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疗黄斑裂孔对裂孔封闭率、视力及视网膜微结构的影响

2023-10-08 00:12吴小燕邢健强晏艳霜麦圣龙王馨培陈辉茂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年17期
关键词:内界微结构裂孔

吴小燕 邢健强 晏艳霜 麦圣龙 王馨培 陈辉茂

(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综合眼科,海南 海口 571100)

黄斑裂孔(MH)指黄斑区内界膜与感光细胞层之间的组织缺损,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特发性MH无明显病变自发产生,继发性MH主要由黄斑水肿、高度近视、眼外伤等引起〔1〕。特发性MH多见于老年人,早期无明显症状,但随时间延长,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症状,是导致老年人中心视力丧失的常见病因〔2〕。目前,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是临床治疗特发性MH的标准术式,术后裂孔封闭率可达到90%以上,但对于大孔径的特发性MH,裂孔封闭率不高〔3〕。临床将手术方式进行改良,发现将内界膜剥除后覆盖在裂孔上可以提高裂孔封闭率,使得内界膜翻转术受到临床青睐〔4〕。本研究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MH对裂孔封闭率、视力及视网膜微结构的影响,为临床选择更优的术式提供参考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海南爱尔新希望眼科医院收治的47例老年M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治疗,对照组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治疗。手术由同一位医师完成。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患眼侧别、裂孔直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经临床诊断为特发性MH,裂孔直径>400 μm;(3)初次发病,均为单眼;(4)采取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或内界膜剥除术治疗;(5)临床及随访治疗完整。排除标准:(1)继发性MH;(2)患有视神经病变、青光眼、高度近视等疾病;(3)既往有内眼手术史或眼外伤史;(4)患有恶性肿瘤;(5)屈光间质混浊影响采集图像质量。

1.3手术方法 ①观察组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术前1 d使用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滴术眼,4次/d,之后用阿托品凝胶点术眼,2次/d;术前30 min用碘伏冲洗术眼结膜囊和口服5 mg地西泮。术前准备工作完成后,将5 ml麻醉液(由2%利多卡因与0.75%罗哌卡因1∶1混合制成)注入球后及筛前,麻醉起效后用开睑器辅助开睑,行常规25G玻璃体切割术。操作如下:切除中轴部玻璃体,行玻璃体后脱离,再切除周围玻璃体,并将0.2 ml亮蓝(0.25%)注入玻璃体腔内染色10 s,剥除黄斑裂孔周围约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保留上方内界膜与视网膜不脱离,并将保留后的内界膜翻转到裂孔上,气液交换,向玻璃体腔内注入消毒空气,之后撤出套管通道,缝合包扎术眼。术后1 w内严格采取俯卧位,直至气体被完全吸收。术后随访6个月,于术后1、3、6个月回院复查。②对照组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术:术前准备及25G玻璃体切割术过程同观察组。采用同样的方法于玻璃体腔内注入亮蓝进行染色,之后用镊子完全剥离内界膜,仅保留血管弓内的内界膜,气液交换,后续操作同观察组。

1.4观察指标 (1)裂孔封闭率:随访至术后6个月,统计两组MH封闭情况。MH封闭定义: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扫描显示,MH附近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处于紧密连接状态。MH闭合形态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U形、V形、W形,其中U形闭合与正常黄斑中心凹最为接近,其次为V形闭合、W形闭合;(2)视力变化情况:于术前、术后1、3、6个月,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最佳矫正视力(BCVA),并转换为最小辨角的对数(logMAR);(3)视网膜微结构:于术前、术后6个月,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Angio 模式测量患眼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黄斑中心无血管区面积(FAZ)、黄斑中心凹浅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FSVD)及深层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FDVD);(4)并发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和方差分析。

2 结 果

2.1两组术后裂孔封闭率比较 观察组裂孔封闭率〔95.83%(23例),其中U形闭合12例,V形闭合8例,W形闭合3例,未闭合1例〕与对照组〔73.19%(17例),其中U形闭合8例,V形闭合7例,W形闭合2例,未闭合6例〕相比,明显升高(Fisher检验,P<0.05)。

2.2两组视力变化情况 两组不同时间BCV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28.639,P<0.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组间=0.674,P=0.421;F交互=1.205,P=0.396);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1、3、6个月BCVA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BCVA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3、6个月BCVA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BCVA显著低于术后3个月(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BCVA比较

2.3两组视网膜微结构比较 术前,两组CRT、FAZ、FSVD、FDV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两组CRT、FAZ较术前显著降低,FSVD、FDVD较术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视网膜微结构比较

2.4两组并发症比较 两组术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裂孔复发等严重并发症,其中对照组有2例一过性高眼压,观察组有1例黄斑瘢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特发性MH是除白内障外,影响老年人视力最常见的原因,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玻璃体对黄斑前后方向的牵拉力有关,但有研究发现,在二者完全分离的情况下,MH还会继续增大,说明还有其他机制影响特发性MH的发生发展〔5〕。临床发现,解除玻璃体对黄斑区切线方向的拉力,可能有助于促进MH闭合,因此形成了玻璃体切割术,但闭孔率只有58%,为进一步提高MH闭孔效果,又产生了内界膜剥除术〔6,7〕。目前,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面剥除术已成为临床治疗特发性MH最常用的手段,可将闭孔提高至90%。但对于直径>400 μm的特发性MH,该术式效果不明显。内界膜翻转术,即将内界膜剥离翻转覆盖在裂孔上。本研究提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可提高大直径特发性MH术后裂孔封闭率。内界膜剥除术基本原理为撕除内界膜,消除玻璃体对视网膜的牵拉力。相比于内界膜玻璃术,内界膜翻转术在撕除黄斑四周内界膜的同时还保留了一蒂内界膜瓣,经翻转后遮盖在裂孔上,可帮助裂孔闭合,尤其是对直径大的MH,解剖学复位效果更明显〔8〕,与杜磊等〔9〕的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表明,这两种术式均能有效改善患者视力。根据既往研究〔10〕已知,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可将内界膜作为桥梁诱导胶质细胞、Müller细胞增殖,为黄斑中心凹感受器的再生提供条件,改善视力。理论上,内界膜翻转术可为感受器再生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视力改善效果也更明显,但该术式操作难度大易损伤视网膜,导致视力恢复效果与内界膜剥除术相差不大〔11〕。特发性MH视力改善效果与视网膜微结构改善状况紧密相关〔12,13〕。本研究提示,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术对视网膜微结构改善效果更明显。视网膜由胶质细胞、神经纤维层组成,视网膜变薄意味着黄斑中心凹与视盘的间距变小,视力更好,而FAZ同样也与视功能密切相关,FAZ区域减小表明视网膜组织缺损减少〔14〕。视网膜的血管丛由浅层毛细血管丛和深层血管丛构成,主要作用为视网膜神经细胞提供养分〔15〕。无论是何种改变都与黄斑牵拉有关,而内界膜翻转术不仅可有效解除牵拉,还能促进视网膜结构恢复。本研究表明,两种术式均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既往研究〔16〕结果一致。

猜你喜欢
内界微结构裂孔
内界膜剥除在过去三十年间是如何革新黄斑手术的
内界膜填塞术和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重水辅助下游离内界膜填塞术治疗黄斑裂孔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疗效分析*
裂孔在黄斑
腹腔镜联合胃镜引导下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视网膜内界膜移植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观察
金属微结构电铸装置设计
用于视角偏转的光学膜表面微结构设计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三例术中测压
粘结型La0.8Sr0.2MnO3/石墨复合材料的微结构与电输运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