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红
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机制,通常是指学术著作出版机构对学术著作选题进行评审的指标与流程等一系列制度与规范。“编辑出版大计在选题。因为任何出版物的面世过程,当作一年四季来看,选题就是播种培育的春季,随后便是夏耘、秋收和入冬的销售了。”[1]选题工作规定了编辑工作的内容,是通往内容行业的方向;编辑工作是对选题工作的落实,是通往内容行业的手段。选题与选题工作的重要性,注定了选题机制的重要性。本文拟从价值、指标以及流程几个方面,谈谈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机制。
学术著作出版选题机制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行业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与完备的选题评审机制,由于能够集中反映出版行业、学术共同体以及广大读者的需求,它实质上成为学术著作稿件优劣的评判标准。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机制,就是采用这套选题评审机制对学术著作选题进行审核、把关以及优化,经过层层筛选后的学术著作选题才可以列入正式出版计划。对于学术著作出版而言,选题机制扮演的角色相当于学术期刊中的审稿环节。学术期刊中的审稿环节需要对学术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审核与把关,遴选出优秀的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机制也需要对学术著作稿件的内容质量进行审核与把关,从而遴选出优秀的学术著作稿件。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机制,是出版机构对学术著作稿件在正式出版前进行的一次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内容评价,其初衷就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学术著作稿件的内容质量与学术水平。实行严格的学术著作出版选题机制,等于提高了学术著作出版的门槛,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唯有源源不断地推出质量上乘的优秀学术著作,才能形成学术著作出版的高原与高峰。
2.塑造与维护学术出版机构的品牌
实行严格的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机制,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学术著作的内容质量。通常,建立有一套高质量的选题机制的学术著作出版机构,其学术著作的出版也更加规范,出版的学术著作的质量一般较高。久久为功,这些学术出版机构就能成功塑造自己的学术出版品牌,也就能够吸引到高质量的书稿。知名度越大、权威度越高的学术著作出版机构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往往对学术著作选题的评审标准更为严格,通常也会对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一些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科研部门常常会对各级各类出版机构进行等级认定,据此给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著作划分相应的等级。对于学术著作出版机构与学者来讲,这是一种良性互动,能够相互成就,实现双赢。
3.打造学术出版强国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魏玉山指出,出版强国有许多的指标可以衡量,比如出版业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满足人民学习阅读需求的能力、出版物的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等,其中出版产业的规模、竞争力等也是出版强国的核心指标[2]。以此类推,学术出版强国的衡量指标,则应该突出体现在学术出版产业的规模、国际学术话语权的高低、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强弱。
现代出版业的基本分类主要以出版业的功能为尺度。按照国际惯例,现代出版业主要分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以及专业出版三大类型[3]。中国人民大学周蔚华认为,对于出版业类型新的划分,当代中国出版业应扩充为五大板块,即主题出版、大型出版工程、教育出版、专业与学术出版、大众出版[4]。无论是“三分说”,还是“五分说”,学术出版都是出版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术出版已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在科技文化发达的国家,学术出版占整个出版的经济份额已超过30%[5]。这充分体现了学术出版在出版业中的地位、作用与贡献。
在学术出版强国建设过程中,高水平的学术内容是基础与根本,完备的出版传播组织与强大的出版传播能力是保障与支撑。完善的学术著作出版选题机制,有利于学术著作内容质量的提高。学术著作内容质量的提高,学术出版机构品牌的塑造与维护,将有助于高水平学术著作的可持续性出版,通过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学术传播,让世界更好地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从而不断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与国际学术影响力,促进学术出版的繁荣,打造学术出版强国。
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指标设计,既要遵循出版业的普遍规定与通常做法,又要反映学术著作出版的独特功能、作用以及价值。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内容属性决定了出版业必须坚守意识形态阵地的相关要求,产业属性决定了出版业需要遵守相应的市场规律。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指标,应该紧紧围绕意识形态阵地要求、产业属性以及学术属性来进行设计。
1.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指的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政治内容及其发展目标,是政治立场、政治品质、政治信念等的综合表现。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我国出版事业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党对出版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把准正确政治方向。作为学术著作出版的方向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政治方向是选题评审的首要问题。是否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事关学术著作出版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进入新时代,学术著作出版活动尤其需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政治导向,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此,在学术著作出版活动中,我们需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决承担起出版工作者必须担当的政治责任,把准选题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意味着在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既不能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或者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也不能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更不能把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简单对待学术问题。
