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锐鹏|浙江省宁波中学
在全民阅读持续推进、教育改革深入发展、老百姓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中小学教师的阅读力状况日益引发关注。何谓阅读力?从字面看,它是指阅读的能力;进一步讲,它是指对读物的感知、获取、描述、分析、理解、吸收、综合、评价、应用、反思和再造的能力,是学习力、思维力、创造力的综合体现。关于阅读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其中王雁玲、任培江、王朔基于德尔菲法,提出“阅读力是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行为、知识与方法、理解与运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水平,集中体现为阅读者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对文本整体感知、信息提取、整合推论、阐释评鉴以及迁移应用的能力”[1]。笔者以为,这一界定科学严谨、系统全面且准确规范。
中小学教师理应有相对较强的阅读力。但2022年9月7日四川师范大学发布的《以阅读促发展——我国中小学教师阅读状况调研报告》显示,青年教师基本阅读状况水平总体偏低,高学段教师阅读状况总体水平偏低,理科教师总体阅读状况水平较弱,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计划性、主动性、互动性均有待提升,乡村地区教师阅读水平亟待改善,基本阅读、跨学科阅读、数字化阅读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2]。这说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不是很理想,阅读力总体水平尚不够高,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亟待改善和提升。
中小学教师怎样才能提升自身的阅读力呢?笔者基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阅读力的实际状况与存在问题,在钻研阅读学理论和借鉴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近二十年的教师阅读实践与深刻反思,提出以下中小学教师阅读力提升的路径:
唯有热爱并形成习惯,才能更为主动地探索和提升阅读力。促使广大教师养成热爱阅读习惯的具体方法很多,这里着重强调三点。
其一,价值领悟。中小学教师真正知晓、体会、感受到了阅读之于自身的重大意义,就会更为自觉主动地靠近阅读、发自内心地爱上阅读、坚持不懈地实践阅读。久而久之,便会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对于教师来讲,领悟到阅读的价值,恐怕更多地不是理论的说教,而是事件的启发,即某个关键事件突然让自己真正相信阅读的作用、意识到阅读的价值、感受到阅读的重要。
其二,氛围营造。俗话说“近朱者赤”,良好的阅读氛围更易于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可以多到图书馆借书、读书,多去书店选书、购书,多在办公室翻书、看书,多在家里藏书、品书,多与爱读书的人谈书、论书,多参加一些教育部门、读书会等组织的读书活动。相信在如此浓郁的书香氛围的熏陶之下,读书习惯的养成必将是迟早之事。
其三,任务驱动。它是通过各种任务来诱发、促成和加强教师的阅读动机,进而使其养成阅读习惯的一种方法。任务是一种外在因素,但指向的是内在动机的形成,因而任务驱动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论文写作、项目学习、青年教师指导、开设讲座、论坛发言、阅读打卡、读书交流等,都是促使教师开展阅读并进而形成阅读习惯的常见任务形式。
正如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中小学教师也要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实践中提升阅读力。在长期、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教师阅读的数量、速度、广度、深度、效益、品质、水平等都会不断提升,而且还会形成一些自己的读书体悟和方法。以笔者为例,从教近二十年,年阅读量从四五本增加到四五十本,阅读对象从通俗读物走向专业经典,阅读重点从以学科阅读为主转向学科阅读、教育阅读、开放阅读并重,阅读方式从传统纸质阅读转变为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用。更重要的是,笔者还提出了关于阅读的见解和主张,比如:初入职教师应多读五类书,即学科专业类、教育教学类、组织管理类、名人传记类和文学艺术类;教师阅读的“三部曲”是学科阅读—教育阅读—开放阅读;教师专业阅读应做到“四专”“四有”,“四专”即专“人”阅读、专“刊”阅读、专“著”阅读、专“题”阅读,“四有”即有目的地阅读、有坡度地阅读、有思考地阅读、有成果地阅读;读懂教材要从深悟课标、研读教材、取道专家、借力教参、学习文件等方面着力;阅读丰盈教育人生,精彩的教育人生不能让阅读缺位,专业阅读是教师职业的鲜明标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应相得益彰;等等。这些都彰显了阅读力的提高,它得益于长期阅读实践的锻炼。
阅读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其往往要用到眼、口、手、脑等,简单或特殊的阅读可以只涉及部分,但致力于阅读力提升就必须注重四者并用。眼,主要是用来看、观察,以感知对象、获取信息、辨别事物。精读时要注意用眼的专注、集中、细致;粗读时要尽量扩大“眼界”,减少眼呆滞、眼停留、眼重读,提高一目十行的扫视能力,提升在一堆文字中取舍信息、抓取关键字词句段和概括大意的能力。口,主要是用来读和说。此处的读包括动口默读、小声低吟和大声朗诵。就阅读效果来说,一般而言,动口优于不动口,出声好于不出声,大声朗诵优于小声低吟。遇到精彩句段、名篇佳作、学术经典、关键之处、难懂内容等,教师们不妨开口朗读,多来几遍,效果会出其不意地好。这里的“说”是指“说”给别人听。一本书读完后,倘若能将其主要内容、优点和不足等说给别人特别是相关专业人士听,阅读力将因此而明显提升。手,主要是用来圈、画、标、注、写。在阅读时,教师们不妨根据自己的习惯,圈一圈、画一画、标一标、注一注、写一写,多做摘抄、写札记,遇到好书写写书评、读后感,甚至受书中内容启发撰写相关论文、专著。脑,主要是用来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整个阅读过程,不管用眼、口、手哪一个,用脑都贯穿始终、贯穿各个方面、贯穿各个环节。教师提升自身阅读力,应注意眼、口、手、脑的分工与配合,将其综合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学者大家都提出过很多值得借鉴、有利于提升阅读力的经验和方法。这里结合中小学教师阅读的特点,列举几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与大家共享。
首先是朱子读书法。它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朱熹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其共有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3]。
