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核心素养是近年来中小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词。为了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质增效、有效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基于作者的研究经验并结合教学案例,提出教师可以采取讲案例故事、议教学内容、演情景剧目、想生活现象、理课堂所学等策略,由浅入深地开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形成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助力。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3-0064-03
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阵地。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不仅要基于教学内容找出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还要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学生有效、深入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顺利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挖掘出如下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一、讲案例故事——奠定核心素养培养基础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强,深度学习意识不足,如果教师直白讲解基础知识,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无法理解重点信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发展[1]。同时,考虑到小学生喜欢新奇事物,教师可以借助与新课主题相关的案例故事展开导入工作,让学生在趣味性案例故事的辅助下,主动分析案例故事内容,使学生在案例故事主人公具体行为的影响下,初步感知核心素养,自然进入探究状态,为教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可以以社会热点话题、学生身边发生的故事或教材中的插图信息等为参考,编写案例故事,增强案例故事的运用效果。
以統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我学习,我快乐”为例,本课内容包含“学习的快乐”“战胜困难更快乐”两个板块,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人格”这一核心素养,即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使学生积极进取,形成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以本班学生为参考开发案例故事。案例故事范例如下:
小李经常会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如做家务、绘画、养花、书法等,并能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技能——定期给班级中的小花浇水、松土,整理讲桌上的物品,出黑板报等。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认为她很厉害。其实,小李在学习这些技能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小李能够积极克服这些困难。
在讲案例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习”“困难”两个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在案例故事和关键词的影响下,学生便可以回忆自己学习知识、技能的经历,
思考自己是否能够克服困难。这样,教师便可以自然过渡到课堂教学环节,由案例故事的前半部分引出“学习的快乐”相关内容,并以案例故事整体为桥梁,帮助学生联结“学习”和“困难”两个关键词,指引学生系统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奠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工作的基础。
二、议教材内容——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工作
案例故事可以初步引发学生思考,但要想有效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还要注意科学运用教材,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图文信息,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影响,帮助学生系统、深入分析教师提供的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材内容分析环节,鼓励学生与同学、教师讨论教材内容,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并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材图文信息传递的价值理念[2]。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为例,本课内容包含“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和“爱父母,在行动”三个重要部分,有助于发展学生“道德修养”和“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即使学生分析家庭美德,做家庭的好成员,并学会处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为了有效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与课堂教学结合,教师需要组织学生深度讨论教材中的内容。例如,针对“我们既要有关爱父母的心,也要有关爱父母的行动”这句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活动期间,学生可以阅读教材中“我和爸爸买菜”“杨敏的日记”和“爱的味道”三段内容以及规劝父母改掉不良嗜好的案例,进行发散性思考,讨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梳理教材中的信息,提出“关注父母喜欢的菜品”“为父母分担家务”“主动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情况”等,也有学生会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及时沟通,解决矛盾”“珍惜父母准备的早餐”等。最后,教师可以汇总各组的讨论成果,并与学生讨论各种表达爱父母的方式是否可行,自己应该如何将教材内容讨论成果应用于实践活动中。而教师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辅助学生深度探究家庭美德。
通过深度讨论教材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度钻研教材内容,提高课堂学习质量,让学生在讨论环节受到更多的积极影响,提升道德修养,健全人格。
三、演情景剧目——拓展核心素养渗透深度
小学生好玩、好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方式,使学生沉浸在新课内容分析环节[3]。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表演情景剧的方式,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关联,拓展核心素养渗透深度。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且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处于发展状态中,为保障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完成情景剧表演活动,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相关提示,辅助学生编写情景剧内容,设计活动,构建高效课堂。同时,为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设计多个情景剧目提示,让学生基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参与课堂活动。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买东西的学问”为例,本课内容包含“学会看包装”“避免购物小麻烦”“购物讲文明”和“维权意识不能少”四个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观念”“责任意识”等素养,即让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形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有序参与的意识。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基础教学结束后,设计“演情景剧目”环节,并为学生提供如下情景剧编写提示:
提示1:小明在超市选购物品时,拆开了物品的包装,发现自己不喜欢该物品后将它放回货架。一位导购员看到这个场景后……
提示2:小安用现金买了一箱特价面包,到家后发现面包均已过期。在与商家沟通期间,商家以“没有支付记录,不能证明过期面包是在本商店购买的”为由拒绝退款……
