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杰,田雪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近年来,伴随着政府、市场和公益部门的“三重失灵”[1],以社会价值为首要目标,采用商业化运作手段实现“自我造血”的社会企业应运而生,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那些被政府、市场和公益部门所忽略或无法充分解决的社会问题[2]。然而,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由于商业模式不够完善、市场经验有限、盈利能力较弱、经营规模较小等弊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难建立竞争优势,阻碍了社会企业的发展[3]。现有理论研究中,刘志阳和陈咏昶[4]提出社会企业的跨组织合作能够提高社会企业的合法性地位,提升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邓国胜和程一帆[5]认为社会企业有效链接合作伙伴是社会商业模式的关键环节,能够促进社会商业模式的实施,从而推动社会企业发展。而事实上,社会企业跨组织合作多数是失败的,其主要原因包括合作目标不一致、合作伙伴不匹配、合作伙伴的投机行为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已有学者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了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的组织和制度因素[6]、合作的目标及合作行为对社会转型的影响[7]。但是针对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的动因—过程—绩效及内在机制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对社会企业发展和跨组织合作理论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择深圳残友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提炼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合作特征,进一步挖掘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合作机制,为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建立可持续性的合作关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现有关于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可以分为个体、组织和外部环境3个层面。
在个体层面,学者们主要从创业者角度研究了其对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Coombes等[8]研究结果显示,NPO董事会战略性、凝聚力及积极的行为导向会提升组织的创业导向,进而提高组织的社会绩效。Feiicia等[9]指出,变革型领导能够通过理想化的影响力、个性化的考虑、动机激励和智力激发等措施增加企业的社会价值并提高绩效。Tian等[10]探究了创业者特征通过关系资本的传导机制提升了社会企业绩效。
在组织层面,学者们主要从合法性、资源拼凑、战略管理工具、组织身份角度研究其对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合法性方面,部分学者从制度逻辑视角、认知理论、组织生态学理论等视角出发,分析合法性对社会企业发展的作用,并提出合法性获取策略[11-15]。进一步地,学者通过案例研究了社会企业如何通过资源拼凑获得合法性地位以促进社会企业发展[16-17]。资源拼凑方面,部分学者实证检验了创业导向、创业动机通过资源拼凑的中介作用对社会企业绩效产生积极作用[18-19]。战略管理工具方面,Sanchis等[20]研究认为,预算方案、管理方案和战略方案3种战略管理工具的应用对社会企业绩效的提高有一定的作用。此外,Moizer &Tracey[21]指出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建立联盟是可供选择的战略策略。组织身份方面,刘振等[22]探讨了分别由经济身份和社会身份主导下的竞争导向和公益导向对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提出社会企业可以通过提升竞争导向和公益导向水平实现自身发展。
在外部环境层面,学者们主要从利益相关者、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理论的角度研究其对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社会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涉及的主体主要有政府、社交媒体、中介机构、学术研究机构、同行竞争对手[23]。部分学者从政府视角出发,认为政府在社会企业成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关注政府政策对社会企业发展的作用[24-26]。厉杰等[27]认为公众媒体宣传能够提升社会企业的声誉和的认知度。部分学者从生态系统角度,研究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的结构、运行机制[27]及多元主体在社会企业成长生命周期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28]。部分学者从社会企业价值共创角度,实证检验了价值共创对社会企业的成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0]。
金仁仙[31]采用一种整合式的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扶贫社会企业绩效的相关因素。研究表明,社会企业家精神、组织、战略、商业环境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均对扶贫社会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具有积极作用,且在扶贫社会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上相互发挥作用。
