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浙勇,赵 洪,沈 量,周政法,王未英
(1.嵊州市种子技术服务中心,浙江嵊州 312400;2.嵊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嵊州 312400;3.嵊州市三界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嵊州 312452)
甜玉米(Zea maysvar.RugosaBonaf.)是玉米属(Zea)的一个变种,又称蔬菜玉米[1]。甜玉米原产自美国,是欧美、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主要蔬菜之一[2]。中国的甜玉米是在20 世纪40 年代从美国引进的[3]。因为籽粒乳嫩,蛋白质、脂肪、赖氨酸、色氨酸的含量比一般玉米更高,故被人们誉为“水果玉米”[4]。甜玉米可以生食,也可煮熟当蔬菜食用,还可利用甜玉米甜、黏、糯和营养价值高的特点,将其加工成各种糕点、玉米酱、软罐头。青果穗收获后,其新鲜茎叶可饲喂奶牛。甜玉米还具有保健作用,其含有的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营养物质,易于人体消化吸收,不仅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而且有助于老年人的保健防病。长期食用甜玉米可增强脑细胞功能,防止血管硬化,对高血压、糖尿病、白癜风有明显疗效,因此甜玉米已成为新型天然营养食品[5]。
嵊州市地处浙江省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适宜玉米的生长发育。与普通玉米相比,甜玉米生长周期短且附加值高,具有较高的种植效益,因此鲜食甜玉米逐渐成为嵊州市重要的粮经作物。近年来,浙江省鼓励农作制度的创新,嵊州市大力推广粮经轮作模式,如鲜食玉米—水稻、瓜—水稻等水旱轮作模式。其中,早春鲜玉米—单季稻的种植模式获得巨大成功,以雪甜7401 为代表的水果玉米远销江浙沪,实现了“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6]。为拉长产业链,嵊州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的下一个目标即引进有推广潜力的秋季甜玉米品种、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丰富嵊州市鲜食甜玉米品种,优化玉米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在浙江省“三农六方”科技协作计划的总体安排下从有关育种单位引进了15 个甜玉米品种,并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合南方地区种植的高产、优质的秋季甜玉米品种,为嵊州市种植优质甜玉米提供参考。
参试甜玉米材料共15 份:亨甜99、粤甜59 号、奶油玉、万鲜甜6188、荟甜8 号、粤甜181、泰阳花六号、赣科甜10 号、闽双色8 号、皇金翠1 号、万鲜甜360、美粒甜9 号、粤甜365、金甜顺166 及粤甜16 号(CK)。
试验地位于浙江省嵊州市甘霖镇马塘村,海拔46 m,地理坐标为东经120°71′、北纬29°55′。试验地各小区面积25 m2,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土壤为黏壤土,前茬作物为玉米。立地条件好,环境无污染,灌溉方便。
8 月最高温度为41.4 ℃,最低温度为23.1 ℃,降水量达到48.6 mm,玉米苗期受8月高温干旱影响较大;9 月最高温度为33.7 ℃,最低温度为15.9 ℃,降水量达到226.4 mm;10 月最高温度为37.4 ℃,最低温度为8.6 ℃,降水量达到22.7 mm[5]。
试验采用小区对比,不设重复。试验小区种植行数为6 行,植株密度为48 000 株·hm-2。四周设保护行,收获时收取中间4 行计产,最终以各小区产量折算667 m2产量。
1)前茬作物为玉米,采用直播方式。播种日期为2022 年8 月12 日,并于8 月20 日间苗,8 月28 日定苗。2)施肥方式。基肥为复合肥[m(N)∶m(P2O5)∶m(K2O)=18∶18∶18],施用量为750 kg·hm-2,种植前施入。追肥共4 次,8 月31 日施用尿素30 kg·hm-2,9 月16 日施用尿素67.5 kg·hm-2,9 月19 日浇施沼液300 000 kg·hm-2,10 月1 日施用尿素60 kg·hm-2。3)灌溉情况。结合旱情与生育期,试验地分别于8 月13 日、8 月22 日、9 月6 日、9 月25 日进行了4 次统一灌溉。4)根据各品种生育期,分别在10 月26 日至11 月12 日收获,其中对照组(CK)10 月27 日收获。
调查测定各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与品质。在生长期间,记录各玉米品种的生育进程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玉米采收后,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植株性状,并测定各品种的产量。收获后进行室内考种,记录各品种玉米的穗部性状和单穗质量。
