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构建与应用*

2023-10-09 09:30陈勇钢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介体客体要素

陈勇钢

(北方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00144,北京)

1999年为中国政府上网年,网络技术进入发展快车道。教育部在2000年发文提出要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20余年来,广大学者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新形势下,随着元宇宙等新兴事务的发轫,在个体全面发展、社会价值共识凝聚、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挑战。[1]西方国家从未停歇的网络思想文化渗透,严重冲击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虚拟网络与过度沉迷也对大学生的正常社交与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影响,有调查显示,61.6%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用于社交,而不是解决思想方面的需求与困惑。[2]

如何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成为国内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追求。本文通过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要素的界定,构建理论概念模型、动力模型与系统模型,并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1 基本教育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众多,众多研究者对教育要素进行了甄选界定,早期有陈秉公提出的三体一要素论和张耀灿提出的四要素论,[3-4]后续有研究者提出了五要素、六要素、七要素、八要素和十要素论等。无论如何归类,绝大部分研究者均有一个基本共识,即认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采用的称谓不太一致,比如有些将教育内容与方法称之为教育介体,有些则纳入媒介要素的范畴。还有部分研究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引入了教育噪音、教育决策、教育评价和教育反馈等要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基本一致,只是网络环境与网络载体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精确检索篇名同时包含“互联网/网络”和“思政/思想政治”的文献,检索范围为中文核心、CSSCI,利用工具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提取统计和聚类分析,得到表1。聚类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育战略、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教育结果和教育反馈等七个要素。

表1 高频关键词聚类结果

1.1 教育战略

党和国家的教育战略,决定高校的教育方向、目标与成效,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与基本遵循。在网络技术兴起的初期,党和国家就已经意识到这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阵地,并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教育部多次发文,就网络阵地建设、网络心理指导和服务、队伍建设、网络育人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并亲自主持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核心任务和教育目标等提出具体要求。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提供了根本保障。

1.2 教育主体

教育主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要素,教育主体既包括高校,也包括教育工作者。

高校担负教育主体责任。高校是方向引领者,必须坚定不移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提出的相关要求,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是育人推动者,应建立完善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师生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及检查、评估、考核、激励等机制,确保工作扎实有序推进。高校是阵地的建设者,高校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广度,直接关系阵地建设的成效。

教育工作者是关键要素。教育工作者是育人实施者,在“全员育人”时代,高校担负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的教职员工均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教育工作者是内容定义者,既要贴合党中央决策部署,又要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网民的个性化特征与需求,潜移默化的开展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媒介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升其自我教育能力。教育工作者是方法创新者,要创新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冷范”,贴近学生,提升实效。

1.3 教育客体

大学生是教育的具体对象和关键要素。大学生是教育接受者,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也是党的教育方针贯彻落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终端。大学生是教育评价者,他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受众,也是最具发言权的评价者。大学生是教育反馈者,从控制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是教育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育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意见收集,建立反馈机制与渠道,形成闭环教育系统。

1.4 教育介体

教育介体包括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广义的教育内容包括能够通过网络传媒传播的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知识、思想和理论及其教育活动,涵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伦理教育、心理教育等学科体系。[5]具体而言,教育内容是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战略框架下,涵盖思想政治、理想信念、法律法规、形势政策、心理健康、道德规范、传统文化、网络素养等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三观”并健康成才的内容体系。教育方法就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途径,具体又包括教学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好的教育方法往往能事半功倍,对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顺利达成教育目标。

1.5 教育环体

教育环体,有些研究者也称之为教育环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教育活动开展的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从广义上说,包括社会现实环境和网络环境,从狭义上说,则仅指教育对象所处的网络环境。[6]从宏观层面,教育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从中观层面,包括网络、学校、家庭等环境;从微观层面,则主要是指教育主客体所处的基本群体及关系,比如班级、课堂、宿舍、党支部、社团等环境。教育环体还包括一个重要的要素,即教育载体,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打造的教育平台,企业开发的社交平台与即时通讯工具,各高校运营的专题网站与新媒体平台等,均为教育环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6 教育结果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应该体现在几个方面,即政治方向正、法律意识强、道德品格好、媒介素养高。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突出政治属性,坚定正确的方向,聚焦于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能切实为“四个服务”做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其次,要教育引导大学生解决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主动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依法依规上网。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品格,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面貌,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善于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学习,自觉抵制谣言与负面信息,敢于同网络不良言行说不,并自觉内化和升华良好的道德品格。最后,要提升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解读、评估、创造、传播以及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做到知网、懂网、用网,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1.7 教育反馈

教育反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实际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评价,二是反馈。教育的实际效果如何,有无达到预定的目标,急需科学精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测评。测评后,则需要将结果反馈到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等核心环节,对于好的做法,比如教育内容安排,教育方法选择等,需要持续固化;对于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则值得深入分析,研究有效对策,实现整个教育系统的动态调整优化,持续提升教育实效。