李健等[32]研究了非营利性组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并称其为社会伙伴,界定为非营利组织和企业通过投入资源来实现共同目标的合作形式。相对于行业内部的合作(企业与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及企业与非营利性组织的跨组织合作,理论界对社会企业跨组织合作的探索相对较少。已有学者研究表明,社会企业跨组织合作行为对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活动的结果具有促进作用[33-34]。
社会企业与政府的跨组织合作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政府与社会企业在养老服务领域合作的探讨[35-36]。而社会企业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更多地从多方协同、混合逻辑和价值共创理论视角开展研究。周红云等[37]基于多元协同理论,论证社会企业与政府、市场、社区、志愿组织、家庭等多元主体协同供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必要性;刘志阳和陈咏昶[4]指出跨部门协同在社会企业参与下,可以聚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资源,通过资源互换、渠道对接、职能匹配的形式实现优势互补,拓展自身发展空间,从而达成多赢的战略合作目标;Foa等[38]从社会价值共创的视角,研究发现了社会企业进入利益相关者网络,在设计其关系时采取了以人为中心的外向型或结构一体化的方法,以获得战略利益。
针对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研究,学者多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讨合作动因和合作结果。Barraket &Loosemore[6]通过多案例探讨了推动建筑行业企业与社会企业跨部门合作的组织和制度因素;Sakarya等[7]系统研究了社会企业与企业组成的社会联盟,其合作目标及合作行为对社会转型的影响;Spear等[39]探讨了组织合法性在贸易社会企业和大型企业零售商之间合作关系发展中的作用;刘志阳等[4]指出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跨组织合作能够提高社会企业合法性地位。
综上,现有研究从创业者个体、组织和外部环境3个层面探讨了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其中一些学者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了政府、公众媒体、中介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主体对社会企业发展的影响,但是社会企业跨组织合作对社会企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较少,特别是针对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合作动因、过程、绩效及合作机制缺乏系统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运用“动因-过程-绩效”的分析框架,通过案例研究方法探讨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合作的特征及机制,以丰富社会企业发展与跨组织合作理论的研究。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研究对象是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聚焦探讨跨组织合作的特征及合作机制,属于“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适合采用案例研究法,可较好地归纳现象特征,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40]。第二,现实中社会企业通过跨组织合作促进自我发展的案例稀缺,属于管理实践的新现象。案例研究方法是建构新现象理论模型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从中发现新观点与新规律[41],有助于打开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过程机制的“黑箱”[42]。
考虑到案例的边际效用和理论构建的基本要求,本研究从深入调查的7个案例中选取了2个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下3个方面的考虑:第一,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涉及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跨组织合作,深圳残友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已经与多家商业企业,如文思海辉、阿里巴巴、微软、百度、甲骨文公司等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在合作中取得较好的合作成果,是社会企业跨组织合作的典型代表。第二,本文选择的合作企业所属不同行业(软件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及不同企业性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有助于增加案例效度。第三,基于残友集团及合作的企业都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官网公开资料、文献资料及媒体报道众多,二手资料容易获得,有助于进行三角验证,提高信效度。
根据本文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主要对以往二手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依据“证据三角”原则对以往二手资料和数据进行更新,使从多个渠道获取的信息能够相互验证,保证数据的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以提高案例的效度[38]。资料来源与收集方式如表1所示。
表1 资料来源与收集方式
