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触及更多可能
——记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副主任林尧

2023-10-10 10:55唐慧乔王慧娟
科学中国人 2023年9期
关键词:生物科技中医药大学生物学

唐慧乔 王慧娟

2023年伊始,慢病管理与康复分论坛在福州成功举办。到场专家共同探讨了康复医学在防治慢病领域中的作用,并分享了多项慢病康复的前沿技术与研究成果,而长期致力于通过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技术探索癌症内激酶信号通路及相关药物研发的林尧也参与其中。从游学海外、接触生命科学前沿的学子,到成长为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授、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副主任,在与人类生命福祉息息相关的生命科学领域,他从未停下探索和创新的脚步。

良师益友的启发

林尧与生命科学的渊源,最初是源于兴趣——“高中时我对生物感兴趣,高考时就顺势填报了生命科学专业。”在大二时,他在图书馆读到了《自私的基因》,这本在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不仅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他“所学何为”的困惑,更为他打开了一扇了解生命科学、触摸学科前沿的大门。就此,深入生命科学研究,以生物学方式回答相关领域的种种问题,就成了林尧为之奋斗的不二路径。

本科毕业后,一心向学的林尧远赴英国,先后在阿伯泰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在他积极探索研究的具体发力点时,一位导师颇有见地的建议为林尧指明了前行方向:“导师告诉我,现代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其本质都是在做分子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就此,在导师的引导和推荐下,硕士期间林尧即顺利进入了p53抗癌基因发现者之一、专注肿瘤研究的大卫·莱恩(David Lane)实验室,正式开启了他在分子生物技术特别是癌症生物学方向的钻研之路。

完成博士阶段学习后,林尧先后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担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及助理研究员。随着研究越发精专、对学科的了解越深,林尧逐渐发现,“将分子生物学应用于肿瘤治疗领域,通过对癌细胞内分子信号通路的深入了解进而拓展新的诊疗方式,事实上是从微观层面上尝试去回答疾病的致病机制”。林尧解释道,“一旦我们了解了一种疾病的致病机制,特别是在微观层面了解了其‘如何开始、如何发展’,这种疾病就会从‘不可知、不可治’变成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可以说,这是一把了解疾病‘真面目’的钥匙”。而埋首相关研究多年的他,无疑累积了深厚的先发优势,并为之后开拓更多交叉研究提供了可能。

林尧

就这样,那个曾经被书籍这位“益友”点亮求知之心的年轻人,又幸运地在良师的带领下行稳致远、在求学路上日渐精进。看到了所研内容的重要性和广阔发展前景,让更多人投身分子生物学研究、壮大科研队伍的理想也在他求学工作的过程中萌发生长起来。与此同时,强烈的思乡之情也召唤着游子早日归来。2013年,游学英国11年的林尧怀揣丰富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成果和传道授业的理想,回到了故乡福州。这一次,他期待能在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结出更多本土化的果实。

“做好科研,做好教学”

秉持着“做好科研”的初心,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PD-L1表达与KRAS信号通路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为代表,林尧迅速投入到寻找肿瘤免疫治疗生物标记物的相关研究中。然而由于临床资源缺乏等因素,项目推进之初就面临了样本数量锐减、相关工作进度随之延缓的窘境。不过,这番波折并没有击退林尧的科研热情,反而激发了他不断探索的斗志,也让他注意到临床数据支持对于研究开展的重要性。随后在合作中,他更是看到了中医药研究与他所做研究工作的相似“处境”——“很多中药验方有良好的实践经验,却难以解释其作用原理。我们从微观角度入手,同样有希望解决中医药‘如何治病’的谜题”。就此,2021年,林尧入职拥有多所附属医院的福建中医药大学,开展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方向的研究,以探寻中医药作用原理及其在相关疾病诊疗过程中发挥的功用。

“目前我们有两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中药复方在肿瘤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应用;二是运动功法的研究和验证。”林尧介绍道,“目前,运动功法在各类癌症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不过现阶段研究大多集中于相关性或功能性研究,‘运动抗癌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选择了循环因子作为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评估由运动训练造成的适应性稳态引起的循环因子变化与抗癌关联的研究,从蛋白、代谢物和miRNA层面找到运动诱导的抗癌循环因子,解析其生物学作用机制,评估不同运动方式对其调控的差异,从而为运动抗癌的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精准抗癌运动、分子运动处方的设计指明方向,并为运动模拟类抗癌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潜在靶点。”

而当提到另一个工作重心——教学工作时,林尧充分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培养科研独立性的重要性。“在发展迅猛、新成果频出的生物学领域,强劲的自驱力和自学能力将是学生得以扎根和成长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林尧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工作,并在教学中将自身所研成果及思索感悟一并打包入课程讲解中,进一步加强科研与教学的联系。“生物学新成果频出的现状,让生物学的教材更新速度远快于其他学科。而当我们将一线的科研经验和成果带入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学科的理解,让他们更有‘参与感’。加上中西结合学院合作教学的模式,更为学生‘兼容并蓄’提供了基础。”

如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林尧一如既往地关注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并将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视作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打造研究平台、培养优秀人才、发挥闽籍海外乡亲纽带作用,推动中医药行业不断发展,是他一直在做的事。

蹚过湍急的河流

福建中医药大学科创中心是服务于全校的科研大平台,为全校日常科研提供了信息化、智能化的科研服务,并对成果和技术共享做统一管理,为全校教师及研究者提供科研辅助,进而提升全校的基础科研水平。作为中心的重要建设者,林尧在科研引领方面进行了“引入+共建”的多种尝试:一方面引进青年科学家团队,另一方面积极促成平台内各种相关方法学平台的“联合共建”。在林尧看来,这不仅是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科研管理层面的创新,也是推动相关科研成果走向成熟、最终走向转化的重要一步——“将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向市场,让市场看到更好的技术,从而促成二者的‘互相选择’,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事实上,这不是林尧第一次涉足成果转化领域。在此之前,感受到市场对生物学技术转化落地需求的林尧即成立了福州微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核生物科技”),开始了通过蛋白质筛选、构建与表达等核心技术开展病毒检测、血清生物标志物开发、人类疾病治疗产品研发等研究成果转化之路。以快检为研究目的,微核生物科技筛选非洲猪瘟特异性抗体并构建检测方案,研发出高效非洲猪瘟病毒检测试剂盒,目前即将作为成熟产品问世。此外,微核生物科技已筛到一些乳腺癌、胃癌等相关的特异性肿瘤标志物,正在进一步进行验证。而正在建设中的由微核生物科技和其他企业合作投资设立的医学检验实验室,也将为这些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提供基本保障。

当谈及科研与成果转化之间的关系,林尧颇为感慨地说:“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有无数的细节需要考量打磨、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市场的需求、产品的工艺、产品的规格甚至产品的定价,都是转化过程中需要解答的问题。”面对重重困难,林尧选择“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通过合作的形式,让产品转化之路走得更快、更平顺。目前,微核生物科技已经形成了抗体和功能肽两个优势研发领域,相关诊疗药物的研发及在疾病、药物、生物乃至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抗原检测也在推进中。“以更加审慎的态度投身科研,以更加负责的心态对待教学,以更加专业精准高质量的检测和医疗诊断服务大众,促进学科和大健康产业发展,将是我和团队的共同目标。”林尧如是说道。

猜你喜欢
生物科技中医药大学生物学
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山西蜂之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美亚生物科技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生物科技让里约奥运更安全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