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扎古录九年制学校 祁光恒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也迎来了新机遇,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当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那么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就成为其中的关键要素。素质教育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则是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要具备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化被动为主动,从而促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问题与质疑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不会太过依赖教师的讲解,能够拥有自主意识进行学习,学会系统化的数学思考、掌握自主化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围绕小学数学教学展开论述,探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及质疑能力的有关策略。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数学教师往往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来传授数学知识,而学生只能被动跟随教师的讲解来学习,学习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并没有将重点放在能力培养方面。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育的观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探索更多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若学生只会按部就班地学习,那么知识学习就难以落实到应用实践之中,并且在遇到尚未接触的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时学生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题。
实际上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同样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目前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面推进,但考试仍然是最主流的选拔方式。因此,教师需要在顺应教育制度的条件下,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用新课改提倡的能力培养策略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贯彻生本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多质疑的机会与空间,使学生敢于提问、勇于质疑,才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尚不成熟,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也有所欠缺,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能太过强求,尤其在初期阶段,更应将重点放在鼓励学生质疑自信和学习自信方面,避免对学生造成过高的学习压力,从而削减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对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若操之过急或方法不当很容易出现很多问题:其一,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为保证单元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在课前就围绕重难点知识点进行了问题的预设,并根据预设结果来安排后续的教学内容。而教师预设问题会导致学生的质疑空间被压缩,并且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转接到预设问题之上,也存在一定难度,这就使得学生的内在能力开发存在一定的限制。其二,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围绕某一点提出多个质疑,而教师通常只能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与课堂知识点进行联系和解答,而其他问题则交由学生来自主探索。期间部分教师可能对学生创新性的观点进行否定,导致了虽然学生的质疑和思考空间、时间充足,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质疑并没有得到肯定,久而久之学生不再会主动提出问题和质疑,认为无法得到教师的重视。其三,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鼓励答案一致的学生,虽然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一个小组往往由一名学生进行总结和汇报,从而确定一个最终的结论。但小组内部探索出来的质疑是否要提出来?若提出来,在汇报环节学生会觉得不合时宜,若不提则后续难以找到机会。总的来看,虽然小组合作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但部分教师却没有打开一个“出口”将质疑释放出来,总是要求统一性、总结性、正确性的小组汇报,没有给学生发出另一种声音的机会,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其四,课后作业的设计上,部分教师采用巩固性和探索性结合的作业设计模式,但很多学生在巩固性作业上表现良好,探索性作业却存在着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并且从这一问题中又能看出其他问题。例如,课后作业加入探索性问题后是否导致学生的课业压力增大?探索性作业是否能与后续教学相关联等,这也非常考验教师的处理方式,若处理不好则会增加学生的作业压力,降低积极性,甚至出现敷衍了事的情况。除此之外,探索性部分的作业内容是以开放性为主,还是要紧密关联后续教学内容,也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
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并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找到安全感。在以往的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往往会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久而久之这种心理会持续扩散,导致学生将自己的提问视作不认真学习的表现,认为学习优秀就不应该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僵化,教师对于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同时师生地位的不平衡使得学生在提问时总是存有顾虑。为有效解决这类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教师首先就要改变原本僵化的师生关系,建立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在提问后即便问题对课堂教学没有作用也不要进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愿意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畏惧犯错,部分教师在考试后往往会用“这道题已经讲过多少次了”来评价或批评学生,没有考虑到在讲这道题时学生是否就有问题但不敢提出呢?所以在学生的提问与质疑上,教师不应让学生感到压力,也不应因为问题过于简单或脱离意图而批评学生,让提问成为学生抒发见解的一种方式。此外,在课堂中也要通过轻松愉快的方法来吸引学生发挥自己的独到见解。例如,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小刚爸爸买了15 个橘子,妈妈买了9个苹果。之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条件自己设计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家里现在有多少水果?还有的学生提出:爸爸买的水果比妈妈买的多几个?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和语言来组织问题,为问题意识的培养打下基础,其间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即便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以委婉的方式来引导学生重新梳理问题,帮助学生建立提问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掌控力过于强烈,导致学生的提问与质疑也没有应有的空间,对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来思考和提问,并通过问题情境的方式让提问的过程更具趣味性,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展开质疑。