2 模型建构分析

1962年,Black(布莱克)提出模型在科研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7]经过6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标示着模型奠基时代的来临,[8]建模已成为科学教育领域的一种范式。随着跨学科技术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国内许多研究者也将各种数学、控制等学科经典模型移植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比如有人将运筹学中的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中的CR模型引入到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领域。[9]

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呈现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的鲜明特点,建模研究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有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线性评估模型进行探索研究,提出了原则性的公式,[10]此后有研究者分别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动力模型、[11]“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模型、[12]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模型等。[13]

相较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环体由现实变为虚拟、由线下变为线上、由人-人交互变为人-机交互,网络环境与载体的作用更加凸显,对于教育实效的权重也相应增加,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与模型是基本一致的。依据系统论、控制论的相关原理可知,控制系统通常包括施控者、受控者和控制作用的传递者(控制与反馈)三个部分。本文尝试运用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借鉴系统论、控制论等学科知识,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模型、动力模型、系统模型。

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型构建

2.1.1 概念模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个闭环控制系统,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战略,也即系统的目标值或输入。教育主体是系统的施控者,其中高校落实主体责任,贯彻落实战略精神,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全力打造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教育工作者负责具体实施以及内容、方法、平台等创新工作。教育客体是受控者,他们在接受教育后,展现教育实效也即结果。教育介体、教育环体是系统的干扰因素,它们直接影响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教育结果最终再通过反馈通道将偏差信号传输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

图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模型

2.1.2 动力模型

在七个核心要素中,除了教育结果和教育反馈两个要素,其他五个要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围绕五个维度,可以构建如图2所示的动力模型。教育战略驱动高校不断改进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教育主体通过教育活动和正向引导对教育实效施加影响;教育客体则通过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不断内化教育实效;教育介体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实效;教育环体则为教育活动提供环境、平台支撑。

图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动力模型

2.1.3 系统模型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正逐渐由经验式向计算式转变,有研究者阐释了“计算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并尝试给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结构。[14]本文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控制理论,构建如图3所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模型。

图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模型

其中,U(S)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略驱动力,W1(S)为教育主体引导力传递函数,W2(S)为教育客体内化力传递函数,Y(S)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k1、k2分别为教育介体、教育环体对教育主体引导力、教育客体内化力的影响因子。

党和国家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也即系统的输入;教育主体负责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教育客体是教育的具体受众,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因素;网络时代,各种文化与思潮等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挑战、机遇以及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的综合影响等,均为上述三个环节的“干扰”因素。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该系统的输出为:

(1)

由式(1)可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受党和国家战略、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的共同影响。不同要素互存互补,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教育实效不但随之变化而变化,其变动范围与区间也受其他要素的制约。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分析

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是广泛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据模型:Q=A(t)LαKβ。其中Q表示产量,常数A(t)表示t时刻的技术水平,L表示投入的劳动量,K表示投入的资本,α、β分别为L、K的弹性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生产函数逐渐被移植应用于其他科学研究领域,比如评估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有研究者应用该生产函数对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融合模型进行分析。[15]

以L表示人力资本投入,也即教育主体引导力和教育客体内化力,以M表示资本投入,也即教育介体影响力和教育环体支撑力,可将C-D生产函数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分析。更进一步,将上述四个因素细化,可得到:

Q=A(t)SαOβMδEε

(2)

其中,Q表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A(t)表示某一时期的网络思想政治整体教育水平,S、O、M、E分别表示教育主体引导力、教育客体内化力、教育介体影响力和教育环体支撑力,α、β、δ、ε则分别为S、O、M、E的弹性系数,也可理解为相关要素对教育实效的影响程度。对公式(2)进行求导,可得到差分方程:

(3)

由此可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由教育主体引导力、教育客体内化力、教育介体影响力和教育环体支撑力及其弹性系数共同确定。

为进一步分析各要素间的关联程度对教育实效的影响,可选取教育主体引导力、教育客体内化力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设QS、QO是教育主体引导力、教育客体内化力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则其边际效用为:

(4)

(5)

由公式(4)和(5)可知,要素QS、QO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影响是互存互补的,当QS发生变化时,教育实效不但随QS变化而变化,其变动范围与区间也受QO制约。具体而言,教育主体引导力越大,教育实效越强;但是教育实效的提升速度与幅度,受到教育客体内化力的制约。

进一步求导:

(6)

依据公式(6),可以设定QS为主动要素,QO为协同要素,来具体分析教育实效的变化情况:教育实效对QS的边际效用随QO的增大而增大;当QO的值趋于0时,教育实效对QS的边际效用很小。也就是说,教育客体内化力越大,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边际效用越大,每单位教育主体引导力的变化对教育实效的影响越明显;当教育客体内化力趋于0时,教育实效的边际效用越小,每单位教育主体引导力的变化对教育实效的影响越小。