2.出版导向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出版导向。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三条规定:“出版活动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播和积累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这是我国对出版导向作出的总体要求。《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具体列举了出版物不得出现的十种内容,第二十六条具体列举了未成年人出版物不得出现的两种内容。这是我国以禁止性条款的形式对出版物导向作出的限制性规定。
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加强内容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完善出版管理,着力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出版体制机制。出版导向的内容被进一步丰富。
2018年12月31日,中宣部印发了《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其中,第三条强调“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第七条强调“‘出版质量’指标主要考核图书出版单位坚持正确出版导向的情况”,第十条规定“图书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出现严重政治导向错误、社会影响恶劣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年度考核结果定为不合格”。我国对出版导向的管理不断加强。
学术著作出版作为出版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守出版导向。坚持出版导向,反映到学术著作稿件方面,即是要求学术著作稿件的内容必须符合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
3.学术含金量
学术著作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某一学科或某一知识领域较专门、较系统、较深入的研究成果。学术著作出版具有显著的学术性与专业性特点,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思想深度、理论高度以及精神向度。因此,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之下,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必须深入考察学术著作稿件的学术含金量。学术著作稿件的学术含金量,即学术著作的实际学术价值,是学术著作出版选题评审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术著作出版的价值追求应该是对学术的无比敬畏与孜孜以求。出版业属于内容产业,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应该做到宁缺毋滥,只有坚持学术著作稿件必须具有较高学术含金量的标准,我们才能将人类的优秀学术成果与智慧结晶遴选出来,通过倾力打造学术精品与传世力作,实现既有学术著作出版高原,又有学术著作出版高峰的学术著作出版壮观图景。
对于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学术著作稿件来讲,唯有学术创新,才能提高学术含金量。学术含金量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重点考察学术著作稿件的学术创新成果。中国科学院李醒民将学术创新视为学术的生命,认为学术创新意指学术研究要创造出新的东西:或发明出新范式和新方法,或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或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一言以蔽之曰——创造新知[6]。从发明出新范式和新方法方面来看,作为一项成就,范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7]237,包括信念、价值、技巧等[7]174;作为共有的范例,范式也是规定未来做法的一种特殊方式[7]21,是公认的模型或模式[7]72。可见,范式既是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也是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遵循的模式与框架。研究方法则是研究者进行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手段与途径。是否发明出新范式与新方法,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这意味着随着实践的发展与理论的演进,人们对学科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孕育出新思想和新见解方面来讲,主要看是否通过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或学说,实现了文化积累;是否通过科学实验得到了新的发明,阐明了新的科学道理,揭示了新的客观规律,或者创造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从发掘出新材料和新证据方面来讲,新材料和新证据,通常意味着学术新发现或者学术证伪。例如,对于历史学尤其是考古学学科来讲,是否发掘出新的材料意义极其重大。
其二,全面考察学术著作稿件的成果来源及其获奖情况。从成果来源来看,主要考察成果是否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的阶段性或者最终研究成果,是否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出版项目,等等。从成果获奖情况来看,主要考察成果是否获得国家级奖项与荣誉。一般来讲,如果学术著作稿件是重要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或者最终成果、重要基金项目的入选者或者重大奖项获得者,由于已经经受了国家相关部门最为严格的检验,其学术含金量通常比较高。
4.作者学术背景
作者学术背景包括作者的教育经历、知识结构、行业经历以及学术影响力,这四个方面与作者学术水平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作者本人及其学术水平,是选题评审的重要内容,对选题评审往往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学术背景通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衡量。
其一,教育背景。教育背景反映了一个人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能力。教育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层次,也称为培养层次。教育层次指的是受教育后拿到的学历的层次,通常包括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等层次。其中,研究生培养层次又分为硕士学位研究生和博士学位研究生,有些学科专业的研究生层次,还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不同的培养层次。二是毕业院校类型。我国的高校通常分为“双一流”建设院校、985院校、211院校、省重点高校、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等多种类型。总体上来看,不同的教育层次和毕业院校类型,通常会对受教育者有着不同的培养要求,尤其是在学术研究能力训练与学术研究规范培养方面。
其二,学科背景。学科背景反映了受教育者的专业领域和知识结构。良好的学科背景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对口。所谓“术业有专攻”,学术作为有系统的较专门的学问,学术研究者通常应当是受过相关学科教育、具备一定学术素养的专业人士。因此,学术著作选题的作者应该具有对口的专业背景。专业背景不对口,容易出现“隔行如隔山”的情况。二是研究方向对口。随着学科的细分化发展与研究的深入化开展,即使是同一个学科专业,也会细分为多个研究方向。越是成熟的学科,研究方向越细分化。因此,学术著作稿件作者还应该具有对口的研究方向。
其三,行业背景。行业背景体现了作者的从业经历与实践资历,行业经历越丰富,作者的体验与感触越深刻,学术研究往往更有的放矢,更加深入,对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越有利。良好的行业背景,既要看行业经历的丰富性,更要看作者的专业与行业是否对口。如果专业与行业对口,那么丰富的行业经历将会让作者的学术研究如虎添翼。
