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美育的实践研究

2023-10-09 02:37
教师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笔者

成 航

(南京市上秦淮小学,江苏 南京 211100)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主要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进而具备追求美好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美育能够提升学生对现实世界的理性认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以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有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它以其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为人们所知。从学科特点来看,数学与美学似乎并无密切关联。其实,这是对数学本质的一种误解。数学不仅与美育密切相关,而且数学中充满美的元素、美的内涵,甚至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美。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指出:“数学,当你认真地审视它,你会发现它不但是真理,更是一种至高的美,正如雕塑的美,是一种冷而严肃的美。”美国数学家维纳则说:“数学本质上也是艺术的一种。数学其实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诠释美,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审美水平和情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加强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联。因此,数学教学应融合美育,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将数学和美育进行融合?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其次,要通过美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提升对数学美的认识,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数学教学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丰富人生的美学趣味,促进诗意人生的形成。

一、借助数学知识,深化自然之美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和归纳,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可以说没有哪门学科能比数学更为清晰地阐明美。实现数学和美育的融合,首先要让学生借助数学的学习更好地理解美、发现美。对小学生而言,首先要能感受自然之美。自然美广阔多样,表现在宇宙星空、山水花鸟、园林田野之中。但为什么这些自然景象、事物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因为美是有其客观属性的:和谐、对称、多样统一是美的形式法则,这些就需要数学进行提炼。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翠绿的树叶、晶莹的雪花和美丽的蝴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些东西能给人美的感受,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体会这些自然景物都是“对称”的,然后通过剪、折等操作活动进一步感受轴对称的特点,最后根据轴对称的特点寻找自然、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充分感受自然之美。

二、体会数学语言,感受精练之美

自然之美是一种朴素的美,主要表现为形态的美,学生比较容易感受。但更深层次的美,比如简洁、精练、逻辑之美,小学生则难以体会,这就需要更高的审美素养。让学生依托数学学习,感受数学美的光辉,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数学中的深层次美是丰富多彩的,就小学生的思维而言,数学的语言美更容易体会。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从语言美进行突破。

数学语言美主要体现在数学语言的准确性、精练性和严谨性上,其每一个公式、定律的表述都是凝练且准确的。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笔者着重让学生体会“同时”“相同”“0 除外”几个词的不可或缺,感受数学语言的严谨。此外,笔者还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的精练,让学生体会代数的简洁、和谐之美。

三、依托数学方法,感受技巧之美

技巧美主要体现在数学方法的简单美上。在教学中,笔者常常依托一些特殊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解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体会数学的美。比如,在教学时,笔者借助图形帮助学生体会用数形结合技巧解题的便利。很多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借助图形简洁化,学生由此感受数学的简单美和技巧美。

四、开展数学实验,感受科学之美

科学美是指存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活动中的美。科学之美,首先在于科学研究的对象有其美的特征——有规律性的和谐美。其次,科学研究的过程极具创造性,能让研究者全身心地投入,达到忘我的境界,在取得研究成果后,研究者会体验到无比的喜悦,这也是一种美。借力数学实验,让学生探究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发明创造,感受科学之美,也是小学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学习完“比例”的知识后,笔者设计了“自行车调速系统工作原理探究”这样的数学探究活动作业。学生充分观察、建模、测算,反向得出调速系统工作背后的数学原理。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尝试设计一套三挡调速系统并用数学知识加以验证。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感受到科学简单、深刻、普遍的理性美。学生通过研究活动获得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更是科学美的源泉。

五、整合探究活动,浸润创造之美

英国数学家哈代说:“激励数学家做研究的主要动力是好奇心,是谜团吸引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激发的探究欲望、克服困难的斗志、酣畅淋漓的兴奋,也是一种美,哪怕是一次这样的“高峰体验”,都可能让学生对数学“上瘾”。只有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喜欢上这种美,才能让数学和美育走上协同发展的“高速公路”。所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独特的美,就要让学生在美的指引下探索真知,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兴趣和本领。

例如,在教学完“比”的相关知识后,笔者给学生介绍了“黄金比”的概念。告诉他们当一些事物的比例符合黄金比时,会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笔者问学生,生活中可以用黄金比来解决哪些问题?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每次外出都为穿多高的高跟鞋而苦恼,可不可以用黄金比的知识帮妈妈挑选出最合适她身材的鞋子呢?学生将黄金比引入身高,得出肚脐到脚底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接近黄金分割数0.618 时,就会给人一种美的感觉。如果腿和身高的比低于0.618,就通过高跟鞋来弥补,使视觉上腿的长度与身高的比值更接近黄金分割的比值,产生美的效应。于是,笔者布置了“巧用黄金分割,解决妈妈穿鞋难题”这一数学探究活动,学生通过测量、建模、计算,最终得出了最适合自己妈妈的高跟鞋高度。学生依托“美的认知”,从生活中提取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创造美、应用美,正是数学和美育的完美融合。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共同经历探索数学美的历程,挖掘数学课堂教学的美育元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发现美、创造美,丰富学生的美学趣味,促进诗意人生的形成。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笔者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老师,别走……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