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26日,为落实民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十四五”时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牵手计划”实施方案》,充分发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全国性、枢纽性、引领性行业组织的作用,引导全国社工机构积极参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助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目标,我会联合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在灵武市举办“全国首届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与社会各届交流探讨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路径,搭建社会各界参与乡村振兴的工作平台。在宁夏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赢得社会广泛好评。特别是中国建设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充分发挥金融惠农的优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与宁夏分行迅速成立专班,创新推出“裕农快贷—建业贷”农户信贷线上产品,惠及农户近2万户,授信金额超26亿元,实际贷款支用超17亿元,对疫情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成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典范,也彰显了社会工作链接社会资源的优势。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应灵武市委市政府的热情邀请,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继续在灵武举行,我们相信这次会议一定能够乘着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东风,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去年会上,我与大家分享了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五个切入点的初步认识,今天,我想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从新时代解决新问题的视角,谈谈我们中社联关于发展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些思考和认识。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实乡村振兴,就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人民终于消灭了绝对贫困,建成了小康社会,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实现了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跨越。面对这一历史性跨越,我们必须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具体而言,就是要积极应对社会运行岀现的“四转”趋势,努力实现社会工作的“六化”目标。
首先来看“四转”。
一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我国悠久深厚的农耕文明,孕育了特征鲜明的传统农业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社会运行规律:土地自耕、自营自足、无需求人的生产方式;宗亲照顾、邻里守望、彼此相助的乡风民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悠闲的田园生活。今天,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催生了以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据统计,1978年至2022年,我国城市化率由17.9%提高到65.22%;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增加到9.21亿,城市由193个增加到696个;一、二、三产业的占比由27.7%、47.7%、24.6%分别变为7.7%、37.8%和54.5%。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大规模工业化、信息化、甚至智能化生产方式成为主流,劳动生产力以农业生产无法比拟的速率增长;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人员流动更加频繁,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加上其他“城市病”的影响,打破了城乡群众原有的生产生活状态,恬淡悠闲、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模式逐渐式微。
二是相对单一趋同的社会问题向多元复杂的社会问题转化。在宗族村落式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下,社會民众的困难主要表现为散在发生的生老婚丧病弱残、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事务,这些问题基本能够依靠宗族邻里随时、就地、有效解决;对于出现的重大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震灾等,由于困难救助诉求的趋同性,政府可通过行政手段一次性、大规模、无差异的及时救助,从而缓解农民生存竞争和政府社会管理的压力。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改变了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状态,广大民众的民生诉求和面临的社会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防止规模性返贫外,还出现了老龄问题、疾病救助、就业辅导、能力提升、权益维护、社会融入、儿童维权、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医患调适、禁毒戒毒、残障康复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以及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诱发的攀比浮躁、焦虑暴戾、精神抑郁、玩世沉沦等社会负面情绪。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社会问题有物质生活的、精神文化的,有身体物理的、心理情感的,有家庭个人的、社会群体的,诉求多元,原因万端,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三是以管控为主的社会管理向以服务为主的社会治理行政理念转变。传统农业社会政府部门小,管理事项少,行政成本低,政府有能力全部包揽、直接解决民众的普遍性、趋同性社会诉求,形成了相对稳定乃至固化的社会管理文化、理念和模式。现代社会问题多元复杂,必须运用多种专业技术力量,传统社会的习惯做法显然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并要求“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要有效解决现代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建设规模宏大而素质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队伍,发挥学有专长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
四是传统社会形成的单纯送钱送物扶贫救济方式向现代社会专业赋能全面发展的社会服务方式转换。传统农业社会一般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缺少天天在社区一线服务群众、排忧解难、扶贫济困的社会工作人员,面对短缺经济时代困难群体的趋同性诉求,形成了传统的救灾式、普惠性、一揽子、无差异的服务救助,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多元性、差异化需求相比,缺少激发救助对象摆脱困境、追求富裕内生动力的辅导工作,以及持续性“手把手”技术培训和“陪伴式”能力培养,难以做到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救助,难以保证救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受助群体不易养成独立性,相反易被诱发依赖性。现代社会经济活动的多元性、生活环境的多变性、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群众需求的多样性、心理反应的复杂性,决定了要彻底有效化解社会问题,就必须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从持续改变困境群体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入手,着力培养独立性,增加他们的劳动性收入;逐步减少依赖性,不断提高他们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从而形成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最终让困难群体能够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独立、自强、有尊严地生活。
面对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相对单一趋同的社会问题向多元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转化,我们要下决心推动以管控为主的社会管理向以服务为主的社会治理行政理念转变,推进单纯送钱送物扶贫救济的传统方式向专业赋能全面发展的社会服务方式转换。这就要求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畅通和规范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保证社会困难群体公平公正地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助力乡村振兴,除了继续高度关注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外,要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技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把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差异化、个性化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挖掘乡村群众的潜力,培养乡村群众能力,让乡村群众既能安居又能乐业,通过自己独立劳动增收致富,用自己勤劳双手建设美丽乡村,公平公正有尊严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社会工作既授人以渔,又结网赋能,是党和政府在基层开展群众工作的有力助手,联系基层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落实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专职队伍,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专业队伍。
中社联愿意在新形势下联合带动更多的行业同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专业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为了在社会运行“四转”中更加精准高效地实施乡村振兴这一国家重大战略,中社联及时提出了社会工作的“六化”目标。这就是:社工理论中国化。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符合中國国情、适应发展要求的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理论、技术体系,坚决摒弃西方宣扬的社会工作NGO、第三方、独立性。社工工作组织化。制定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建立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搭建社工服务工作平台,实现社会工作组织化。社工队伍职业化。紧密结合社会治理体系建设、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需要,积极开发社工岗位,建设稳定的社工人才队伍。社工服务专业化。紧密围绕民生诉求和社会实际,强化服务标准、健全认证评价体系,建立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专业技术队伍管理。社工经费预算化。推动社工经费纳入国家一般财政预算,合理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扶持社工组织、开发社工岗位、购买社工服务,提高治理水平。社工发展法治化。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法规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社会工作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
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社会工作专业技术方法为手段,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同奋斗!
(本文为陈存根会长在全国第二届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