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2023-10-08 17:15王雨艳范仲凯张欣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年16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医学生评价

王雨艳 范仲凯 张欣

在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过程中,评价体系是重要的一环,其反映了教育的成效,也担当着反馈和矫正的功能。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积累,教育过程中的评价过程逐渐发展为系统的评价体系。早期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包括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等。很长一段时间,终结性评价占据评价体系的主导位置,但随着科技文化的日新月异,教育形式不断演变,终结性评价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如只注重结果、不能全程反映教育质量等[1]。而形成性评价贯穿于教育过程中,监督教育过程的发展、不断地收集教学的反馈信息,实时提供改进建议,尤其对于提高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好的效果[2-3],更加适合新医科的教学要求[4]。文章从教学评价体系入手,分析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作用与意义。

1 教学评价系统

1.1 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并不是简单的考试和给学生打分,而是对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结果的系统评价。测试指的是考核和查明学生的答题水平,评价则是对学生价值的判断。古代的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规模的教学评价,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出现早期具备了普通老百姓的晋级提升和选拔人才的功能,因此很多教育学者认为中国是最早开展教学评价的国家,而西方国家则是在19世纪以后才逐渐建立了与科举制度类似的文官考试制度。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的教育家泰勒提出了教育评价这个概念[5],之后教育评价作为一门科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虽然教育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大家公认的内容包括:(1)教育评价对象是教育。(2)教育评价是指用各种评价技术对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3)教学评价要对照不同的教育目标。其核心是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整体价值上的评判[6]。

1.2 教学评价观

在教学评价发展的过程中,教育学家们进行了各种不同的尝试,发展出了背景评价、输入评价、交互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模式[7]。这个发展过程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阶段是以泰勒为代表的目标取向的评价,其特点是具备科学性与客观性,缺点是只注重结果,忽略了教学过程;随后阶段是过程取向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支持量化的考核,也主张“质性研究”,强调过程中的价值;最后阶段是主体取向性评价,强调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但是对于晚期“质性研究”方法,很多人在观念上不能接受,且操作上非常复杂,所以不利于广泛开展。综合上述优缺点,同时兼顾质性方法和量化方法的过程取向的形成性评价更加现实可行。

1.3 教学评价分类

教学评价体系经过多年不同阶段的发展与改进,逐渐分为三个大类: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一般实施在事务发展新阶段之前,首先了解教师与学生的条件,确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及起点,然后根据结果诊断原因。终结性评价是长期以来的主流评价方式,从几千年前的科举制度和西方的文官考试制度,到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后,终结性评价一直是评价系统的主体。终结性评价一般实施在事务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比如学期末或者学年末,使用考试考核的方法对整个阶段的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得到学生的考核成绩。所以,对于终结性评价,学生可能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但可以通过突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考核中取得好的成绩,这样就不能体现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可能在学期中浪费了大量时间。这样即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因为是短期记忆,学生知识掌握非常不牢固,短时间后学生就把考试前突击背诵的内容忘记了。形成性评价发生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监督事务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反馈信息,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活动及学生学习提供反馈信息和提出改进建议[8]。因此近年来,形成性评价在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在国内各级院校广泛开展起来。通过国内部分高校的实践,广大教师和学生对形成性评价体系是非常认可的,认为这种新型的评价体系确实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9]。

2 形成性评价

2.1 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形成性评价并没有一个大家认可的、确切的定义。在1967 年,著名的美国评价专家斯克里芬首次提出了形成性评价,在《评价方法论》中界定了形成性评价的定义和内容:形成性评价指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诊断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反馈到教学过程中[10]。在一节课或者一个单元,教师可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口头提问和书面测试,根据结果归纳总结学习进度是否合适、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存在哪些未理解和未掌握的知识等,为授课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通过上述评价的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及时发现课程学习的薄弱点,学生能发现自己知识掌握欠缺的地方,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哪部分内容学生掌握不好需要加强,最终使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概括形成性评价的关键点,首先其发生过程是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强调的是过程的评价;其次,评价本身注重的是反馈和调节,及时的反馈能使教和学的双方都不断提升;同时,其评价结果是激励性质的[11]。

2.2 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弥补了终结性评价的不足,能够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具有反馈、调整、强化及纠正等作用,从而达到激发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成教师身份转变等目标。通过形成性评价,学生可以强化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计划与策略、严格管理自主学习的过程、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上述这些作用都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关键点。但是与终结性评价相比较,形成性评价的缺点是在选拔、甄别等方面的作用略薄弱[12]。

2.2.1 反馈学习情况

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在整个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都可以通过课堂上和课堂下的口头提问、操作考核、书面考核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打分、调查问卷等方法互相评价及交流,同时学生还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和反馈。通过上述的评语、打分等对教学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反馈。教师可以了解比如教学进度、教学难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是持续且实时的,在学习活动的进行中就可以随时进行,这样与之对应的调整学习、强化学习及校正等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持续进行,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网络环境下,完成形成性评价更加便捷。教师可以将考核按照时间持续地发放给学生,并实时收到学生的反馈,不受环境和上课时间的限制[13]。在网络条件下的考核中,可以使用文字、视频、图像等多种灵活的模式,改进了线下考核的局限性[14-15]。包括在放假期间和课后时间,通过网络终端等渠道,学生和教师间可以随时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互评[16]。

