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振嘉
近日,一则题为《身边真的有人在重启人生》的帖子火了。有这样一群人,上了大学后发现对自己读的专业不满意,他们有的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四年,也有人选择从大学退学,为自己的梦想重新高考。
与其说他们对专业不满意,不如说他们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重新高考”,成为了他们做出改变的重要途径。对于这种做法,有人说只是在逃避困难,也有人钦佩他们跳出舒适圈,重启人生的勇气。
我们与正处于迷惘或曾经处于迷惘的三位年轻人聊了聊,以下是他们的口述。
赞德,22岁,大一男生
对专业无感,为梦想再战一年
2023年,我22岁,又进入高校读大一了,读的是我想读的建筑学。
我上一次读大一是2019年,当时高考分数出来后,填报志愿时,我发现有一所985大学改制,降分录取,我就“最大化地利用分数”,进了一所本来难以进入的学校。当时那所学校只招收数学、物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我就选了自认为还算喜欢的生物科学专业。
但真的进了大学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了解,我发现我只能算是愿意接受这个专业,并没有强烈的兴趣,更谈不上热爱。那种状态,跟高中时没什么差别。
而不同的是,高中的学习只对考上大学有影响,大学的学习却会影响到一辈子的工作。运气好的话,单凭进取心和自制力,也许也能有所建树,甚至以此为事业。但如果在此之前,你遇到了无法挣脱的困境,却没有支撑性的力量托住,那就会像我一样陷入焦虑。
2020年初,因为新冠疫情,我们的整个大一下学期,都是居家学习。从那时起,我的心理问题变得严重,加上与学校老师沟通不顺畅,我渐渐对周围环境失去信心,也失去了在大学里的归属感,各种因素叠加下,我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几次在学校焦虑发作。
2021年9月,我申请退学。幸运的是,我的家人因为了解我两年来的心路历程,尽管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仍然十分支持我的选择。但哪怕我退学的动机如此强烈,真正作出选择时,还是极其痛苦。我记得,在办完学校手续的那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了三万多步,到处签字,结束之后只觉得很累。
之所以选择退学而非留级转专业,是觉得那一年学校开设的专业都不是特别适合我,同时也想跟旧环境一刀两断。我也考虑过转学,但大学转学步骤和手续都十分麻烦,充满不确定性。我也没有直接就业或创业,因为不想放弃学历,重走学术道路看起来更稳妥。这样一来,就只剩下重新高考一条路了。
从大学退学后,我回到老家一所公立学校复读。上了两年的大学后,我变得松散了许多,很难再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强度,而且我又有些遗留的心理问题,确实不如应届生努力,我不想做那么多卷子,上课也不会偷偷摸摸地做难题、压轴题一类了,感觉就是少了那种“全力以赴”的劲。
不过总的而言,两年的大学生活,让我认清了自己的目标,因此我有很强的自驱力,准备尽力一搏。也有朋友问我,和小几岁的同学能否处得来,有没有感受到所谓的“Peer Pressure”。虽然我的经历和复读班的同学有不小的区别,但是我们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甚至还交到了天天上厕所也要一起的朋友,其中有些,到现在还经常约在周末一起打游戏。
现在再看我当时的退学选择,我会觉得非常明智。虽然第二次高考没有发挥好,总分比上次低了二十分,省排名几乎是上次的两倍了,只是压线上了现在的大学,但是误打误撞地被调剂到了我相当喜爱的建筑学。
事实上,要不是这次考差了,我是绝对不会选建筑学这个专业的,因为当时我并不知道自己会这么喜欢建筑学。我没有什么专业偏好,甚至对于未来也没有明确的打算,只是一心想从之前那个环境中脱离出来,走上另一条道路。
在我看来,找到自己喜欢的专业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上网搜一下课程表,看看专业相关书籍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你很难知道这个专业具体要学些什么。两次填报志愿时,我也观察过身边的同学,大多数人都只对某个专业有着浅显的了解,然后结合到学校的好坏和网络上的风评口碑来填报志愿。结果后来入学后,很多人大呼上当。像是建筑学,我身边有很多同学以为要学物理学相关的知识,结果进来之后发现,天天都在画画、画工图。
