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栋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打造交大乃至中国学术成果走向世界的桥头堡”的总体目标,多措并举,着力加强外向型选题策划、国际合作模式、高水平译者队伍、立体化传播媒介等方面建设,在加快学术出版“走出去”,向世界推介中国的学术成就方面既收获了成果,也取得了经验。
● 加强外向型学术出版选题策划,用中国观点回应世界关切
学术出版“走出去”旨在通过学术出版物的海外出版与国际学界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探讨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热点研究问题的学术图书往往更能引起国际学界共鸣,这就要求出版社需要密切关注国际学界动态,在选题策划阶段就要充分了解国际受众的阅读需求,加强此类外向型学术图书的策划,以具有原创性和主体性的中国学术观点和方法回应国际学界关切。例如,东京审判作为国际社会对近代日本战争罪行定谳的最主要审判,海外学者撰写的相关学术著作已出版不少,但中国学者研究东京审判的著作在海外学术出版市场凤毛麟角。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紧扣这一全球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与剑桥出版社联合推出了第一本集中表达中国学者对东京审判的回忆及学术研究观点的《东京审判:中国的记忆与观点》(英文版),入选“剑桥中国文库”;之后又与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东京审判:为了世界和平》《南京大屠杀研究》等英文版学术著作,进一步提升了中國学者在国际战后审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此外,在全球瞩目的抗击新冠病毒的医学研究领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冠肺炎防治精要》经过7名国际同行评审,最终将英文版输出给了爱思唯尔出版集团。这是该集团第一本引进自国内医学工作者关于新冠防治的学术著作,为助力全球抗疫贡献了中国智慧。
● 创新国际合作模式,建设联合编辑室,推动学术出版本土化运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学术出版“走出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仅仅限于单本书或者单套丛书的版权输出,更多地需要中外出版机构联合开发图书产品线、共同选题论证、向全球作者组稿,甚至是本土化运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早在2012年就与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成立转化医学联合编辑部,共同论证选题,全球组稿,第一期每本图书作者均由国内和国外各一位知名学者担任,多本图书入选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出版之后单本图书下载量和引用量均远超其他同类书,其中转化医学出版工程的肿瘤系列还入选了国家出版基金。在此基础上,上海交通大学根据与海外合作方擅长的出版领域分别开展了联合编辑部的合作,与爱思唯尔合作成立了联合医学出版中心,就医学教育、临床医学出版领域进行长期合作;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出版机构建立联合编辑部或出版中心,如与印度出版社成立中国南亚科技出版中心,就科技图书产品线集中推出了一批反映中国科技最新进展的英文版科技著作;与越南河内国立大学成立了中国文化联合编辑部,着眼于中国文化图书产品线;以中国船文化为代表的海上丝绸图书产品线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出版中心的打造,进一步推动了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本土化运作。
● 加强学术出版翻译队伍建设,提升中国学术话语表达精准度
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术出版物能否真正走入国际学界,被海外学术共同体接受。学术出版的翻译对译者的语言要求较高,既要有本土化的语言能力,又需要翻译学术出版物中的各种专业词汇,准确表达作者的学术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学术出版外译工作层面往往采用翻译课题组的形式来实行,即“译者+审校者+学科专家”的翻译小组模式,并且保证译者或者审校者中必须有一名本土的外籍专家担任,以保证语言的地道以及做好语境本土化转换的注释,学科专家主要承担外译学科领域术语等方面的审读,往往由作者推荐。在译者和审校者队伍建设方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成立了元济译书院,培养专业的优质译者,并在此基础上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外语教学类高校保持长期的翻译合作,吸纳优秀的高校老师充实到出版社的译者队伍中去;出版社还与多家海外高校有关中国研究的机构建立了翻译合作,聘请精通中国国情和文化的海外汉学家来翻译,如入选“丝路书香工程”的两本图书《中国美术史》《中国音乐史》,越南语版翻译就邀请了越南河内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的学者翻译,越南语版在该校出版社出版后获得了当地读者的热烈反响。
● 加强学术期刊、专业数据库“走出去”,实现立体化学术传播媒介全覆盖
学术出版“走出去”不仅仅是纸质学术图书的“走出去”,学术期刊和专业数据库的“走出去”更符合国际学术出版的发展趋势,通过立体化的学术出版传播媒介的全覆盖才能进一步提升学术出版物的国际传播能力。为积极响应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四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整合母体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及优势学科资源,联合校期刊中心,邀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学者组建国际化编委团队,积极推动了一批高起点英文国际学术期刊的创办,其中《芯片》《超导》《量子前沿》均聚焦学科前沿,涵盖变革性新兴研究领域,入选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项目。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将专业数据库的开发视为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新机遇。出版社依托原有的纸质出版物,重点打造了“东京审判文献数据库”“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对于全球该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辅助研究和参考价值。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通过成熟的海外数字平台代理将这些专业学术资源数据库销往海外。目前已有包括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杜克大学图书馆等在内的十几所海外名校图书馆采购了本社专题数据库,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 做好顶层设计、致力于专业化、同步化、系统化
学术出版“走出去”有利于促进本土知识体系升级,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还有助于掌握优质内容的主动权,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一直做好顶层设计、调动全社力量,致力于专业化、同步化、系统化搞好版权贸易与国际合作工作。
推动学术出版“走出去”区域性联盟建立,扩大“走出去”规模和质量。在当前学术出版尤其是科技出版的国际版权贸易实践中仍存在授权条件不对等的现象,国内的学术出版机构在自己摸索“走出去”过程中也存在着信息交流不通畅的问题,建立一个区域性的学术出版“走出去”联盟对于推动学术出版资源的有效整合、扩大学术出版“走出去”的规模和质量大有裨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在“十四五”时期将不遗余力地推动此类联盟的建立,实现各单体学术出版机构在“走出去”方面的资源信息共享,培育并带动学术出版“走出去”。
深度融合母体大学学科优势,进一步推动学术出版立体化“走出去”。“十四五”时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将深度融合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整合上海乃至国内外的优质作者资源,在打造从学术图书、学术期刊到专业数据库、学术图书国际评价等高水平原创学术内容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学术出版全方位、立体化、高质量地“走出去”,探索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国际传播路径,更好地向国际学界阐释推介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学术成果。
进一步加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出版人才。围绕学术出版更好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将加大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出版人才的力度,专门设置国际合作部,配备六名专职工作人员,包括专业的国际版贸人员以及具有外向型选题策划、国际组稿和推广能力的骨干编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版社还将让骨干编辑和版贸人员前往国际知名学术出版机构培训,既能让其了解海外学术出版机构的运行机制,也能加深彼此的整体合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