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娟 邵佳 刘若斯
[摘 要]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的重心,也是高校培养兼具高素质和专学问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宏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思政育人与课程知识的相互渗透尤为关键,对此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三个维度入手,就宏观经济学课程进行思政育人改革实践。
[关 键 词] 宏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改革方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33-04
①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基于PBL模式的《宏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HNJG-2022-120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三位一体模式下高校经济类双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国际经济学》(双语)为例”(HNJG-2022-0114);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SP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改革与实践——以《经济学原理》课程为例”(项目编号:2018[848])。
作者简介:孟娟(1982—),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数字金融。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等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就思政课建设多次提出明确要求。“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当代大学生在迈入社会从事专业领域工作的前期,需要接受思政教育熏陶、固本培元,因此,“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
宏观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在培养学生对现代经济发展的认知和思考上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往往侧重理论教学,忽视思政教育。然而,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解读中国经济发展,往往需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作引导,在了解中国的国情的基础上才能更懂中国经济;而且该课程授课对象通常是刚从高中阶段步入大学阶段的大一新生,他们对于经济、社会的认识尚浅,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把握好思想政治方向尤为重要。此外,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能较好地与经济运行实际相结合,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恰当融入思政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2]。再者,随着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将思政教育融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有了更为便捷的渠道,有力推动了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笔者基于近年来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深度渗透思政内容,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等三个维度入手进行改革。
一、教学理念改革
将思政教育融入宏观经济学课程本身就是一种新颖的教学理念[3]。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偏重于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德育的先导作用,导致专业知识与价值观相互割裂。这种分离现象使得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狭隘的倾向,并可能在其未来就业中埋下潜在的风险。因此,教师应当率先更新教学理念,当运用宏观经济学知识解读经济运行规律时,既需遵循科学性原则,也应运用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所倡导的辩证思维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还需对外来理论进行批判式吸收,取其精华,摒弃其中的糟粕,以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中国的实际案例分析。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还需要与时俱进,深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只有將立德树人作为贯穿整个教学周期的核心环节,并将其与宏观经济学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才能够流畅地将思政与宏观经济学相融合。
二、教学方式改革
(一)借助网络平台改进教学方式
为了实现思政内容与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教学育人的功能,深挖宏观经济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教育和德育内容[4]。在信息化发达的时代,网络资源变得日益丰富,一些优秀的国家精品课程也逐渐对外开放[5]。例如,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作为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模和影响力使其具备独特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该平台,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和本专业难度的课程资源,供学生预习使用。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备课,教师可以提前上传课程资源和案例,学生可以提前预习、思考和准备,并在课堂上展开互动讨论,这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此外,互联网平台每天都提供大量的经济时事新闻视频等资源,为学生理解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因此,教师可以提前将这类视频发布到慕课平台,作为案例供学生思考,这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中的知识点有更立体的认识和理解,拉近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最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上课之前提前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言,相互启发,教师则掌控课堂进度和学习方向,并进行最后的总结[6]。翻转课堂拓宽了课堂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通过讨论、汇报等形式改进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扮演的角色相对单一,主要是听众的角色。这种模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输入较多,输出较少,运用知识的机会有限,课堂氛围相对沉闷。为改变这种情况,可以引入一些互动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生掌握了通货膨胀相关理论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围绕“全球通胀”这一现实主题进行资料收集,并在课堂上进行头脑风暴。这样做可以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此外,统计局发布的经济运行报告、央行加息、发行特别国债等经济新闻,都蕴含了丰富的宏观经济学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这类短新闻,并引导学生对其展开讨论和评价。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关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有助于培养专业素养。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宏观经济学的价值和意义。教师通过引入这些互动教学策略,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动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运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综合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讨论的升级形式是汇报。这种形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对经济生活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将形成更清晰的认识,专业敏感度可以得到提升[7]。教师可设置一些专题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可以围绕“当前通胀环境下,政府应采取何种政策组合予以应对”主题进行汇报。教师应预留充足的时间供学生准备。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教师也可以趁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灵活运用的程度。主题汇报可以分组进行,组员内部分工。每组汇报完毕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小组予以褒奖和肯定。这样一来,同学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得到挖掘,自我表达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小组间的竞争意识以及获得表扬的荣誉感都被充分激发,这可以为学生后续步入工作岗位、增强自身的竞争合作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等形式改进教学方式
相较于传统的仅以期末试卷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方式,改革后的教学评价应该采用多维评价方式,将学生在讨论等方面的活跃度纳入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期末的最终成绩。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强调了他们在知识应用和交流方面的能力。通过将讨论和互动作为评价的一部分,学生被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并在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评估他们的综合素质。
改革后的教学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分析经济问题和项目报告等。通过这些形式,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协作、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沟通交流等方面的表现。学生的活跃度、参与度和贡献度将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并在思考问题、提出观点和解决挑战时展现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评价方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综合素质的内化和积极行动的外化。