专业选择这种事,本身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人看重兴趣,有人看重就业。但是我还是觉得兴趣更重要,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探索和用意志力强撑着走一步算一步,真的是天壤之别。
之前学生物科学时,感觉所有的课程作业都是负担,每一次上课都是需要忍受的苦役,那些知识也要绞尽脑汁地去记忆才能够掌握,以至于让我产生了一种错觉——这才是学习的常态。但是我现在学自己喜欢的学科,对待每一次作业,我都是把它看成倾注了个人感情的“作品”,这些课程是我灵感和表达方式的来源,上课看书做作业等摄取知识的过程也变成了像是刷视频、打游戏一样有趣的事。可能有些时候也会焦虑,但是我能够找到合适的应对之道,而不是用自毁的方式去抗拒它。
现在,我又过上了普通大学生的生活,学着自己热爱的学科,这让我相信,我和别人并无区别,之前只是恰巧没有遇到容身之所。
姚,29岁,央美准毕业生
画画是我的梦想,既然热爱,为何不试
我父亲是美术行业的从业者,我也从小就爱画画,梦想长大后当画家,觉得这份职业简单而纯粹。上大学以前,学习之余只要有点空,我就会去画点自己喜欢的东西。
我没有接触过系统的培训,经常是课上课下在草稿纸、卷子、练习本甚至是桌子上画两笔,涂涂鸦,每天都画,几乎没有间断过。
高中时我其实想过去参加艺考,但父亲否决了这个想法,他认为我在这一行未来发展不会太好。我花了很多时间和父亲讨论,但毕竟少不经事,最后还是听从了父亲的安排,读了一个普通的文科专业。
2015年,我大学毕业,进入一家事业单位工作,拿到了大家口中的“铁饭碗”。刚工作时,我还懵懵懂懂,觉得未来大有可为。但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渐渐觉得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了。当时单位领导知道我美术方面的才能后,也会布置一些相关的任务给我,比如做做海报、修修图,属于入门的设计工作。做虽做了,但我还是感觉才华难以施展。也就是那时候,我开始重新思考,是不是应该趁年轻去做自己所热爱的事——画画。
又浑浑噩噩过了两年,我终于下定决心辞职。2018年,我联系了北京顺义的一家画室,准备去先系统学一下。去之前,我感到挺迷茫和胆怯的,因为其他去上课的人都比自己小很多。当时画室里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带着她妹妹一起过来学画。她妹只有初二,比我小了快一轮,就叫我“姚叔”,结果这个称呼后来还传开了,到我重新考上大学,又回到画室代课,大家还是这么叫我。
渐渐地,我习惯了这个称呼。在画室里,大家更多还是看画技,那些画技不太好的学生,更容易自卑,作为“姚叔”,我还经常鼓励大家一起加油奋进,不要自暴自弃。2018年夏末,集训了一个多月后,有一天班上一个同学在楼梯上叫住我,说:“你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当时我听到这句话特别感动,觉得受不起,毕竟我自己可能也无法取得一个很好的成绩。
在画室的日子很普通,每天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遇到弄不明白的,就一点点地去学习。入秋后,很多学生都跟着老师出去写生了,但是我没有去,一是当时我的图像和素描都不是太好,跟着去写生对我提升不大,二是开销也不小。因此,我就留在画室继续练习。那时候我也有一股执念,就是相信自己能够画得比别人好。
除了专业课,我还要考文化课。但直到高考前最后三个月,我数学成绩还稀烂,有一次考试只拿了36分。为了尽快提高,我在老家找了一家培训基地,进步还挺快,但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又去北京找了一家机构培训,结果只培训了一个月,这家机构就暴雷了,我又赶紧回到老家补习。让我感动的是,回老家后,大家还留着我原来那个位置。而且校长和老师也知道我的情况特殊,免费给我提供了一对一辅导。
幸运的是,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央美。重读大学,我比同学们都年长,总觉得自己责任更重,应该让大家尽快熟络起来。我也的确比第一次读大学更加自信,成了班里的班长和同学们的“老大哥”。不过私下里,我其实孤独感很强烈,更喜欢自己待着。
有时候回顾往昔,我觉得自己还挺敢爱敢恨的,敢于从不喜欢的环境里跳出来。现在,我又一次快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一个美术工作室,可以继续探索自己喜欢的美学风格。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时,也会时不时碰到一些难题,但我不会因此感到颓唐沮丧,而是愿意通过努力摸索解决。现在身边还有很多新朋友,互相之间能交流帮助,这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Jyun,24岁,上海某企业员工
