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娟
考点概述
文言文内容理解题命题涵盖广泛,要求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筛选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的重点考查内容。
1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紧抓关键?
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我们要树立整体意识,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首先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抑或议论;然后由整体到局部分析文章所写的内容,比如记叙的文章,主要弄清记叙的事件,导致的后果,追溯其原因,通过概括筛选信息,浓缩全文,化繁为简,从而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全国卷近几年考的大都是人物传记类古文,文中大多有对人物的评价语、对人物行事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为止的抒情议论语等。通读全文时,应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各处的关键语句,归纳文章要点,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2 审视题干,精准读文,标注区间?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会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题干和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题干所给往往是很概括的观点,或对观点起到导向和提示作用的信息。我们应先审读题干确定导向,再细读选项表述,快速圈定四个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区域,比照两者之间有无异同。尤其要注意细节,注意选项对原文的转述是否一样,发现有出入时一定要对关键语句进行反复推敲,直至确认无误。
3 据文证义,比对细节,推敲辨析?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辨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证义。所谓“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乃至文意的目的。考生应具备文本意识,对照文本反复推敲、仔细辨析,切忌乱猜瞎想。
4 洞察雷区,排除干扰,提升应试技能?
阅读不只是读文,还应会读题。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意理解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考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文意的把握能力。该题干扰项设置的基本做法是,在大体正确的说法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具有相当的隐蔽性、迷惑性。全国卷近几年考题中常见干扰有:正误夹杂,真真假假;颠倒事实、事实互换;夸大事实,导致谬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等。我们应仔细审读选项,洞察命题者出题的意图,善于将选项与对应的原文对照起来仔细阅读,就一定能识别庐山真面目,得出正确答案。
解题技法
典例示范·2022年新高考Ⅰ卷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典例剖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牧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①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选自范晔《后汉书·董宣传》)
【注】:①文叔:光武帝刘秀字文叔。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被司徒侯霸征召,推举为考核优等的人,后升迁至北海国相。他到任后,任命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公孙丹興建住宅,占卜的人认为一定要有人死去才吉利,公孙丹于是让儿子杀了一个过路的行人,把尸体放在屋里,来抵挡他的灾祸。董宣知道后便把公孙丹父子逮捕杀死。公孙丹宗族和亲信三十多人,拿着兵器就到董宣官府喊冤叫屈,董宣认为公孙丹以前投靠过王莽,担心他们和海贼串通,就全部逮捕囚禁在剧县的监狱,派门下书佐水丘岑把他们统统杀死。青州刺史认为他杀人太多,向皇帝上书告发董宣并拷打水丘岑,董宣获罪征召到廷尉。董宣在监狱里早晚讽诵诗文,毫无忧色。到出狱受刑的时候,官属做了饭菜送给他,董宣厉色说:“我董宣生平没有吃过别人的东西,何况在死的时候呢?”上车而去。当时一起受刑的九人,第二个轮到董宣。光武帝刘秀急忙派侍从赶去,赦免了董宣的死刑并且命令把他带回监狱。派使者审问董宣滥杀无辜的情况,董宣用全部事实回答使者,并说水丘岑是按他的旨意办事罪不在他,愿意杀掉自己而让水丘岑活下来。使者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光武帝,光武帝下诏将董宣降为怀县县令,令青州刺史不再追查水丘岑的罪行。水丘岑后来做官做到司隶校尉。
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侵扰郡境,朝廷任命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了江夏郡边界,发布文书说:“朝廷认为本太守能够捉拿奸贼,故接受了这个任务。在江夏郡界统帅兵马,檄文到达之日希望你们考虑自己的下场。”夏喜等听了心里害怕,立即投降解散。外戚陰氏是江夏郡都尉,董宣轻视侮慢他,因此被免职。
光武帝召任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的仆人白天杀了人,因为躲进公主府,官吏无法逮捕。等到公主外出的时候,又叫这个仆人陪乘。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见到公主的乘车走过来,就勒住马叫车停下来,用刀画地不准再走,大声责备公主的过错,喝令仆人下车,当场杀死。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木杖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木杖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
考点题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董宣格杀公孙丹父子后,公孙丹宗族亲友三十余人,率领卫兵来到官府喊冤,董宣以私通海贼为由悉数收押。
B.董宣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而不是一味诛杀,他先礼后兵,从而收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C.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水丘岑因杀公孙丹宗族亲党身陷囹圄,董宣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而不推诿。他曾把得到的三十万赏钱全部分发给部下。
D.文章详略得当,情节波澜起伏,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文中的董宣对豪强狠,对自己严,对部属宽,形象丰满。
[解析]
“操兵诣府”是“带着兵器”。
【答案】A
其他题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B.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C.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D.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解析]
