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我国对高水平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日益提高,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外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落实。以东部某本科院校为例,利用跨文化能力测试模型分析基础阶段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现状,调查其培养体系,发现跨文化能力培养未在基础阶段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断层,提出了针对基础阶段的有效教学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提升,加强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更好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语言功底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关 鍵 词] 跨文化;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跨文化能力;基础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27-0017-04
①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高校“共建高质量的外语教育新生态”专项研究课题——“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改革”(2022WJYB011)。
作者简介:凌婧君(1989—),女,汉族,江苏常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实践与跨文化传播。
一、引言
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我国国际地位加速提升,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已向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人才转变[1]。在我国,跨文化能力已成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之一,并得到教育政策及指导文件的支持和肯定。2018年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外语学科的跨学科属性作出明确界定[2]。《英语类本科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也指出: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 较强的跨文化能力……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3]。跨文化能力培养是日积月累文化素养的体现[4],应贯穿英语专业四年的全部专业课程中。但目前,许多高校仍仅在高年级开设跨文化知识课程以达到跨文化培养要求,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效果表明,这样的途径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4]。为此,笔者对我国东部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培养进行了调查,深入探索目前基础阶段跨文化能力教学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二、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一)跨文化能力定义
国外对跨文化能力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集中在跨文化定义、理论模型及测评研究,其中Michael Byram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是公认的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模型之一,他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包含知识、联系技能、发现技能、态度、意识五个维度的能力[5],在跨文化教育和培训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我国,2020年出版的《指南》将“跨文化能力”定义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跨文化包容性和批判性意识;掌握基本的跨文化研究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理解中外文化的基本特点和异同;能对不同文化现象、文本和制品进行阐释和评价;能有效和恰当地进行跨文化沟通;能帮助不同背景的人士进行有效的跨文化沟通[3]。
(二)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对国内外跨文化培养理念和方式进行研究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均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培养贯穿于外语课程体系和教学各环节中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教学应该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
早在2007年,美国现代语言学会就对外语专业培养模式强调了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横向和纵向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以整合专业内容和跨文化思维。跨文化教育领域著名学者Deardorff和 Arasaratnam认为高等院校应把跨文化能力培养融入整个课程体系中去;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需要整个课程体系形成合力[6]。我国跨文化教育领域著名学者孙有中,在2016年也提出“为了有效提升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外语类专业必须建设高质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同时把跨文化教育贯穿整个课程体系和每一个教学环节[7]”。除此之外,也有多位国内学者呼吁,应从基础阶段抓起和加大文化教学的力度,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能力[8];将跨文化交际教学同基础阶段课程教学紧密衔接,在基础阶段教学中导入文化要素的基础上,把跨文化所牵涉的语言知识点传授和必需的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在基础教学过程中完成[9],为高年级的跨文化学习做铺垫[10]。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不应仅落实于高年级课程中,更应该贯穿于各个学年的所有课程中。
三、研究方法
根据跨文化能力和跨文化培养路径的基本要求,笔者随机抽取东部某高校本科大一英语专业在校生进行跨文化能力教学现状调查,以期探讨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研究问题
1.学生目前跨文化能力如何?
2.目前的跨文化教学现状如何?
3.跨文化能力教学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东部地区某大学本科英语专业大一学生,研究人员于大一下学期对其中 3 个班的学生进行跨文化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共发放测试题和问卷各102 份,回收测试题有效问卷 102份,问卷 98 份。为了较全面地掌握跨文化教学现状,研究人员在每个班抽取 6 位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
(三)研究工具
对跨文化能力的评估标准,本研究采用的跨文化能力考试(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est, ICT)体系源于Byram的跨文化能力模型,此体系中的CAK模型包括六个维度:跨文化交流技能维度(communicative skills)、跨文化认知技能维度(cognitive skills)、态度维度(attitude)、意识维度(awareness)、本国文化知识维度(knowledge of self)、外国文化知识维度(knowledge of others)。本研究所使用的跨文化能力测试全权参考该考试大纲。 由于研究对象为大一学生,且首次参加此测试,只选取初級考核大纲中的试题,并对题量进行适当缩减,但试题构成不变。该测试卷由以下部分构成(见文末表1)。
调查问卷(见表2)主要关注两方面内容:学生对其自身跨文化能力的认知以及基础阶段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状。
此次调研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增加了半结构化访谈,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使用 SPSS 20.0 软件对所获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在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前,先对跨文化测试中的数据进行了整理统计。
四、跨文化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针对英语专业跨文化能力测试以及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构成跨文化能力的六个要素中,学生的跨文化认知技能最强(正答率为69.5%),其次是跨文化态度(67%)、跨文化意识(65.7%)和本国文化知识(64.8%),跨文化交流技能(63%)与外国知识文化(58.4%)是相对最弱的两项。跨文化认知技能考查的主要是学生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对跨文化经历的反思与学习,对本国和他国文化中的文本或事件的解读;能够运用策略和技巧获取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知识。这一维度学生的得分率最高,说明在跨文化交际层面的认知维度,学生较容易觉察和认知到文化差异,并对跨文化现象进行一定的反思和学习;另两个表现相似的维度——跨文化态度以及跨文化意识,表明学生愿意学习他国语言与文化,愿意与外国人进行交流(跨文化态度),也能觉察到与交际对象在言行及文化上的差异(67%及65.7%)。