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于1999年创立的中华残疾人服务网,是一家以促进残疾人就业为使命的残疾人公益网站。2007-2008年,残友软件公司、残友动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残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残友电子商务等企业陆续成立,2009年发展为由基金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组成的残友集团。其中,慈善基金会负责协调慈善资源,为社会组织提供项目支持和公益资源,社会组织与社会企业协同合作来维持企业集团的运营;残友软件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开发定制软件、软件维护和升级服务,电子善务公司主营业务为电商的代运营和自主运营。在残友集团的成长过程中,郑卫宁积极与商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和阿里巴巴集团等商业企业的合作促使残友集团软件外包业务和电子商务业务迅速发展。残友集团通过自身努力及外部机构的支持,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文化科技企业等称号和CMMI5全球软件成熟度认证技术资质,社会知名度不断提高。残友集团95%以上员工为残障人士,其致力于解决残障人士就业这一社会问题,将社会民生与新产业发展融为一体。迄今为止,残友集团帮助了5 000多名残疾人就业,服务支持200多家政府和企业单位,为10 000人次及组织提供公益服务,成为了助残领域的金牌社会企业集团。
文思海辉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文思海辉)于2004年成立,是一家以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主营业务是向合作伙伴提供先进的IT咨询、解决方案以及外包服务。2011年文思海辉与残友集团合作开展与BPO(业务流程外包)相关的呼叫中心、数据录入和软件测试等外包业务,以顺应全球BPO迅速发展的潮流。
阿里巴巴集团是马云于1999年创立的民营企业,主营电子商务、网上支付、B2B网上交易市场及云计算业务。2003年,阿里巴巴创立淘宝网,定位于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选择、价值和便利的购物平台。2014年,淘宝网与残友集团合作开展“百城万人”大型公益项目,在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寻求淘宝网业绩的新突破。图1是残友集团发展过程中与商业企业合作的典型案例。
图1 残友集团发展历程中与商业企业的跨组织合作
3.1.1 合作动因
个体因素。企业之间的合作离不开企业家的主动参与。企业家之间合作意愿的达成是企业双方实施合作的基本前提。其中亲社会人格、企业家精神起到了关键作用。①亲社会人格决定外在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说过“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所以每一个生命都应该绽放”,所以他非常积极地开拓业务,帮助更多像他一样的残障人士。然而,亲社会人格不是社会企业家独有的人格特质,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发起、倡导、参与社会公益项目,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亲社会性行为同样彰显其内在的亲社会性人格。这种利他主义人格有助于强化社会问题意识,感知社会需求,推动企业家双方扶助残障人士,达成合作共识。②企业家精神的共鸣为合作扫清了部分障碍。勇于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精神的应有之义[43]。一方面,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善于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识别市场机会,权衡开拓市场的利弊得失,制定出拓展电子商务市场的战略决策,同时带动公益项目的发展,表现出开拓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另一方面,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说“我永远不会把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帮助更多的残疾人改变命运,拥有同样精彩的人生,是我毕生使命和责任”,促使其寻求多元化合作解决残障人士的就业需求,彰显了运用市场机制创造社会价值的社会企业家精神[44]。郑卫宁与马云都具有关爱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并产生了共鸣,促使其合作实施助残公益项目,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组织因素。企业双方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会综合考虑企业目标、企业资源和企业文化3个关键因素。①合作目标驱动合作的行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要求企业行为必须以追求综合价值为指引,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这与社会企业的使命不谋而合。一方面,跨组织合作目的在于解决社会问题,提高企业声誉,实现社会目标。残友集团通过与阿里巴巴集团和文思海辉两次合作,解决了越来越多残障人士的就业问题,并通过社交媒体宣传报道,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阿里巴巴集团和文思海辉助力社会公益的事件被公众所认知,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了企业的声誉。另一方面,跨组织合作能促进企业业务发展,提高规模化水平,实现经济目标。文思海辉通过吸纳残友集团组织招聘的社会残障人士,并系统培训残障人士为企业所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人员流动率和人力成本,增强了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企业规模化水平。阿里巴巴集团通过借助残友集团的社会影响力,吸纳更多的社会残障人士在淘宝网络平台上居家远程办公,给低学历的残障人士带来了就业希望,为淘宝的客服岗位引致了低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淘宝商家的入驻。同时,残友集团学习文思海辉BPO业务和阿里巴巴集团电商的知识经验,带动了BPO和电商两大模块业务的发展。②企业间资源优势是否互补关系到企业间合作业务开展的必要性。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资源,一些资源组织本身无法自给足,必须从环境中获取,表现为与其他企业在环境中的关系建立和维持[45]。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和阿里巴巴集团能够成为合作伙伴,关键在于企业双方对合作能否实现资源互补,各取所需的预判。