“二千石”为汉官秩,又为郡守(太守)的通称,作“为”的宾语,故后面应断开;“以大夫礼”是介宾短语作状语,状语后置,故后面应断开;“后”作为时间状语修饰“官至齐相”,故应断在“后”之前。
【答案】D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兵诣府”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的“诣”意思相同。
B.“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与“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数”意思不同。
C.“天子不与白衣同”的“白衣”本义是白色衣服,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的人,也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
D.“枹鼓不鸣董少平”的“枹鼓不鸣”指没有人击鼓鸣冤。《汉书·张敞传》有“由是枹鼓稀鸣,市无偷盗”之言。
[解析]
A.“诣”前为到,后为拜访、拜见;B.“数”前为数落,后为命运。C、D表述正确。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注意“中兴、纵、何以”等这些关键词的翻译以及整体句意的把握。(2)注意“临视、妻子”这些关键词的把握,“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句式的理解,以及整体句意的理解。
【答案】(1)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2)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
5.后人称董宣为“强项令”,请结合本文分析这一称呼的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强项”指不畏强权,疾恶如仇,宁死不屈。不畏强权、宁死不屈,如不屈从公主,“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等;疾恶如仇如“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等。
练熟能生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崔沔字善冲,京兆长安人,自博陵徙焉。纯谨无二言,事亲笃孝,有才章。擢进士。举贤良方正高第,不中者诵訾之,武后敕有司覆试,对益工,遂为第一。再补陆浑主簿,入调吏部,侍郎岑义叹曰:“君今郤诜也!”荐为左补阙。性舒迟,进止雍如也,当官则正言,不可得而诎。
睿宗召授中书舍人,以母病东都不忍去,固辞求侍,更表陆浑尉郭邻、太乐丞封希颜、处士李喜以代己处。诏改虞部郎中,俄检校御史中丞。请发太仓粟及减苑囿鸟兽所给以赈贫乏,人赖其利。监察御史宋宣远与卢怀慎姻家,恃以弄法;姚崇子彝留司东都,通宾客,招贿赂。沔将按劾,崇、怀慎方执政,共荐沔有史才,转著作郎,去其权,盖惮之也。久之,为太子左庶子。母亡,受吊庐前,宾客未尝至柩室。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服除,迁中书侍郎。
玄宗以仙州数丧刺史,欲废之,沔请治舞阳。舞阳,故樊哙国也,更为樊州,帝不纳,州卒废。沔既喜论得失,或曰:“今中书宰相承制,虽侍郎贰之,取充位而已。”沔曰:“百官分职,上下相维,以成至治,岂可俯首怀禄邪?”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雨潦败稼,沔弛禁便人。召还,分掌吏部十铨,以左散骑常侍为集贤修撰,历秘书监、太子宾客。
太常议加宗庙笾豆,又欲增丧服。沔曰:“加笾豆未足尽天下美物,而措诸朝,徒近侈耳。”韦述等议与沔合,又诏中书门下参裁,于是宗庙笾豆坐各六,余仍旧制。
每朝廷有疑议,皆咨逮取衷。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B.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C.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D.卒/年六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孝/沔俭约自持/禄禀随散宗族/不治居宅/尝作陋室铭以见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固辞求侍”与“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的“固”意思不同。
B.“沔请治舞阳”与“劳心者治人”的“治”意思不同。
C.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唐以后,官位渐高。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
D.笾豆,笾和豆。古代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的两种器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沔有才学,能经得住检验。他考中进士,在贤良方正科考试中成绩优等,后遭人公开诋毁,经主管部门的审察复试后,他最终名列第一。
B.崔沔为人纯正,孝顺父母。睿宗征召他担任中书舍人,而他在东都的母亲生病,他不忍心离开母亲去任职,于是坚决请辞,请求能亲自侍奉母亲。
C.崔沔为官正直,敢于同权奸斗争。宋宣远依仗卢怀慎的权势玩弄法律,姚崇的儿子姚彝收受贿赂,事情被崔沔知道后,崔沔不畏权势,坚决弹劾了二人。
D.崔沔爱护百姓,设法救济穷人。他曾请求散发太仓的粮食,削减苑囿中的鸟兽的饲料来赈济贫穷的百姓;在魏州刺史任上,他放宽禁令来给百姓提供方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人曰:“平生非至亲不升堂入谒,岂以存亡变礼邪?”中书令张说数称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诏敕曹事,多所异同,说不悦,出为魏州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崔沔死后谥曰孝,但他对母亲的那份孝心早已经提升到了爱人之心,请结合文本阐述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尚節亭记
刘 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②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胶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注】 ①大易,指《易经》。②瞒,同“樠”,流出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項是( )
A.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B.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C.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D.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徒为玩好而已”与“徒见欺”的“徒”意思不同。
B.“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之”意思相同。
C.本文标题的“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D.谖草:亦作“萱草”,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使人忘忧的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人种植花草树木是为了获取其所蕴含的精神,并不只是为了喜好和好玩。同样,选取别的一些物什也是为了体现某种精神追求。
B.会稽的黄中立,很有才能但还没有开始施展,他心境淡泊,崇尚节操,没有在外营谋的念头,作者对此也表示赞赏。
C.作者认为,花草树木有了节,就能枝繁叶茂,春夏秋冬四季有了节,阴阳寒暑就有了转移的时机,作者以此来说明,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是节操,不要去追名逐利,力求贤达。
D.在文末,作者引用古语指出:为人做事,只有未雨绸缪,从平时闲居的时候就开始研究,一旦遇到事,才能做到应对自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