要素QS、QO的变化会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变化,进一步分析在相关要素的影响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变化趋势及极限。对公式(4)再进行求导,可得:

(7)

当要素QS、QO有关联时,也即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能有效互动,教育主体引导力与教育客体内化力相互影响时:

(8)

由公式(8)可知,教育实效对QS的边际效用随要素QS、QO的增大而不断递增,要素QS、QO的关联耦合程度决定教育实效的极值。

反之,当要素QS、QO无关联时:

(9)

由公式(9)可知教育实效对QS的边际效用递减,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存在最高点的极限值。换而言之,当教育主体引导力与教育客体内化力作为彼此毫无关联而独立存在的两个要素,则教育实效对某个要素的边际效用递减。

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型启示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教育战略驱动力、教育主体引导力、教育客体内化力、教育介体影响力和教育环体支撑力等是影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因素;关联要素间的共同作用,能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持续提升与最大化;通常,教育战略驱动力、教育主体引导力和教育客体内化力越强,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的正向影响因子越大,各要素间的关联程度越深,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越好。根据上述模型与分析,也可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推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交互共融。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学界有单主体说、双主体说、双向互动说等多种观点,但毫无疑问,各级党组织与教师才是“责无旁贷的主体”。[16]当然,教育主体具有客体性,教育客体也同样具有主体性。从上述模型可以看出,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当中的核心要素,须着力提升教育主体引导力与教育客体内化力。首先,要打造一支德能兼修的全员育人队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17]加强队伍选拔、教育、培养、使用,确保这支队伍做到学以明道、思以信道、行以传道,履行好“四个引路人”的神圣职责。其次,要激发教育客体成长内生动力。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主动学习荡气回肠的党史与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发展史,珍惜来之不易的新生活,主动践行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要求,增强志气、骨气、底气,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新人。最后,要切实推动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共融。教育主体应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教育引导每一位学生,并通过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行,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认可;教育客体则能“亲其师、信其道”,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教育主客体的交互共融,促进教学相长,推动教育实效最大化。

二是推动人力资源与技术创新的协同耦合。“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8]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人改造世界的客观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进步,而技术的发展进步又反作用于人,人与技术存在双向作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型看,人(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是核心要素,技术(教育介体、教育环体)也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19]并在2020年教师节寄语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工作者,只有主动学习、善于思考、勤于钻研,才能拥有广博的知识与开阔的视野,才能锤炼精湛的教育技能方法,进而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保障引领作用。紧盯前沿技术,运用好大数据、AI、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人力资源与技术创新协同耦合,才能实现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持续提升。

三是推动单一要素与整体系统的共生互促。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与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运用系统思维辩证分析上述模型,要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其一,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教育环体等教育要素,既是整体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独立存在的子系统。实践中既要考虑子系统的高效运转,充分发挥其基本功能,又要形成可靠的机制,推动各要素间的协同配合,维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转。其二,处理好内部与外部的关系。内外部关系有多个维度。从单个要素的维度看,要把握好各要素的内生动力与外部动力的关系。比如党和国家的教育战略,对教育主客体都会形成一种外部驱动力,要求主客体强化思想政治的学习、教育,但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内生动力的激发,激发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责任感,投身立德树人伟大事业,争当四有好老师,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推动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积极转变,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从整个教育系统的维度看,则要把握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系统这对内外部关系。教育系统不能离开社会系统,又必须服务于社会系统。其三,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政治安全与校园稳定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必须加强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与建设,落实工作责任制,旗帜鲜明的与不良思潮与错误倾向作斗争,确保网络阵地安全稳定。另一方面,则必须着眼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立足于党的千秋伟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培养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3 模型创新应用

由于战略驱动力与党和国家的宏观政策方针直接相关,在应用层面暂不做过多展开。基于图2所示动力模型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分析,应该重点推动“四个创新”,着力提升“四个能力”,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落地落实。

3.1 创新机制,提升教育主体引导力

要全力完善优化“三全育人”格局,着力提升教育主体的正向引导力,形成立德树人磅礴合力。

一是构建“大协同”机制。高校应着力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按照“十大育人体系”建设要求,构建校内协同机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协同、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协同、管理与服务协同,齐抓共管,带动全体教职员工推动协同育人落地落实。构建校外协同机制,全力推动学校与社会、企业、家庭的沟通协同,充分发挥时代先锋、道德楷模、教育家、企业家、知名校友的感染激励作用,推动协同育人。