一方面,残友集团作为助残领域的金牌社会企业,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力获得地方政府场地提供、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以及组织招聘到低价的残障人士资源。另一方面,文思海辉能够提供给残友集团硬件设备、BPO业务知识、管理经验等资源,阿里巴巴集团相比残友集团,具有先进的互联网软硬件设备及电商业务经验优势资源。企业双方基于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互补,能够降低合作的交易成本和人力成本。③企业文化的吸引。残友集团在发展过程中以友好、共赢,赋能、尊严, 感恩、奉献 、自助、助人的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塑造了创新、包容、开放、关爱、公益、协作的企业文化特性,与阿里巴巴尊崇的企业家精神及创新精神,文思海辉提倡的创新及以人为本的社会责任理念,都形成了企业文化的相互吸引力。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企业双方合作关系的演化发挥了外在推动的作用。①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对合作关系的发展施加了“催化剂”。以深德公益基金会、新湖育基金会和政府民生部门为主的第三方机构在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合作关系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德公益基金在企业合作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新湖育公益创投基金为企业业务合作提供资金支持;政府号召社会资本共同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为企业合作提供了税收政策、场地租赁等支持。政府民生部门和中国残联在推动残友集团与阿里巴巴合作关系深化时扮演了重要角色。合作企业、政府、中国残联协同合作,组建“百城万人”项目运作模式,分担企业双方的社会成本,推动合作主体间关系的纵深发展。②市场环境为合作提供充足的“施展拳脚”的空间。当时,中国IT服务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尤其BPO发展势头迅猛,2000年增速达54.2%,BPO业务成为IT外包服务的主要业务方向。同时,随着手机上网人数的快速增加,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逐年扩大,极大地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对于网络购物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因此,BPO 和电商市场的迅速扩张下,消费市场蕴含巨大机遇,为企业的BPO和电商业务合作提供了充足的空间。③信息网络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在互联网时代,企业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依赖于互联网平台,信息网络起到了技术支撑的作用。文思海辉和阿里巴巴多年深耕BPO和电子商务行业,信息网络技术相对成熟,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为BPO和电子商务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降低了合作交易的成本。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提供了交易的渠道,为合作扫除了部分障碍。
3.1.2 合作过程
残友集团与商业企业的合作关系先后经历了合作伙伴识别、合作关系探索、合作关系建立和合作关系深化4个阶段。各个阶段表现出合作意愿达成、合作项目试点、合作形式锚定和多元主体参与的显著特点。
合作伙伴识别阶段。此阶段企业双方致力于达成合作意愿。凭借着软件开发行业的专业经验,残友集团入选了由深德公益发起,英国大使馆文教处以及帝亚吉欧公司联合赞助的“凤凰计划”,深德公益基金会为残友集团链接了合作伙伴,即“文思海辉”。而且承诺为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的合作业务提供孵化咨询服务。同时,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借助达沃斯论坛举办的契机与阿里巴巴集团总裁马云充分沟通交流,初步达成通过实施公益项目扶助残障人士就业的共同意愿。
合作关系探索阶段。此阶段企业双方通过项目试点为正式合作铺平道路。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在珠海建立了数据采集工作中心进行项目试点工作。企业双方各司其职,由残友集团负责残障人士组织和招聘工作,文思海辉负责提供硬件设施支持和技能培训。项目试点期间企业双方以呼叫中心、软件测试、数据录入业务合作为核心进行资源共享和整合,残障人士在此过程中掌握基本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最终以数据形式录入大赛作为残障员工试点阶段的成果考核。残友集团创始人郑卫宁亲自为“百城万人”试点项目组织挑选60位残障人士,在残友集团珠海分公司开设了“云客服”培训班对其进行业务培训,由阿里巴巴集团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录用。值得一提的是,两次项目试点都取得较好的成效,为正式合作关系建立奠定基础。
合作关系建立阶段。此阶段残友集团分别与文思海辉和阿里巴巴集团以部门嵌入和协议签订的形式正式确立合作关系。所以此阶段的显著特点是锚定合作形式。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建立了部门嵌入式的合作形式。由于残友集团在BPO业务方面管理人才缺乏,以及BPO业务的成本要求严苛使残友集团很难把握人性化和效率的平衡,于是残友集团依托文思海辉的精细化运营模式,将通过项目试点选拔的残障员工嵌入到文思海辉的公司内部,成立了业务流程外包的社会公益部,给予残障员工精细化的业务指导。一旦残障人士纳入到文思海辉统一的内部管理中,双方的合作关系即告终。与之不同的是,残友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签订协议式的合作形式。残友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以签订项目协议的形式正式开启“百城万人”公益项目,淘宝平台将通过业务考核的残障人士,吸纳到淘宝“云客服”岗位实现就业,并且鼓励残障人士通过淘宝平台自主创业,开设淘宝网店销售特产,增加收入。签订协议的合作形式让彼此建立互信,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促进了合作关系的稳定发展。