此外,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多样性。个别评价、同学间评价和自我评价等方式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指导和反馈。通过个别评价,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同学间评价,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促进彼此的成长;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加深对自身学习情况的认识。
因此,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形式能够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客观和有针对性的评价。通过采用多维度评价和多种形式的评估方式,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种改进的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他们在知识应用、沟通交流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成长,以及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因此,进一步推广和深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形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三、教学内容改革
思政元素与宏观经济学的有机结合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拓展[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经验,并收集了大量的经济分析和研究素材。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引起了全球经济学家的关注和聚焦。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改革方面,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显示出以下成效。
(一)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
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大纲过于强调知识型目标和能力型目标,而忽视素质型目标的不足[9]。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实施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了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進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每门课程在人才培养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育人作用[10]。在2022年,我们在教学大纲中融入思政,将学生的“政治认同、专业素养、法律道德意识”等作为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之一。在教材选择方面,我们将采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要著作之一的《西方经济学(下)》作为教材,并重点突出每个章节的思政要点,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指导。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可以在宏观经济学教育中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宏观经济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联,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现实世界中的经济问题,并具备应对挑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能力。此外,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而且能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将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有助于增强社会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者的使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推动他们全面发展,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大纲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可以提升宏观经济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并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
(二)整理宏观经济学思政案例集
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教学案例归纳汇总,为了促进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的有机融合,课程教研团队采用了基于真实经济事件和问题的方法,选择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实际经济案例,如中国产业升级、城市化进程和国际贸易等案例。团队经过精心挑选、分类、整理和编排,将这些案例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相匹配,最终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案例集。通过研究这些案例,学生得以深入理解经济现象和规律,掌握经济分析的方法,并解释和预测实际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政育人和宏观经济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该案例集的编制充分借鉴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以系统性和全面性为原则。案例的选择依据着重于案例的代表性、重要性和教学价值,以确保案例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深远影响。此外,案例的分类和整理考虑到了不同经济领域和主题的特点,以便学生能够有机地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分析工具。
通过研究这些经济案例,学生不仅能够从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还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理解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维性。此外,这种案例教学模式还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团队合作和学科交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因此,整理宏观经济学思政案例集是一项重要而有益的教学改革措施。通过该案例集的使用,学生能够在深入学习宏观经济学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素质和学科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分析等方式,深入研究和理解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工具,对宏观经济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可以通过对实际数据的处理和解读,深入了解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经济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与实际的关联。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或国家层面的经济发展情况和政策实施效果。学生可以通过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实地观察,深入了解宏观经济政策对不同群体和行业的影响,加深对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认识。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应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独立研究或团队研究项目,结合思政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探索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经济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四、结束语
近年來,课程思政在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发展,并且其内涵也得到了扩展。鉴于经济类课程与现实经济生活的密切关联,思政元素在宏观经济学讨论和研究中的融入也不断丰富。本文旨在结合近几年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三个维度探讨如何推进和深化该课程思政育人的教学改革。总结而言,课程思政本身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为高校培养兼具端正的价值观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契机。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好地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责任。考虑到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生活的密切关联,其与思政教育的深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性,未来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且系统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教育文化论坛,2016,8(6):144.
[2]黄晶.“宏观经济学”多样化课程实践探索:基于安徽财经大学“新经管”建设的思考[J].科教导刊,2022(24):47-49.
[3]王晓青,许成安.“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元素挖掘与实践路径: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0):139-142.
[4]赵继伟.“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9,17(2):114-119.
[5]张国强.基于“互联网+课程思政”的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3):101-104.
[6]吕凤琴,唐宋元.宏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4):126-129.
[7]王艳秋.“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21,23(6):144-148.
[8]吕凤琴,唐宋元.宏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4):126-129.
[9]林晓健,施晓丽.“三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探究:以“宏观经济学”课程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2(4):70-75.
[10]黄国庆.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现状调查与分析[J].科教导刊,2021(35):155-157.
◎编辑 马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