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研究

2023-10-09 09:39:44赵天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书卷气书法艺术苏轼

摘 要:文学修养对书法创作十分重要,其与传统文学艺术中的“书卷气”异名同质,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宋人的书法崇尚“意”,优秀的书法作品自带一种独特的气息,非笔墨技法所能模仿,非临摹描绘所能触及,却能以独特的“意”统摄全局,震慑人心。宋代文人中,书法造诣高超、独具特色者甚多,其中,苏轼的书法作品颇能透出一股“书卷气”。对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书卷气”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究新时代“书卷气”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新的影响,以期为书法创作者带来新的思考。

关键词:苏轼;书卷气;文学修养;书法艺术

一、“书卷气”之于书法艺术

一般而言,分析书法的艺术特点需要从笔墨章法、运笔技巧等方面着手,或根据书法作品中的气息、格调等品评书法艺术。如评价书法具有“书卷气”“金石气”“篆籀气”等特点,则表明书法作品的水平较高,更具有艺术价值。不同书家的书法作品所发散出的气息各有不同,但都是书家创作的精神风貌和个人修养的外在表现。

书法自古以来就被文人士子视为风雅之事。在书法创作方面,士大夫的作品总是具有自内而外散发的“士气”。清人刘熙载在其《艺概》一书中提及:“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若妇气、兵气、村气、市气、匠气、腐气、伧气、俳气、江湖气、门客气、酒肉气、蔬笋气,皆士之弃也。”[1]不同的书法作品中,所显现出的书气是不同的,其中士气为最上等。文人士子具有的士气与“书卷气”在本质上等同,均是气质与气息的表征,将此延伸至书法艺术中,就是对优秀书法作品最中肯的评价。气息统摄绘画的“六法”和书法的“八法”,通过气息评定书法作品的优劣,则高下立分。即使是尺寸很小的名家之作,其所散发出来的气息也足以震慑人心,引观者驻足久看,让赏者流连忘返。

欧阳中石曾指出:“我们必须把书法置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才能看清楚她的意义,否则便会似是而非,或根本不着边际。” [2]书法艺术要放置于传统文化中欣赏、考察,其创作、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同样也离不开书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由内散发出的“书卷气”。

历代书法名家大多自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对于儒家、道家、禅宗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思想,有着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研究。若考证历代书法名家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来源,会发现“书卷气”在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历朝历代凡识文断字者,多为仕人。他们或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或是通過家族封荫入仕。科举出身者,都有极高的儒学修养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从众多文人之中脱颖而出;家族封荫者,由于家学渊源,也有条件和能力获得学问。且历代著名书家,如王羲之、王献之、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人,都曾步入仕途,具有颇高的学识,皆是文人士子。

文人无论写文章还是吟诗作赋,都离不开书写记录,并且古人多追求著作等身,看重著书立说,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对于书法的研究创作。他们将自身具备的学识修养转化为独特的“书卷气”,以深厚的文学修养为根基,加上刻苦研习前人的书法作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因此,不是所有具有“书卷气”的文人都是优秀的书家,但优秀的书家一定首先是个具备“书卷气”的文人。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学修养是书法创作的基础,“书卷气”是进行优秀书法创作的先决条件。文学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知识储备足够丰富,才能够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作品中才能显现“书卷气”。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曾写道:“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3]此中的“气自华”便是贯穿于苏轼作品中的“书卷气”。

“书圣”王羲之虽担任武官,却拥有极高的文学修养,他所写的《兰亭集序》(图1)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字遒美健秀,笔力雄劲,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被后世奉为珍品。当欣赏《兰亭集序》时,人们会不自觉被书法本身的魅力所折服。王羲之撰写的这篇序文笔优美,显示出极高的文学造诣,文章内容和书法字迹一挥而就,随书者情感而变化,内容逐渐由平静转为激荡,字迹也尽显波澜起伏。情感、内容、字迹的完美配合,成就了享有盛誉的“天下第一行书”。由此观之,腹有诗书、发之于笔端的气息自然不同凡响。