2.2.2 调整学习

在学期或学年开始,教师和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经过学期中形成性评价的反馈,教师和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计划和学习活动的不足,从而调整学习进度和难度,查找学习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使后续的教学活动更高效。例如,根据前一届反馈,教师可以了解知识点中哪些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适当缩短教学时间,而对于学生反馈的难点,则可以加长教学时间,增加课时,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师也可以预先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难点前自己预习,这样也有助于难点的理解。在学习中,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互评等方式互相沟通,如果能够通过讲授的方式输出知识,那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且在讲授过程中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与满足感,提升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2.3 强化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就是内驱力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而实现内驱力提升则可以采取正面反馈、持续激励等方法。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随时的评估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与终结性评价的学期末一次考核相比,可以让学生随时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而不是等到学期末才发现自己的不足。好的回馈和满意的成绩,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分阶段地完成学习目标,取得理想的成绩是对学生的持续鼓励,从而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强化学习活动和提升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17]。

2.2.4 校正学习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反馈,可以有效地校正学习活动和学习计划,根据反馈的不足与缺点,及时地调整学习计划。教师接收到反馈的信息后,可以找到学生所欠缺的具体情况,经过及时地辅导和沟通,促进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到自身的不足,这种反馈有时候优于教师的辅导和教授,自我的反省和来自同学的指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18]。

3 医学教育的形成性评价

3.1 现行医学教育评价系统

在既往的医学教育中,较长的时间里主要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即在教学活动结束进行一次最终的考核,它的缺点是仅注重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存在学生考试前突击提高分数、缺乏学习主动性等弊端[19]。旨在改革旧医学教学模式的新医科明确指出,医学院校的最终培养目标是需要让医学生具有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20]。尤其2016 年颁发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一临床医学专业(2016 版)》,其中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沟通与协作意识的养成[21]。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积极主动,在临床学习中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未来的从医道路上能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创新。与上述目标相对应的,医学教育体系中的评价系统也需要改革,既往的评价多数都是在学习的一阶段结束后通过考试的方式给出成绩,学生可能在整个学期中没有跟上学习进度,但在考试前通过突击背诵、刷题等也能得到一个较高的分数,但是这样学习的知识只是短期记忆,不能让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和融会贯通,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已经不适合目前的医学教育系统。

3.2 医学教育中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在形成性评价中也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针对课上、课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在学期的平时,可以根据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及自主学习情况等进行评价。在一单元或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可以采取书面小考、实际操作考核等形式进行评价。而在结课后,可以采取闭卷考试、调查问卷等形式进行评估。同时,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学生对自己的多种方式评价,更全面地了解学习情况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医学生的学习与理科生和社科专业等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医学生的学习大致包括基础学习和临床学习两大部分,基础学习与其他文理科相似,但是也更加注重动手和实践。比如在解剖课程中,既有系统解剖部分,主要内容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书本的知识与图片等;还包括局部解剖部分,需要医学生按照人体系统亲自动手参与尸体解剖,在局部解剖课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名学生每节课程的表现给予打分。这样就可以根据平时表现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且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随时辅导。而在临床部分的学习中,就更加大了实践学习的比例。在学习了内外妇儿等科目的理论学习后,医学生进入医院和临床科室,面对面地与患者相接触。所以,在大量的实践学习和工作面前,单独一张期末考试卷不能完全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个时候作为授课教师的临床医生,在带领学生值班、查房、操作或手术等环节中,可以通过平时对学生的观察和学生的长时间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实习带教老师的平时成绩可以很好地反映医学生的临床学习状况和学习面貌。如果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存在漏岗、不负责任等表现,带教老师可以及时地发现,给予批评和辅导。部分学生可能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成绩不突出,但是具备比较好的动手能力、医患沟通能力等,那在技能操作课或实习工作中教师可以发现医学生这方面的长处,不断给予好的评价和持续性的鼓励,这名医学生就可以在平时临床学习和表现中获得较高的分数,那学生就会有更高的学习热情,更主动地投入到临床学习中。

3.3 医学教育中网络环境下的形成性评价

随着网络知识平台的大力建设以及网络学习工具的不断开发和应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形式和评价形式都在广泛开展中[22]。新医科明确指出,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应围绕具有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好医生开展医学教育改革[20]。国务院出台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也同时提出:未来要大力发展网络学习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述教学方法和途径的改革也呼吁与之相配合的教学评价方式的建立。通过网络环境,医学生可以获得海量的学习参考资料,例如各种授课视频、课程动画、手术视频、技能操作视频等,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接受相关的学习[23]。接收这些知识后,学生也可以在网上进行评价。例如,各高校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络培训平台,在平台上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通过电子档案可以完成网络课程的考勤,学生具体的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都能精准的反馈。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对学生分发试卷、思考题目等,学生完成这些目标后,教师可以获得每名医学生完整的数据及分析。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更灵活的沟通和互动,而且在沟通过程中可以使用图片、视频、动画等更灵活的形式。某些网络终端和课程平台,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跨专业、跨学校的交流的途径和平台,这样可以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医学生可以接受其他高校的课程学习,在某些理科高校和医学高校之间,学生可以跨学校选择基础学科的学习,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4]。教师在验收的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和终端,可以发放试卷,试卷可以考察文字内容、图片内容,甚至播放视频,这更适合临床教学部分的要求[25-26]。

综合上述,形成性评价是贯穿于学习过程中,通过评价、反馈、提高等来不断地优化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临床医学作为医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仅依靠课堂中教师的一味讲解、“灌输”,学生主动性差,教学效果不佳。而在医学教育中实行多元评价体系,尤其强调和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教师转变、加强师生交流,在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学习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大力号召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中,结合网络优势的形成性评价系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医学院校的教学,切实有效地帮助实现医学教育改革。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医学生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明代医学教育纵横谈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
深入基层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