资源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学校美育工作相结合,形成常态化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学校文化为依托的乡村美育融合发展。2023年,教育部印发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再次强调“学校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注重持续优化”“实施中西部教学支持计划,遴选一批适用于中西部地区的教学改革成果,加大推广应用力度,促进成果‘本土化’落地”。此外,《关于加强中小学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提出“整体设计,协同育人;因地制宜,体现特色;以管促建,提升质量”的基本原则。这两个文件为乡村学校美育特色发展提供了支撑。乡村学校可以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开发新课改理念下具有美育特色的校本课程,构建特色育人体系;可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美育教学水平;提升美育在学校各项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建立与学校建设紧密联系、健全有效的美育体系,优化学校管理机制等。

积极探索乡村数字美育途径,提高审美水平。迈入数字化时代,积极探索乡村数字美育途径,成为提高学生审美水平的重要策略。通过数字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可以将丰富多彩的艺术资源带入乡村学校,弥补地域差异,拓展学生的美育视野。此外,数字技术的应用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让他们通过多媒体、动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美育体验与情感,促进审美情感的升华与沉淀。乡村数字美育途径的积极探索,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让乡村学生与全球艺术交流互动,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和文化自信。

家校社联动,全方位营造乡村美育氛围。在当前乡村美育发展的背景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以作为桥梁,开展学生校园艺术展、民间老艺人创作展示活动等,让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美育。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与社会合作,通过打造当地民间艺术馆、装扮乡村道路、制作文旅手册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美育视野。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动,全方位地营造乡村美育氛围,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有情感的乡村新生代。

责任编辑/鄢志勇

猜你喜欢
美育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