(一)书卷气: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在书法方面,被誉为“宋四家”之一。从苏轼的诗、词、散文中不难看出他拥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其文风豪迈澎湃,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苏轼豪放的个性与文风渗透至各个方面,如他创作的书法作品字体较为丰腴,有人讥讽其为“墨猪”。不同时期的书法艺术拥有不同的审美标准,宋人受到“书贵瘦硬”的影响,更加偏爱瘦硬的字体,因此苏轼的字并不被当时的世人欣赏。但不可否认,苏轼书法颇具魏晋之风,造诣极高,受到了后人的广泛喜爱。宋代推崇书法中的“书卷气”,黄庭坚曾评价其恩师苏轼道:“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耳。”[4]黄山谷此处所说的“学问文章之气”,就是现在所称的“书卷气”。

正如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一样,楷书在唐朝的发展也出现了后人难以超越的现象。唐代书法名家辈出,柳公权、颜真卿等书法家所作的楷书成为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但是,如同宋朝避开诗,转而开启词的新篇章一样,宋朝在书法上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唐人尚“法”,宋人尚“意”。被黄庭坚称为“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的书法大家苏轼,可以说是尚“意”理论的开创者。苏轼对“意”极为推崇,曾论断“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5],并在书法创作中不断践行这一理论,创造出丰腴的字体,终自成一家。其书法中流露出的“书卷气”,就是宋人尚“意”的一种完美体现。苏轼能够发现一条崭新的书法创作之路,并不是偶然或运气,而是以极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自身素养为基础,善于取法前人,不断总结、实践,在沿袭法度的基础上,开辟出全新的艺术风格,最终开创尚“意”这一理论,使书法散发出浓厚的“书卷气”。

此外,宋人尚“意”的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自隋唐实行科举考试以来,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阀世家的垄断,科举制选人才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士大夫,他们的知识更丰富,文学素养更深厚。赵宋王朝重视文人,宋代尚“意”理论与看重文人书家的文学素养和知识水平的要求相契合。

(二)论书诗: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自唐朝出现论书诗以来,宋代的论书诗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虽然宋词更为人们所熟知,但宋诗的数量和质量也十分可观。虽然论书诗这一风格的诗文数量并不很多,但也足以体现出文学修养与书法创作之间的重要关系。苏轼作为“宋四家”之首,在宋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诗篇中有不少关于书学的独到见解。

1.“读书万卷”论

苏轼提倡学习书法要“读书万卷”,认为书法应该体现出书法家的文学修养。杜甫曾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句,苏轼据此写出了“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6]。苏轼提出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笔墨技法基础之上的,倘若无笔墨技法的训练,只一味读书,书法的进步自然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在熟悉笔墨章法的基础上练习书法,即使有一日千字的勤练,也不如多读书效果显著。书读得多,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书法练习自然如有神助,进步飞速。同时,书法创作和作诗具有一致性,就是都要体现出创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和文学修养,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形成自己的特色。苏东坡的字体丰腴,多用侧锋,如其所作的《黄州寒食帖》,用笔老练,字由小变大,徐徐而起,逐渐加快速度,最后戛然而止。诗文的沉郁、凄怆,与书法完美结合起来,品其诗、论其书,都能够体悟到东坡居士的苦闷之情和悲凉的心境。书法作品能够传递出书者的心境,表达出书者的情感,自有一番气韵流出。

“读书万卷始通神”,文化的滋养,使书者的内在修养发于笔尖,现于笔墨章法之内,气息发之于内,自然有慑人之力。像苏东坡一样的士夫文人,其书法作品所彰显出来的“意”,自然带有一股浑然天成的“书卷气”。