再次站在十字路口,我要选择什么
我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想过退学,一是因为我选历史专业就是为了上985高校,保险起见填的,虽然高中时历史成绩不错,但入学后发现,历史这种学科,如果不走学术道路,未来似乎一片灰暗。二是我在学校的状态每天就是上课下课,感觉和高中没什么区别,让我觉得无趣。
那时我就跟家里人说,我想退学。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说,你想退学的话,自己研究一下步骤和手续就行。我也的确到学校官网上搜索了相关的手续,但总下不定决心,就这么熬着拖着就毕业了。
但焦虑并没有因为离开校园消失,相反,我变得更迷茫了。我能找到的工作,都和历史专业毫不相关。
我大三时偶然拿到了一个数据标注岗的实习offer。毕业后也向一些企业投了简历,投递的岗位包括内容审核、数据标注或者行政,最后还是选择了数据标注。如今已经做了差不多一年了。我渐渐感觉,我工作后的生活,与高中和大学时相比,同样没什么区别,只是从一种内耗跳到了另一种内耗当中。
工作之后,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发掘自己的兴趣,慢慢发现我对哲学、新传或是理工科都有些心动。感觉和眼下的工作比起来,读书更有意思。所以去年年底,我又想要回到学校再读书。
实现这个目标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出国,但当时疫情还很严重,我有点恐惧,怕自己不能适应,加上开销方面的考虑,出国始终不是我的首选;二是考研,但现在考研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也不小,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承受;“另辟蹊径”的第三条路,就是重新高考,我想,即使是一个差一点的学校也没关系,只要能摆脱之前专业给我带来的限制就好。
现在回想, 2018年我大一那阵,其实还是会很认真地听每一节课,有空时也去其他专业蹭点有意思的课,感觉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但疫情后,学校封闭了起来,很多有意思的活动取消了,大学生活就变成了高中生活,每天除了上课下课,没有别的事情可干。高中时,我起码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而那时候,我只感到一种颓唐。
我不想甩锅给环境,但疫情的确打乱了我的节奏,封控在家那两个月,我的作息基本上是紊乱的,每天醒来都不知道是几点钟,负面情绪又不知道跟谁说,一直攒着,累积到回学校后,我开始产生退学的念头。那个时候我想过,大不了不读了,甚至不活了。于是,我就到处走走看看,去其他城市旅游,心情确实有所好转。
毕业前,我还去过一家媒体单位实习,但和那些早我一两年入职的人一起工作,我感觉他们是只想保住这份饭碗,然后混到退休,死气沉沉的。这让我觉得,如果我当初选择了理科,会不会好一点,但事实却又是,跳进了文科这个坑,要想跳出来,好像难如登天。
回到现在,仅凭我的薪水,我很难在上海立足的,如果回到广州,又只能和父母同居。不能独立生活是我的收入造成的,但如果我真找到一份收入高的工作,可能又会牺牲掉很多的东西。我身边在“大厂”工作的朋友,刚毕业工资就很高了,但一入职就是“997”的状态,有时可能凌晨三四点钟才能休息,他们也时常和我抱怨。而我很享受现在这种“每天下班后的时间都是我的”的感觉。
其实,我现在急需寻求一些新东西,来摆脱目前的困境。首先,我想培养对世界的好奇心。读大学时,我每天想的是,“这门课怎么拿到一个还算过得去的分数”或者“我这周要解决多少个DDL”,已经被焦虑感和紧张感扼杀掉了好奇心。毕业之后,我的工作任务不算繁重,才有机会去探索一些我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和工作相比,读书也没有那么苦了,说不定哪天我就能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并重返校园。
所以,我现在一边在看大陆以外的学校的招生信息,一边了解考研的信息。同时,重新参加高考对我的吸引力也一直都在,毕竟如果有机会重新感受一次完整的本科校园生活,会很令人激动吧。或许我会试试读工科,或者读新闻传播。我并不想做学术,想多花点时间在实践上面,而理工科对我的吸引力在于“会就是会,不会就是不会”,有一种确定性在,我喜欢这种确定感,因为我生活中的不确定感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