其次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朱永新提出的“阅读的六种方法”:目标导向,制订一套系统的读书计划;针对问题,结合实际需要读书;学思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有详有略,浏览和精读相结合;注重积累,成为某个领域的小专家;共同阅读,带动大家一起读书[4]。
再次是特级教师杨九俊提出的“教育人的阅读方法”:经典反复读;开展主题性阅读;养成对某种报纸杂志的阅读习惯;在实践中做一个思想者;构建对话场,在交流激荡中相互促进;让读书成为日常的生活方式;整块时间系统性阅读,“边角料”时间碎片化阅读[5]。
最后是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有读书的兴趣,喜欢博览群书,深入地思考;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读书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建议年轻教师多读所教学科、榜样人物、人的心灵方面的书[6]。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此便不一一列举了。中小学教师可结合自身实际,在阅读中适当借鉴,这对提升阅读力大有裨益。
中小学教师阅读的虽然是文字、符号与图像,但它们都关联着生活。这里的“生活”取广义,主要涉及“事物”“工作”和“人生”。譬如,阅读杨立新著的《侵权责任法》中“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这一内容,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场景和例子:
动物园的动物致使游客受伤,家养的宠物狗咬伤路人,私自豢养的烈性犬咬伤他人,小孩子向狗扔碎石块然后被狗咬伤,大人教唆小孩用脚踢狗食因而被狗咬伤……它们属于一般侵权还是特殊侵权?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还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举证责任怎样分配?不利的后果如何承担?
这样就关联了“事物”。对教师来说,上述内容是法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阅读时要想着课堂教学的需要,着眼于学生问题的解决,致力于教学效益的提高。这就是关联“工作”。教师在阅读此书时,不应只是想着“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考虑人生理想、生活方式、生命价值。这就是关联“人生”。关联“事物”,让阅读更为真切、更加深刻;关联“工作”,让阅读更有动力、更彰意义;关联“人生”,让阅读更可持续、彰显魅力。其实,“事物”“工作”“人生”本就紧密相连,统一于生活。因而,让阅读关联生活,有助于教师阅读力的提升。
精深乃精细、深入也,广博是指广泛、博大。精深与广博是阅读的不二法门,致力于阅读力提升的教师阅读似乎更强调精深。时间精力有限,教师的精深阅读可更多地放在教育经典、学科专业、重点问题、学术前沿、名篇佳作等方面。同时,教师的精深阅读往往有一定难度,有时甚至可称得上是一场严酷的战斗。这时,教师必须激发出所有的生命潜能——智力、体力、意志、情感、想象力等,严肃面对、聚精会神、上下求索、反复研读,而后才会有所斩获[7]。教师提升阅读力也需要广博阅读。它有助于教师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古人云,“精而不博则执”,要实现精深阅读的目的,也需要广博阅读作基础、支撑和辅助,需要它来作拓展、改进与提升。教师的广博阅读可以涉猎广泛、博览群书,但要注意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窃以为,阅读的精深与广博理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可偏废。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教师阅读力的提升还要善于“借力”,寻求重要他者的帮助,比如参考资料、相关专家、读书组织等。比如为了了解和研究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概念教学,教师可能会看刘徽著的《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一书。但此书新概念多、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综合度高,对于普通中小学教师来说,阅读难度相对较大。这时,教师不妨读一下格兰特·威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合著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徐洁著的《基于大概念的教学设计优化》、刘徽发表的关于大概念教学的系列文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自己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等参考资料。遇到疑难困惑的时候,也可以求教于大学教授、专家学者、教研员、特级名师,甚至作者本人。此外,教师最好能比较固定地参加或关注一两个比较有品位的读书组织,如浙江省“求智书友会”、宁波市“甬上云读”、镇海区“研之乐”读书会等,它们会定期、不定期地组织与作者对话、专家导读、名家领读、读书报告、同伴分享等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倘若某活动的内容是关于该书的,那会极大地提高教师对该书的理解水平。显然,这些重要他者对提高教师的阅读力大有好处,主动利用,善莫大焉。
阅读是有层级的。美国阅读专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在他们的经典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和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四个层次[8]。聂震宁在《阅读力》一书中提出,阅读通常分为读过、了然于心和融会贯通三个层次[9]。薛富兴亦将阅读划分为三个层次:读者出于求教的目的,因困惑而读书,此乃第一层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想法,想与作者展开进一步的讨论,以平等的身份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是为第二层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了作者在知识上的疏漏,或是思想观点与方法上的偏颇,具有批判意识和精神,提出了商榷性的意见和建议,谓之第三层次[10]。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按照不同标准作出不同层次的划分,都体现了阅读的层级性。阅读的层级性也意味着阅读力的层级性,它从低到高,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由低一层级上升到高一层级需要积累,越高层级的进阶往往越艰难。中小学教师阅读力的提升一定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正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只要持之以恒地阅读,阅读力定会因此而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