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卓军
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2021年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证券融资服务。
经过十多年的认识和完善,“专精特新”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和词汇,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企业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而企业自身也始终都要面临着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挑战。企业要成长,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新颖化的特征往往有助于竞争实力的提升,具有这四个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企业就是“专精特新”企业。
强调专是相对于泛而言的。社会当然没有也不会摒弃多元化的发展方式。但是对于企业,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总是要位属于一个明确的领域和行业,企业只有专注并深耕于选定的产业链中的适当环节甚至是更具体的产品(构件),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做到了专也有助于做到精。做精的要义和目的就是把好事做好:生产要精细化、服务要精细化,其中很重要的是管理要精细化。头绪多,做精就有挑战,成本就高、难度就大。为此,集中精力和资源做大事、做选定的事需,要精细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也是完全值得坚持的方向;企业是市场行为的主体,要能够生存和不断发展,其自身具有独特性也必然是一种优势。也就是说,反映在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除了质量好之外还应呈现特色化,做到不可或难于被替代的程度;至于新,主要是指创新,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命根子,技术上要创新,做法上也要创新,制度、模式乃至文化上都有创新的问题需要考虑。好在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上上下下的共识。
培育出“专精特新”的特征对于各类企业,尤其对初创企业来说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为此,企业自身一定程度上要付出重大努力,同时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也应有利于“专精特新”能力的打造,但这种环境和条件的营造并不简单,而在这方面,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从2011年开始,“专精特新”已经从“民间创造”的词汇转变成了政府管理所采用的理念。2011年7月工信部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发布会上首次正式使用了“专精特新”的概念,同年9月工信部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专精特新”的打造和培育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及至今天,“专精特新”已经成为企业的努力方向,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迈向卓越的源动力,并被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
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2021年设立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证券融资服务。“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也将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带动和促进10000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技术的革命性进步催生了数字化社会的诞生。伴随而来的是经济新模态的发展,具体则体现在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的形成上。一方面,数字经济为“专精特新”的国家战略提供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也必然为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注入关键的力量。发展数字经济的本质是要实现数字和数据的价值化,其途径和方式是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此还要开展数字及数据治理的工作,这是绕不开的内容。
未来的产业几乎没有和数字化没有关联的。企业的成长必须走数字化的道路。2021年开始实施的《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其目录包含了数字产品制造业、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数字要素驱动业、数字化效率提升业5个大类,进一步还包含了32个中类和156个小类的内容。以此为工具,对更准确和更全面地认识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无疑意义重大。而且可以理解,这种统计分类的认识并没有结束,还会继续下去。这预示着,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将是长期的。与此同时,分析一下目前“专精特新”企业的总体情况,可以说它们均是主营业务突出、专业竞争能力好、研发创新能力强、具有发展潛力大的中小企业,但行业和产业的面还没有铺开,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所有这些都是今后“专精特新”与数字经济叠加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的,而这正是机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