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宇,杜中和
(暨南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河源 517000)
对于医疗器械的清洗结果我国已经明确的规定,具体内容体现在WS310.3-2016 中,且内容清晰、明确。而《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岗位培训教程》中对此也做出了明确要求: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存在医疗器械清洗不合格的情况,需对器械进行重新清洗、处理。对于医疗器械而言,保持自身清洁、无菌十分必要,而锈渍影响其清洁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器械从清洁区退回污染区返洗的主要原因。因此,除锈工作日渐成为消毒供应中心护士的日常操作。但目前临床中尚无关于手术器械防锈、除锈的相关操作规范或操作指南,因此,目前消毒供应中心的护士主要按照医用除锈剂的说明书进行除锈操作。因此,本研究挑选同等锈渍的不锈钢生锈器械,分别浸泡30min 和15min,并将除锈合格的器械再次浸泡在0.45%Nacl 溶液5h,观察并探讨不同除锈剂浸泡时间与除锈剂浸泡次数对手术器械返锈率的影响,从而降低器械返锈率,保证医疗器械的清洗效果,可一定程度上延长器械的使用周期,节约资源。
我院中心供应室准备了污染程度、类型、批号、新旧程度和材质相同的不锈钢生锈医疗器械,其中弯止血钳、持针钳、镊子、吸头各70 件,共280 件生锈器械。所选器械的类型等一般资料经比较,无差异(p >0.05),可进行后续研究。
实验组器械操作方法:将所有器械关节充分打开,完全浸泡在80℃的按1:7 配比的除锈剂溶液中浸泡30min 进行除锈处理。对照组器械操作方法:医疗器械浸泡方法同实验组,仅浸泡10min 进行除锈处理。浸泡结束后,两组器械均从除锈剂溶液中取出,进行漂洗(使用纯水漂洗2 次)、润滑、烘干等相关操作。
准备A、B 两个容器并放置足够的0.45%氯化钠溶液,将两组已经清洗完成且检验清洗质量合格后的器械分别放置于事先准备好的A、B 两个容器中,需对仪器进行浸泡,浸泡时间为5h,随后对全部器械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使用器械及使器械污染,目的在于对两组全部器械进行除锈率观察,对比两组器械的返锈率。
(1)除锈率。两组器械浸泡在80℃的按1:7 配比的除锈剂溶液,分别浸泡30min 与15min 进行除锈处理,观察除锈合格率(除锈合格率=除锈合格器械量/总器械量×100%)。除锈合格标准:以目测及采用2 ~5 倍放大镜进行检测,观察器械表面,若两种方式观察结果均为光洁,无血迹、锈迹以及水垢,且器械关节、齿槽部位同样光洁、无锈迹、无黑色腐蚀斑点,符合上述情况则为合格;若仅通过目测发现器械符合合格标准,但是通过放大镜进行2 ~5 倍放大后,发现与目测结果存在差异性,则判断为不合格;目测及采用2 ~5 倍放大镜进行检测后均发现清洁不到位者为不合格。
(2)返锈率。返锈率观察方法同除锈率方法相同。返锈率=重新返锈的件数/除锈合格器械件数×100%。器械返锈目测标准:在器械表面使用纯白色无菌纱布擦拭后未见黄色锈迹,且目测关节部位、齿槽部位光洁,同时采用2 ~5 倍放大镜进行检测,观察器械表面,若与目测结果不一致者为不合格,反之为合格。
结果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 组器械除锈合格率比较
实验组中除锈合格的有128 件,除锈合格率为91.42%,对照组中除锈合格的有103 件,除锈合格率为73.57%,对两组器械除锈合格率进行统计,数据相似(P>0.05),见表1。
表1 2 组器械对生锈器械处理合格率比较
2.2 2 组器械返锈率比较
对照组103 件重新浸泡后有11 件出现返锈现象,返锈率为10.68%,实验组128 件重新浸泡后有26 件出现返锈现象,返锈率为28.1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2 2 组器械返锈率比较
将生锈器械分别浸泡在80℃的按1:7 配比的除锈剂溶液中30min、15min,观察浸泡在除锈溶液不同时间后可对生锈器械产生的除锈效果。据有关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一致,温度为变量的条件下,温度与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呈正比,也就是说温度高,化学反应速度快,达到的除锈效果越理想。本研究中通过观察发现,在浸泡时间分别为30min、10min 的条件下,两组器械经过清洗等相关操作后,发现器械的洁亮程度可保持相似,均可达到亮洁如新的效果,说明两种浸泡时间除锈效果相似。这一结果同罗雪梅报道的除锈剂加温到60 ~80℃可取得良好的除锈效果相一致。
在对两组器械的返锈率的比较时可以发现,使用除锈剂浸泡时间长为30min 的实验组可获得更理想的效果。这一结果说明,浸泡时间从10min 延长至30min 可以导致返锈率增加。主要原因在于,除锈原理为化学反应,也就是说,除锈剂的主要成分为酸剂,酸剂能够与生锈器械上的铁锈发生化学反应,铁锈的主要成分为Fe2O3、Fe3O4,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可帮助器械上的铁锈溶解,可帮助器械上铁元素重新暴露,但暴露出的铁元素暴露在空气中,能够与空气中的氧气、水重新作用,再次形成铁锈,也就说上述除锈方法,无法彻底解决器械生锈问题。
就医疗器械的材质而言,以不锈钢材质居多,虽抗腐蚀性较强,但遇到离子含量较高的弱酸性时仍然容易被腐蚀,如血液等多种体液。就人体而言,大约有0.12%的氯元素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器械在使用过程中无法避免与细胞外液接触,使用器械时,人体细胞外液中氯元素对使不锈钢材质的器械发生强烈的腐蚀现象。尤其器械使用后,如不能够得到及时清洗,则极易生锈,主要原因在于器械表面残留的血液、黏液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若器械清洗不彻底,也会导致器械出现不同程度的生锈现象。本研究中使用0.45%Nacl 溶液再次浸泡清洗干净的器械是模拟器械使用后被腐蚀的情况,因0.45%Nacl 溶液中含有大量氯离子,能够模拟器械生锈,且速度较快,利于实验的进行,可观察器械返锈率。
当除锈剂温度提高至80℃时,溶液不仅容易挥发,且还会有刺鼻气味产生,因此,在进行除锈操作时,需保证除锈容器有盖,可降低因除锈造成的不良现象;对于除锈环境而言,除锈现场应在通风较好的环境中,可降低气味的影响。操作人员在进行除锈操作时,应注重个人防护,需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具,如帽子、防护服、面罩等,除锈剂配置需严格遵循说明书。除锈处理后的器械,需使用纯水对器械进行彻底漂洗,保证除锈剂完全清除。
本研究将生锈的不锈钢手术器械放置于80℃的按1:7 配比的除锈剂溶液中不同时间进行除锈处理,结果发现,延长除锈剂浸泡时间,在保证除锈合格率的同时,可大大降低返锈率,可保证器械的使用效果,延长器械的使用时间,避免医疗资源浪费。因此,寻求一种更科学、更有效的防锈技术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我们一直探索的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临床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