合作关系深化阶段。由于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的合作关系以成立部门的形式而告终,企业双方并未进入到合作关系深化阶段。而残友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关系进入到深化阶段,表现出多元主体参与的显著特征[46]。为使“百城万人”公益项目向全国范围推广,让更多残障人士受益,残友集团与阿里巴巴搭建起多方参与共建的项目运作模式,整合了多元主体的资源,提供了制度保障。其中,残友集团旗下的基金会整合慈善资源,提供资金来源;旗下电子商务公司负责师资团队、技术培训和就业网络管理;淘宝的淘宝大学及供销平台提供残疾人分销培训和技术支持;政府民生部门及中国残联负责人员招聘、场地提供等事务的处理。
3.1.3 社会企业绩效
将残友集团通过与文思海辉和阿里巴巴分别合作取得的成效划分为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两方面。
社会绩效。对于残友集团跨组织合作获得的社会绩效,主要通过就业人数增加、生活质量改善和社会影响力提高三方面来衡量。①残障人士就业人数增加。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项目试点阶段,由残友集团组织招聘的12人团队增加到第二批次的35人,最终均通过考核成为了文思海辉公司内部的正式员工。残友集团通过与阿里巴巴合作,第一次面向全国提供残障人士12万“云客服”就业岗位,就业人数显著增加。②残障人士生活质量提高。残障人士成为文思海辉正式员工后,除享受公司提供的与其他员工同等的福利待遇外,还为残障员工提供免费餐饮、住宿和医疗保险的特殊关怀,使得残障员工自尊感,幸福感及生活水平都得以提高。阿里巴巴的“云客服”岗位专为残障人士制定了人性化的工作制度和绩效考核标准,比如“自由选择工作时间段、每天最多工作六小时”“按照残障员工服务时长、服务能力、服务等级和质量支付报酬”,提高了残障人士平均月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③企业社会影响力提高。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和阿里巴巴集团的合作,使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受益,被大众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企业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
经济绩效。残友集团跨组织合作带来的经济绩效主要通过业务量的增长和盈利增加两方面来衡量。①业务量的增长。残友集团在与文思海辉的合作中学习文思海辉尖端的BPO业务知识经验,增强了精细化运营管理能力,获得了更多的客户订单,促进了BPO业务量的增长。残友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过程中借鉴电子商务运营模式并增强自身管理技能,为残友集团旗下电子善务公司的发展获得宝贵经验,促进了电商业务量的增长。②盈利的增加。残友集团通过与文思海辉和阿里巴巴集团合作,促进了BPO业务和电商业务的迅速发展,并且合作带来了连锁反应,增强了残友集团的社会知名度,促进其业务范围的扩张,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关系稳定发展的机制包括驱动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基于外部环境的保障机制,多元机制的协同创新促进了社会企业的发展。其中,驱动机制是跨组织合作的重要基础,运行机制是跨组织合作关系发展的根本保证,激励机制加速合作关系的发展进程,风险防范机制为合作关系的稳定提供基本保障,而基于环境的保障机制为合作主体提供外部支持。各种机制共同作用,协调一致推动企业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发展。具体作用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机制
3.2.1 驱动机制
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为跨组织合作滋生拉力作用,环境因素发挥着重要的推力作用。各驱动因素通过发挥不同性质和程度的作用力,协调互动,对合作关系的进展起决定性影响。首先,个体因素和组织因素源于企业的需求形成拉力。企业家的人格特质和企业家精神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内核。富有关心社会的企业文化氛围借助大众媒体的宣传,吸引不同行业企业的关注,由此企业家了解并评估彼此的业务需求、资源禀赋,企业的发展目标。一旦企业的资源具有共享与整合的可能,以及企业目标相似或达成一致,企业双方内部会形成拉力驱使着双方合作行为的发生。其次,环境因素源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形成推力。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双方提供政策、场地、人员等资源,降低合作的成本,以求解决频繁出现的社会问题。市场良好的发展趋势为开拓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有关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第三方机构、市场环境和技术支持共同作用形成合作关系发展的推力。此外,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还依赖于个体、组织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三者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发生交互作用,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呈现拉力与推力合力共谋的状态,由此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对企业双方合作关系产生影响。
3.2.2 运行机制