但是在跨文化交流技能方面,成绩不尽如人意。跨文化交流技能考核的是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交际任务,能实现得体交流策略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到,72.73%的受访者只有“很少”的跨文化经历,95.4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足,90.0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跨文化交际中容易有“语言沟通”和“知识储备”的问题。访谈发现,尽管学生已经入学超过一个学期,但跨文化方面的接触十分有限,比如学生A认为大部分的课程主要是讲解词汇、语法、语音,对本国文化和别国文化的知识和交流授课较少。B学生表示除了外教课,几乎没有和外国人沟通的经历,并且上课一对一聊天的机会也并不多。另外,除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的跨文化交流技能较为薄弱,学生对于外国知识文化的了解也颇为欠缺。
综上所述,结合跨文化能力测试和问卷调查中的一部分数据可知,学生目前(即大学第一学年)的跨文化能力较弱,因缺乏实际的跨文化场合、有效的跨文化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学生跨文化能力(初级)表现也较为不理想。
五、普通高校基础阶段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窥探到国内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现状,现讨论如下。
(一)基础阶段课程普遍缺乏跨文化能力教学
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40.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能学到跨文化内容,在另一项问题中(哪些课程能学到跨文化知识?),排名前三的为基础英语、英语阅读和英语听力,其他课程学生的认可度均不超过40%。总体来看,大一学生在基础阶段课程上学到的跨文化知识较为局限。虽然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外语人才核心培养目标之一,但跨文化培养在基础阶段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基础阶段课程教材中普遍缺乏合适的跨文化内容
目前高校基础性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在跨文化教学上存在很明显的缺陷。教材教学重点主要在字、词、句、语法、发音,跨文化内容十分有限,没有进行深入挖掘。以《基础英语2》教材为例,文学类和说明类文章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很难从中挖掘出跨文化内容。此外,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教材中的知识在英语交际中实用性不够,很难真正运用到跨文化交际中。此外,部分教材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材中所体现的一些价值观、社会文化等与目前现实情况有所脱节。
(三)跨文化能力培养缺乏真实的跨文化实践场景
由于跨文化能力的特殊性,强调真实跨文化场景中与外国友人的互动,传统的课堂和授课模式有较大的局限性,很难开展真实有效的互动活动,无法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沟通环境和沟通机会。受访者普遍表示,上课只是接受知识或理论,真正参与和运用跨文化技能的机会不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停留在单词和语法层面,缺少实践锻炼,导致他们难以应对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场景。
六、基础阶段本科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改革措施
在分析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培养现状后,笔者提出了一些基础阶段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改革策略。
(一)改进跨文化能力培养体系
跨文化能力的获得是一项终身学习活动,其形成过程是相当耗时和艰巨的[11]。而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课程(以基础英语、英语阅读、英语听力、英语语法、英语口语等为主),虽重心在语言学习,但语言与文化不分家,要同时教授跨文化内容以应对多元文化世界,确保语言课程中文化理解的发展[12]。在外语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每门专业课程都应该承担跨文化素质培养任务。
(二)在基础阶段教学中融入合适的跨文化内容
提高跨文化教学的最佳途途径是将跨文化内容融入每堂课中。要求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挖掘跨文化内容,寻找合适的教学内容,耳濡目染地对学生进行授课。在基础阶段介绍跨文化内容时,教师可结合真实的跨文化案例(影视、新闻、采访、讲座等)详细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跨文化内容。同时,可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下授课以讲解与案例分析为主,线上学习以观看视频与跨文化作业为主,通过小组作业、案例观摩、视频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与跨文化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全面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跨文化教学效果。
(三)多途径搭建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平台
据调查统计,68.18%的学生倾向于观看网络资源,59.9%的学生希望参与实践活动,50%的学生认为应该参与观摩活动。高等院校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参与跨文化活动,增加跨文化经验,提高跨文化能力。学校可以创建“中外学生互帮互助”小组,与留学生在语言互帮互助过程中提高跨文化能力。同时,可以开设跨文化podcast主题英语角,定期邀请英语教师或外国留学生参加,与学生互动讨论国内外热点。另外,教师有跨文化活动,比如翻译、陪同口译、会议口译、主持等跨文化活动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观摩,进行小组讨论和学习。也可以定期开展主题文化周活动,定期组织英语专业学生集体阅读,观看相关电影纪录片、举行文化讲座、组织夏令营等拓展他们的视野,进而使他们从这些活动中受益。
七、结束语
结合《标准》与《指南》对本科英语专业培养的能力要求,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衡量语言人才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我国东部某高校英语专业本科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跨文化能力测试、调查问卷和访谈收集研究数据,发现学生的跨文化水平只处于初级水平的中等水平,在跨文化能力的六个维度中,跨文化交流技能与外国知识文化为最弱的两项,因此需要加强跨文化实践的参与和指导。本研究也对基础阶段大一课程的跨文化教学做了相关调查和访谈,发现现行的培养体系中跨文化教学缺失,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跨文化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需要院校精心构建培养体系,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每一门课程中,提升教学质量,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有效养成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媚,朱志良,于瑞云.国际化人才标准及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求分析[J].计算机教育,2013(22):7-23.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
[4]陈建文,刘正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应该融于语言教学各环节[J].外语学刊,2016(6):116-120.
[5]Byram 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7.
[6]DEARDORFF D K,ARASARATNAM L A.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higher education:international approaches,assessment an application[M].Oxford:Rout-ledge,2017.
[7]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16-22.
[8]陈彦华.论高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文化敏感性和能力的培养[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6):139-141.
[9]芈岚.论英语专业基础教学与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衔接[J].海外英语,2018(2):10-11.
[10]陆云.高师英语教育专业基础阶段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00(2):73-75,81.
[11]王志平.高校高端商务外语人才培养创新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1):39-41.
[12]郭英剑.外语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现状、机遇与要素[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29(4):2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