提示3:雯雯帮助妈妈采购调味品。出门前,妈妈叮嘱雯雯要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雯雯来到商店……
上述三个情景剧编排提示各有侧重,提示1侧重让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提示2侧重让学生发展法治观念,提示3侧重让学生形成责任意识,且与新课内容关联。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将学生划分为多个情景剧目表演小组,保证各组学生感兴趣的方向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5~8分钟时间,让学生开展剧本编写和排练活动。教师要关注各组学生的情景剧内容,并在必要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剧本编写思路,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参与情景剧目表演活动的乐趣。最后,教师可以选择几组学生,展示本组编排的情景剧目,让学生在观看其他小组情境剧目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本课各部分内容的理解。
四、思生活现象——扩大课堂教学实际影响
《荀子》中指出:“君子之学业,入乎耳,箸乎心,
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这说明教学需要让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关联,让学生将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鉴于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并基于所学内容对生活现象进行点评,扩大课堂教学的实际影响。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均可以提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生活现象。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有多少浪费本可以避免”为例,本课教学期间,学生需要围绕“反对浪费、提倡节俭”这一话题开展探究活动,发展自身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在学生完成教材内容探索活动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不同现象,让学生寻找生活中与“浪费”或“节俭”两个话题相关的情境。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室,让学生通过教室内的现象展开反思。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生会提出“很多老師都能节约粉笔”“老师鼓励我们用作业本的背面当草稿纸”等能够体现节俭品质的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会提出“自己经常会买新的橡皮,丢掉旧的橡皮”“值日生有时候会忘记关灯”等浪费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延伸思考空间,分析校园中、家庭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与“浪费”和“节俭”两个话题相关的现象。在分析各个生活现象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评价,并思考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探索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让更多人认识到要“反对浪费,提倡节俭”。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与新课课题相关的各类现象,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本延伸到现实,由抽象延伸到具体。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学生也能够受到课堂学习经历的影响,从方方面面开展观察与分析活动,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浪费,并向身边的朋友、家人发出倡议,使他们也参与绿色生活,实现有效通过课堂学习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五、理课堂所学——巩固核心素养培养成效
指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所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有效巩固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教师可以在新课教学结束前,指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所学知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翻阅教材,以教材图文信息为提示,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学生回顾课堂所学期间提出的信息,并通过线条展示不同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和层级关系,形成与新课内容相关的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摆脱教材束缚,基于自己的课堂学习收获以及与教师、同学讨论的信息,细化思维导图内容。最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内化所学知识。
以统编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为例,本课学习期间,学生会了解到“物品身世‘探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等内容,有助于发展“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增强家国情怀,并初步形成奉献社会、感恩他人的意识。在本课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得出思维导图框架(如图1)。
在框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细化思维导图。如针对“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这一分支,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细化相关信息,让学生以玩具小熊为例,梳理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于是,学生得出如下成果:
玩具小熊生产过程:研发设计→准备材料→装饰打扮→生产操作→检验包装→运送出售
学生可以将上述生产过程添加到思维导图细节中。由此出发,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记录自己的感想,如
“劳动者在工作中需要付出很多汗水”。这样,学生便可以自然关联“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和“感谢劳动者”两个分支,进一步突出本课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同理,在指导学生细化“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一分支内容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记录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提出的“中国创造”成果,并整理到思维导图中。这样,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便可以辅助学生系统梳理本课知识,巩固核心素养培养成效。
六、结束语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以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基于教学内容明确核心素养培养目标,通过分享案例故事、与学生讨论教材内容、组织情景剧目表演、思考生活现象以及梳理课堂所学等策略,让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活动,构建高效课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工作,增强教学活动实效。
参考文献
王纯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教学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22(24):115-117.
朱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1):89-91.
徐静.创造性使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核心环节[J].教学与管理,2022(32):69-72.
张淑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施成效、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26):54-57.
作者简介:俞元元(1981.6-),女,福建长汀人,任教于福建省长汀师范附属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