跨组织合作的运行机制涵盖资源共享与整合、多元协同及价值共创3个环节。首先,资源共享与整合是跨组织合作最基本的环节。第一阶段,合作资源识别与选择。社会企业的社会性导向使得它拥有更高的互补资源可得性,雇佣弱势群体在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同时,获得低于市场价格的人力资源[47]。商业企业相比社会企业拥有更先进的设备、技术、管理知识和雄厚的资金。社会企业家依靠自身的社会网络识别以匹配价值观高度契合的商业企业家,双方通过双向沟通机制充分共享企业之间的知识、技术、信息、人力等优势资源,确认企业各自拥有的优势资源,达成资源交换共识,为资源的获取与配置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合作资源的获取与配置。企业双方拓宽沟通渠道,加强互动,以获取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并对企业自身的资源进行调整,使之相互匹配,相互补充,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第三阶段,合作资源的融合与激活。首先企业对现有资源与获取的资源创造性地融合与激活,将潜在资源转化为资源优势。此阶段,企业双方拥有的知识、技能及制度起到了指导和协调的作用。其次,以资源协同、技术协同和主体协同为主要内容的多元协同发展机制,是稳定合作关系的必要手段。合作主体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统一集成管理,不断强化人员、技术、信息等资源的联动互补,以搭建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协同共生平台,加快优质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同时协调和平衡与第三方机构的利益、责任关系。最后,合作主体依托合作业务进行供需交流、资源交换、信任交互、价值交融,共同创造社会和经济价值。
3.2.3 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为跨组织合作发展注入了长效动力,主要涵盖合作主体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机制。精神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目标导向、绩效反馈和文化认同。首先,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努力达成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共识,触发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为双方合作提供指引。目标导向的激励机制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形成合力。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目标契合形成合力,为合作明确努力的方向,内化出一系列合作行为。二是激发合作企业的潜能。合作目标的制定和执行都具有挑战性,必须以最大程度激发合作企业的潜能为准线,以此实现更大的社会绩效和经济收益。其次,合作绩效评价作为一种激励手段是改善合作行为、提高合作效率的参考标准。它是对合作行为的检查和监督,直接与合作利益分配相挂钩。一方面,合作绩效评价结果以定量和定性的指标呈现,是对合作主体通过一定的合作形式取得成果的确认和肯定,能够增强合作主体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将绩效反馈给企业双方及内部员工,不断改进合作行为的偏差,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此增强合作主体的信心。最后,文化认同是激励具有不同主导逻辑企业合作的有效方法。企业双方拥有的企业文化、企业家精神内涵都有所差异,但是企业双方对开拓创新、承担社会责任的文化主旋律一致认同,刺激企业对扶助残障人士达成共识,从而影响合作关系的发展。此外,政府为企业提供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及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创投基金会为企业拓宽了融资渠道,社会组织提供免费的人力、物力资源,都为跨组织合作发展发挥了物质激励作用。
3.2.4 风险防范机制
风险防范机制是合作主体在合作过程中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维护合作关系稳定的基本保障。以成文的契约作为提高机会成本的刚性手段,以双方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企业文化、道德准则作为柔性手段,为合作关系上了“双保险”。一方面,合同契约的规制性对于企业间合作关系的维护至关重要,企业间通过合同契约协调机制进行资源转移,确保完成合同条款约定的内容[48]。合作主体采用签订合作协议书的形式,对合作项目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明晰和丰富,以提高违约行为带来的违约成本,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合作主体通过组织联欢活动、共享企业文化、营造关爱残障人士的文化氛围等作为风险防范机制的柔性手段,以提高企业双方的互动程度,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3.2.5 基于环境的保障机制
跨组织合作是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可采取的战略行动,无论采取何种战略都要考虑其相对有效性,即外部环境因素。建立基于组织、市场和技术要素在内的外部环境保障机制,潜移默化地影响合作主体的价值认知和行为规范。第一,组织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跨组织合作关系演进过程多元主体的认知和行动。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过程中,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共同主导合作发展趋向,同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合作项目中,推动合作的发展,形成了以合作主体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发展态势。其中,政府民生部门、基金会、中国残联等利益相关者构成了组织环境的关键要素。为了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政府民生部门为助残领域的跨组织合作提供税收减免、场地提供和政策扶持等合法性的制度保障;为了获得社会影响力回报,基金会除了为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外,还为业务运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助力实现规模化;为了更高效地解决社会问题,中国残联协调当地政府民生部门、残障人士、企业之间的关系,为业务拓展扫清了地域化障碍。第二,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产品销售的主导因素。