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方面,教师需要运用现有资源,如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趣味性的动画或视频,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情境中引发想象和思考,还可以适当将情境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运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螺丝、蜂巢、交通指示牌等场景和物品,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物品来产生好奇和兴趣,并探索这些物品的面积,提出情境问题:五边形、六边形的面积应该如何计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二次探索和二次质疑,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1.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还需要教授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题可问,并且能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先思考、再提问的问题意识,如自己对哪一个知识点产生了怎样的疑问,疑问是如何在思考中生成的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其一,利用新知旧识来引出疑惑。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在还未讲授时学生就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如“比是什么意思”“比有什么作用”“比和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有什么联系”等,教师在简单讲述概念后让学生先思考这些问题,再组织语言提出问题;其二,根据教学重难点提出质疑。在“比”的学习中,其中的知识点有一项为“比的后项不可为0”,对此学生可能会出现疑惑,自己在观看某些比赛的时候,计分板上出现过2:0 或3:0 等情况,所以也会对此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这两种比在概念上的区别,帮助学生进行区分和理解,并鼓励学生质疑。
2.在质疑中说出问题。
因疑而问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也是培养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关键点,教师需要根据数学知识点来设计疑点,从而吸引学生在质疑中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质疑能力,并将质疑作为主线来设计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为了保证课堂中学生的提问更加积极主动,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其一,在新旧知识迁徙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其二,在新旧知识点联系过程中引导学生找到问题并提出;其三,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提出来。教师对于有价值的问题要进行鼓励和表扬,并且要点评出这一问题哪里值得表扬,哪里值得其他学生学习,而对于一些不太理想的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鼓励其创新精神的同时进行指导和纠正。例如,在教学减法计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求出减数位的数字,同时试着观察这个减数处于哪一位置,并引导学生按照计算步骤进行计算。其间可能会有学生产生疑惑:如果这个减数在减号前面,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首先要予以肯定和表扬,这一问题的提出,必然是学生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之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假如减号前后的数字顺序调换,整个算式会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适当在其中融入负数的有关概念,学生在生活中也可能遇到过负数的情况,这一创新性的质疑也能为学生解答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创新性的思维为主,但在课堂实践中,部分学生却出现了认知与实践冲突等情况,即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或不符合生活中的常理。对此,教师需要在能力培养方面,建立完整的能力开发流程,让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发展更加系统化,更贴近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安排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一,在黑板上写下一组小数,如36.5、2.5、1.65 等,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小数可能会出现在生活中的哪些场景?小数的作用是什么?如果生活中没有了这些小数,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第二,在学生简单思考和讨论之后,为学生设计家庭、学校、超市、菜市场等场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任意选择一个场景,通过情境演绎的方式运用小数描述一些事物;第三,在学生情境演绎结束后,让学生将这个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疑问提出来,在班级中进行讨论和解决。
提出质疑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需要将引发质疑转到提出问题,再转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让学生发散思维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体验到问题的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提出的质疑适当进行转化,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策略,进一步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例如,在关于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提出一些问题,如关于春游,有的学生围绕春游乘车问题和收票问题展开思考,教师可以选择与知识点匹配的问题进行拓展:学校两名教师带领45 名学生一起去某公园春游,公园的门票为成人2 元/张,学生1 元/张,满50张票可享8 折优惠,那么该如何购票呢?让学生在小组之间商讨一下有哪些买票的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购票方式:
第一种:每人购买一张票,价格为2×2+45×1=49(元)。
第二种:教师每人买一张票,学生在原本的总数上多买5 张票,价格为2×2+50×80%=44(元)。
在得出这两种购票方式之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再仔细看看第二种,虽然比第一种要优惠一些,不过是不是有哪些地方不太对劲呢?”学生在简单讨论后就能反应过来,第二种方式只是学生的人数凑齐了50 张,但没有将教师的票数算进去,如果将教师的票数算进去,则只需要多买3 张票就可以了,因此,最省钱的方案应该为2×2+48×80%=42.4(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为学生留出充足的参与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教师只需要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质疑意识,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质疑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自主解决问题的乐趣,形成策略应用的学习模式。
学生的质疑与提问不能仅限制在课堂,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应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时,教师也需要抓住生活这一大“课堂”,让学生在课后发现更多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质疑与提问中深化数学知识的掌握,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就需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首先,要根据数学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数学知识点才能为后续的自主探索做好铺垫。其次,可以布置一项生活应用的作业或活动,在家中选择一样物品或空间进行测量和计算,如测量桌子的面积、房间面积、窗户面积等。在课堂学习中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对平方米、平方厘米等概念产生疑问,对此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个有趣的检验方法,如在计算出桌子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可以动手用绳子制作一个边长为1 米的正方形,再将这个正方形放在桌子上,看看桌子里面1 平方米的正方形占据了多大空间,估算一下自己计算出的桌子面积中能放下多少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如果有小数也可以估算一下所占大小来验证结果。这种方式是为了让学生理解面积的概念和计算原理,将问题和实践探究结合,在生活实践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联系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并探索数学知识,活跃数学思维,有利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