2.人品与书品论

字如其人,中国历来推崇人品上佳之人,若一人有才华但人品欠佳,则不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宋代的论书诗中体现出的对颜真卿的推崇颇多,不单因其出众的书法,还因为他的赤胆忠心和人品。颜真卿创作的《祭侄文稿》不仅内容悲愤,笔墨之间也能流露悲愤之情。欧阳修曾评价颜真卿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7]同样,苏轼也十分看重书家的人品,认为人品决定书品,人品绝佳之人的作品也是正气凛然,非一般人所能及。他曾写“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8],表达他对林逋“神清骨冷”、不流于俗的赞赏。

苏轼一生历尽坎坷,虽然携盖世之才,但多遭冷遇。苏轼不仅在诗文中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在书法作品中也流露出沉郁顿挫之气。朋党纷争,乌台诗案,屡遭贬谪,苏轼始终留有自己的坚持。苏轼看重士子的品行,以此为准则,严于律己,造福一方百姓。从苏轼的书法之中,不难发现所隐含的“书卷气”,即使时代变迁,依旧不能掩其风华。

三、“书卷气”在新时代的影响

“书卷气”是否始终一成不变?其实,“书卷气”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书法家所表现出的“书卷气”特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在“书卷气”的基础上进行的演变,因此,从本质上讲具有同一性。

古代的文人不仅善书而且能文,他们有较好的文学修养和学识,先有学问的积累和文学的积淀,然后在取法前人的基础上加以不断练习,进行思考、创新,创造出不同于前人的书法风格,自成一家,从而成为书法名家。

时代已经给予了我们学习书法极为便利的条件,书法的学习已经十分普及。首先,随着印刷术的快速发展,墨迹作品和拓片作品的印刷质量大大提高,印刷成本下降,印刷品数量增加,造就了书法学习的物质基础条件。其次,博物馆经常举行各种书法作品展览,人们可以更近距离地欣赏书法真迹,参观十分优秀的书法作品,得以开阔眼界。最后,各类书法比赛的举办,提供了检验自身书法水平的平台,通过参加各类比赛,检验自身书法水准,从而准确找到自身不足。古之名家,进行书法创作时往往能够达到人、学识、笔墨的统一,把内在的文学修养外化为书法,从而使作品散发“书卷气”,流芳千古。然而今之众人与古之贤者相比,仍有很多欠缺,但勤能补拙,多加练习自然可以夯实基础,获得进益。若想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需着重提升文学修养,将之内化为己所用。由此可见,内在的文学修养可谓书法的根基,是“本”,笔墨技法的训练可谓书法的表征,是“末”,但若舍本逐末,则难以创作出具有影响力的书法作品。“本”与“末”二者相通,才能創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四、结语

熟练的笔墨技法是书法练习的基础,在此之上加上文学修养和学识能力的提升,多读书,汲取传统文学中的精华,并把自己的学识转化为对书法的新诠释,久而久之,书法作品自然流露出“书卷气”。书家把内在学养转化为书法笔墨的外在表现,故“书卷气”出现,书法的气息、格调自然得到升华。在当代,我们的书法创作依然需要“书卷气”的支撑,“书卷气”依然会一如往昔,给书法爱好者带来诸多益处。

参考文献:

[1]刘熙载.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713.

[2]欧阳中石.书法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

[3][6]苏轼.苏轼文集[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222,543.

[4]吴光田.黄庭坚书论全辑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85.

[5]徐利明.中国书法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7.

[7]欧阳修.六一题跋[M].北京:中华书局,1985:1.

[8]苏轼.苏轼诗集[M].王文诰,编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234.

作者简介:

赵天,硕士,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美学。

猜你喜欢
书卷气书法艺术苏轼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唐都学刊(2021年4期)2021-10-29 05:47:44
从善如流
现代汉语中“书卷气”一词语境拓展及语义增值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唐都学刊(2020年3期)2020-06-05 01:59:26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所谓书法艺术
现代装饰(2018年12期)2018-12-29 13:03:04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书卷气
漫谈书卷气
大作文(2016年2期)2016-05-30 17: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