当时中国的IT服务市场和电子商务市场发展迅速,为了应对市场风险,提升竞争优势,企业需要获取关键性资源,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而实施跨组织合作是企业获取异质性资源的重要手段,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技术环境为市场环境创造必要的技术手段。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为业务市场开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本文以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案例研究方法并结合“动因-过程-绩效”分析框架探讨了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的特征及机制,构建了跨组织合作的过程机制模型,如图3所示。得出以下结论:①动因方面:个体、组织和环境构成了影响跨组织合作的动因,三者交互作用,驱动跨组织合作关系的演化;过程方面:跨组织合作过程经历合作伙伴识别、合作关系探索、合作关系建立和合作关系深化4个阶段,表现出合作意愿达成、合作项目试点、合作形式锚定和多元主体参与4个显著特点;绩效方面:社会企业通过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最终实现了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双重目标。②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跨组织合作稳定发展依赖于驱动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基于环境的保障机制多元机制的共同作用。
图3 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过程机制模型
4.2.1 理论贡献
本研究对跨组织合作理论和社会企业发展理论做了扩展和补充。①本研究在已有“驱动-结果”“过程-结果”的研究框架基础上,引入新的研究框架“动因-过程-绩效”,拓展了已有研究框架在跨组织合作领域的探讨。②针对目前对社会企业跨组织合作关系研究较少的现状,本研究探讨了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的特征,即合作动因、合作过程及社会企业绩效;以及跨组织合作的机制即:驱动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和基于环境的保障机制。一方面丰富了跨组织合作特征和机制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验证了社会企业通过跨组织合作能够促进其发展的理论。③本研究以残友集团与文思海辉和阿里巴巴建立合作关系的典型案例,打开了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过程机制的“黑箱”。
4.2.2 实践启示
本研究对推动我国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合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社会企业可以从三方面与商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①社会企业家可以利用个人网络寻找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商业企业家,试图达成合作意愿,并进一步评估企业双方目标是否一致,是否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以提高成功合作的概率。②社会企业需要合理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和外部环境的有利因素,促进与商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风险防范机制降低合作风险;构建运行机制保障合作关系的稳定运行;建立组织、市场和技术要素在内的环境保障机制,为合作关系发展提供外部支持;建立有效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机制,为合作关系发展注入长效动力。③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合作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时,应建立合作绩效评估体系,保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经济效益方面考虑盈利情况和业务范围,同时关注社会问题改善状况和企业社会影响力提升情况。④积极推进生态系统构建,以良好的社会创业生态环境孕育第三方机构或平台,为社会企业跨组织合作提供支持。关注第三方机构及行业环境对合作的影响,利用其积极因素促成与商业企业合作关系的建立。
尽管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的合作特征及机制,并对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的跨组织合作提供了实践指导。但是,本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本文为案例研究,外部效度存在一定的不足,未来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其可靠性,如大样本实证数据等研究方法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研究的信效度。②本文聚焦残障人士领域,是否可以拓展到其他行业还有待考证,接下来需要对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跨组织合作的可复制性和延续性做进一步探讨。③残友集团是较为成熟的社会企业集团,具有良好的商业运作模式及完善的组织架构体系,发展时间短、规模较小的社会企业能否如残友集团一样与商业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并完成社会和经济目标值得关注。④在社区治理、生态环保、教育培训、农业乡村发展等其他领域,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是否有其独特性?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均有助于社会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促进社会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