由表1 可知,15 个参试甜玉米品种的生育期在69~86 d。其中,金甜顺166 最短,为69 d,比CK短1 d;荟甜8 号、泰阳花六号、闽双色8 号这3 个品种生育期均为70 d,与CK 相同;其余9 个品种生育期均比对照长。
表1 甜玉米品种的生育期
针对当地常见的大斑病、小斑病、纹枯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南方锈病及玉米螟等病虫害,对其发病特征及植株抗性进行了调查,其中小斑病、纹枯病、瘤黑粉病、丝黑穗病未发生,其他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如表2 所示。
表2 15 个甜玉米品种病虫害发生情况
亨甜99、奥甜59 号、万鲜甜6188、荟甜8 号、赣科甜10 号、皇金翠1 号及粤甜365 均未发生大斑病;万鲜甜360、美粒甜9 号、金甜顺166 及CK 均表现为高抗大斑病;奶油玉、泰阳花六号表现为抗大斑病;粤甜181、闽双色8 号表现为中抗大班病。除闽双色8号、万鲜甜360 表现为高抗南方锈病,其他品种均未发生南方锈病。各类病害的发生都需要适合的温湿度,因此次试验期间天气高温少雨,不利于瘤黑粉病、丝黑穗病、小班病及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及发展。例如,温度25~30 ℃、湿度90%是引发玉米纹枯病的重要气候条件,因此炎热夏季的长雨期通常是玉米纹枯病的高发期,但此次试验不存在类似环境条件,没有出现该病害[7]。
奶油玉、荟甜8 号、皇金翠1 号、美粒甜9 号及CK 心叶期受玉米螟为害轻;万鲜甜6188、闽双色8号、万鲜甜360 及金甜顺166 心叶期受玉米螟为害较轻;亨甜99、粤甜59 号、粤甜181、泰阳花六号及粤甜365 心叶期受玉米螟为害较重;赣科甜10 号心叶期受玉米螟为害严重。
由表3 可知,15 个甜玉米品种株型都是平展型。奶油玉、闽双色8 号和金甜顺166 的总叶片数最少,为16 叶;亨甜99、万鲜甜6188 的总叶片数最多,为20 叶。
参试甜玉米品种的株高在200.8~255.0 cm,其中亨甜99 株高最高,金甜顺166 株高最矮;比CK 高的品种有2 个,分别为亨甜99 和皇金翠1 号,其他品种都比对照矮。各品种穗位高度在47.2~99.6 cm,其中亨甜99 穗位最高,金甜顺166 穗位最低。
在种植过程中,所有品种都未出现倒伏情况。赣科甜10 号、美粒甜9 号、粤甜365 发生倒折,但倒折率低,只有0.83%;其余品种均未发生倒折。参试品种中粤甜181、赣科甜10 号、闽双色8 号未发现空秆现象,其余品种空秆率在0.83%~7.50%,空秆率最高的是万鲜甜360,参试品种总体空秆率较低。参试品种中只有赣科甜10 号、粤甜365、粤甜16 号(CK)有双穗现象发生,赣科甜10 号、粤甜365 双穗率均为1.67%,粤甜16 号(CK)双穗率为0.83%。
由表4 可知,参试品种中亨甜99、万鲜甜6188、闽双色8 号、皇金翠1 号穗型为柱形,其余品种都为锥形。参试甜玉米品种穗长在16.5~22.3 cm,亨甜99 最长,CK 最短,其中亨甜99、奶油玉、万鲜甜360、粤甜365、金甜顺166 的穗长均超过20 cm。
参试品种穗直径在4.30~5.10 cm,其中奶油玉穗直径最大,CK 最小。单穗质量在0.29~0.47 kg,质量最大的是亨甜99,质量最小的是对照粤甜16 号。参试品种穗行数在13~21行,穗行数最多的是奶油玉,最少的是荟甜8 号,只有奶油玉的穗行数多于对照。
参试品种的行粒数在29~42 粒,最多的是赣科甜10 号,最少的是粤甜181。参试品种中亨甜99、粤甜59 号、奶油玉、荟甜8 号、赣科甜10 号、美粒甜9 号、金甜顺166 及粤甜16 号(CK)均没有秃尖,其余品种秃尖长度在0.26~1.40 cm,其中粤甜181 的秃尖最长,万鲜甜360 最短。参试品种的籽粒颜色以黄色为主,只有荟甜8 号为黄白相间,奶油玉为淡黄、奶白。
由图1 可知,15 个参试品种中鲜穗小区产量最低的是粤甜59 号,带苞叶小区产量为32.4 kg,是唯一比CK 产量低的品种,比对照减产6.25%。其他品种相较于对照增产幅度在6.90%~63.89%,增产幅度在50%以上的品种有3 个,产量最高的是亨甜99(56.63 kg),比对照增产63.89%;其次是赣科甜10 号和奶油玉,带苞叶小区产量分别为29.7 kg 和28.7 kg。
15 个参试品种鲜出籽率在49.07%~62.10%,最低的是美粒甜9 号,最高的是粤甜181,粤甜59 号、奶油玉、万鲜甜6188、粤甜181、泰阳花六号及万鲜甜36 的鲜出籽率分别比对照高61.39%、60.98%、59.78%、62.10%、60.32%和60.39%,其他品种的鲜出籽率均低于对照。
此次试验表明,亨甜99、奶油玉、赣科甜10 号综合表现较好,可以进一步扩大试种面积。1)亨甜99 产量高、品质好、单穗大、无秃尖且生育期较长,有利于延长销售时间;但生产过程中发现有株高偏高、空秆的现象,因此在种植时要注意合理密植防倒伏,并抓好玉米螟的防治。2)赣科甜10 号产量高、品质好、单穗大、株高适中,无秃尖、空秆现象,生育期也较长,在种植时需要注意玉米螟的防治。3)奶油玉产量高、品质好、单穗大、无秃尖、株高适中、生育期较长,但有空秆现象,在种植过程中需要注重合理密植及玉米螟的防治。
此外,美粒甜9 号、粤甜365 产量较高,抗性好,可以增加试种面积;闽双色8 号、皇金翠1 号、万鲜甜360、万鲜甜6188 和荟甜8 号在品质方面表现出色,建议继续试种,但需研究其在南方地区气候环境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