二是构建“严考评”机制。高校应围绕网络思想政治的基本要素,尤其是教育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投入程度、内容安排、方法创新以及教育结果等维度,探索建立评估、考核和反馈机制,定期对网络教育成效进行科学评价,并通过反馈环节,由教育主体主导对教育系统各个因子进行动态调整,通过“实践—评价—反馈—实践”的闭环系统,不断优化,实现教育实效的螺旋式上升。

三是构建“强激励”机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战线汇聚了大批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但另一方面,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教育工作者当前也面临一定的经济生活与成长发展的压力,适当的激励措施仍能有效满足教育工作者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能动性。高校可统筹考虑,适当提升教育工作者待遇;研究出台双线晋升机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打通上升通道;提供更多进修培训的机会,不断提升队伍专业素养;定期进行表彰,对表现突出的教育工作者给予应有的肯定与尊崇。

3.2 创新观念,提升教育客体内化力

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观念,最大程度激发教育客体的内化力。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上各种资源极为丰富,而青年学生因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极快。高校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新青年”的群体特点,以平等的心态和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开展教育活动,推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从话语认同到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层次递进,最终实现同频共振、教学相长。

二是树立服务先行理念。应遵循“问题出发,需求入手”的原则,充分了解工作对象即教育客体的思想状况和最迫切的需求,然后再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比如针对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分门别类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情感疏导、奖学助困、学业辅导、就业帮扶等活动;畅通问题反馈渠道,及时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以心换心,通过真心服务换取真心回应。

三是树立因材施教理念。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差异特别明显,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千差万别,因此教育工作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积极推进因材施教。教育主体应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汇总、统计和挖掘,根据性别、民族、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关系、成长环境等,精准分类并识别不同人群,并有针对性的制订培养方案。比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少部分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可以重点加强自信心的培养;比如独生子女,可能少部分会存在自我主义倾向,可以重点加强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3.3 创新介体,提升教育介体感染力

教育介体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必须注重对教育介体的创新,提升教育成效。

一是创新内容。应秉持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内容创新。首先可以采取集体备课制,集思广益,共同商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比如经典理论、时事政策、理想信念、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确保教育内容体系齐备。其次可以动态建设教育资源库,确保紧跟社会时事热点,与时俱进,常讲常新,各种可以收集到的素材,比如微电影、短视频、动画、案例等,均可纳入资源库,随用随调,任意组合。最后是要大力推动资源共享,宏观来看,可以推动整个社会及教育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学习强国APP、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网等平台上,汇集了大量优秀的教育素材;从学校范围内看,也可以推动校内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比如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资源共享,各学院特色教育资源与案例的共享,学生工作与管理服务经验的共享等,通过共享,可以使教育内容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提升教育实效。

二是创新方法。好的方法能使教育事半功倍,应重点围绕几个方面进行方法创新。首先,应推动单向教育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教育需要主体与客体的深层双向互动,单向的教育往往不太容易切中教育客体的迫切需求,因而很难引起主客体双方的共鸣。其次,应推动说服教育到引导教育的转变,面对当前的新青年群体,说服教育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需转变思维,通过教育内容的周密安排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再次,应推动灌输教育到渗透教育的转变,这也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影音作品为载体,传递正能量,传输正确的价值观。最后,应推动单一方法到多元方法的转变,以多变的教育方法满足不同群体的成长需求。

3.4 创新集成,提升教育环体支撑力

一是优化教育生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系统,需要社会各个行业与层面来共同涵养净化。就社会而言,应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的整体道德素养,营造最广大、最基本的良好社会生态。就政府而言,应加强网络安全、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从制度层面明确基本的行为准则,形成社会普遍规范。就学校而言,应加强人、财、物的投入,全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环境。就家庭而言,应着力培育优良的家风,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此外,还有诸如社团、班级、党支部、宿舍等更小的生态单元,也不容忽视,这些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也至关重要。

二是整合教育平台。教育载体在网络教育活动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但载体的建设需要大量长期的投入,应从几个方面切实推动教育载体的深度融合与有效整合。首先,加大全国性精品平台的推广应用力度,比如新华网、易班,可以针对不同高校开发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平台的美誉度与吸引力,为更多的高校和大学生提供服务。其次,善于利用第三方商业平台,比如今日头条、腾讯等,它们也汇集了大量的精美视频等素材,可以作为第三方教育资源库使用。最后,整合建设校内平台,目前每所高校处于运营状态的各类公众号数以百计,大量的平台与有限的人手成为制约平台高质量运营发展的矛盾,如果能从学校层面予以整合,既可整合校内服务功能,方便大学生学习生活,也可以通过集中全校力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必然会打造出更好的教育平台。

猜你喜欢
介体客体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介体不同投加方式强化低温污水生物反硝化脱氮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漆酶介体催化的研究进展
无介体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生物膜传质分析
一种基于电荷转移的电催化氧化还原系统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