其四,学术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者的专业水平与学术研究能力,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掌握与充分了解该学者的学术地位。当前,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成果。学术成果包括学术论文与学术著作。从学术论文来看,主要考察学者已经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数量、期刊影响因子、收录情况以及被引次数等。就学者所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数量来看,主要是从量的角度来反映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情况。就期刊影响因子来看,主要是从质的角度来反映学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期刊影响因子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反映的是学术期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计算方法通常是采用学术期刊前两年发表的学术论文在当年的被引次数,除以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可引论文数。就收录情况来看,主要统计学者的学术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CSCD(中国科学引文索引)以及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收录情况,反映的是对学者学术成果的高度认可。从被引次数来看,主要是统计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即学术论文发表后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次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学术贡献。从学术著作来看,主要考察学者已经出版的高水平学术著作的情况,包括学界影响与获奖情况。学界影响和获奖情况能够集中反映学术同行层面与社会层面的综合评价情况。二是学术成就。学术成就包括职称、学术称号以及所获奖项。关于职称,职称越高,通常代表着学者的研究资历、学术积淀以及实务经验相对来说更为丰富。关于学术称号,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万人计划”),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等等。关于所获奖项,包括诺贝尔奖、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的图灵奖、国际数学联合会主持评定的菲尔茨奖、国际数学联合会的陈省身奖、世界文化理事会设立的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等国际性奖项以及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出版政府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国内奖项。职称、学术称号以及所获奖项,通常源于学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努力拼搏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力,集中体现了学者的研究资历与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职称、学术称号以及所获奖项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并判断作者在相应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需要注意的是,当学术著作稿件与作者擅长研究领域具有较高关联度时,作者的学术影响力对我们判断学者的学术水平、衡量学术著作稿件的学术质量将会具有更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5.出版效益
学术著作稿件的出版效益主要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我们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学术著作稿件的社会效益,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一是能否促进学科发展与学术交流。学术著作稿件应该加大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紧密跟踪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研究与前瞻话题探讨,及时推动相关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与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二是能否推动行业发展与行业进步。学术著作来源于行业实践,反映行业的现实需求,也必须在行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与发展。三是能否服务国家战略与国家中心工作。“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8]。学术著作出版应该切实发挥服务国家战略与国家中心工作的作用。
学术著作稿件的经济效益,主要通过市场销售来实现。一般来讲,学术著作稿件的专业性通常较强,对读者具有专业知识方面的特殊要求,因而,受众群体相对较小,市场销售量普遍偏小,经济效益通常不太理想。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出版补贴资助对于学术著作稿件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影响。
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论证流程是选题论证主体按照选题评审指标对选题进行评审与论证的程序。选题评审指标前面已经论述过,此处仅对选题论证主体进行叙述。
选题论证主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初审、二审、三审、编委会人员评审以及终审人员等。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通常也采取分级论证的方式,主要体现为初审、二审、三审、编委会人员评审以及终审等多个层级的选题论证。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采取分级论证原则,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兼顾初审、二审、三审、编委会人员评审以及终审人员等的不同考虑点与关注的侧重点,能够从最大程度上保证选题评审程序的规范性,保证选题评审结果的科学性。二是专家学者。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评审通常采取专家评审的形式。学术著作选题评审坚持专家评审原则,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专业领域评审专家的把关作用。在学术著作出版实践中,选题评审通常是由各个出版机构的选题论证委员会来完成的。选题论证委员会人员通常来自出版机构各层面、各部门、各领域的专业人士,这套传统的选题论证制度多年来一直有效地发挥着选题评审的重要作用。随着出版业编辑学者化的进程,选题论证委员会中不乏大量的学者型编辑、专家型编辑,对于知名学者专家的学术著作稿件以及非知名学者专家的优秀学术著作稿件,能够很好地发挥着专家评审的作用。当然,对于那些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的学术著作稿件进行选题评审,出版机构也可以邀请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与宽广的学术情怀的同行专家学者担任评审专家,严格评审学术同行的学术成果。
不同的学术著作出版机构,其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论证流程可能会有微小的差别,但是,总体来看,选题论证流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初审人员根据选题评审指标体系对学术著作出版的选题进行严格的初步评审,作出通过或者不通过的初步判断。作出通过判断的选题需要认真填写好选题申报表,通过选题申报系统提交给二审人员进行复审。初审人员通常为责任编辑。
第二步:二审人员需要对初审人员提交的选题申报表进行综合评价,作出不通过、退回修改或者通过的决定。退回修改的选题需要初审人员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再次提交。二审人员同意通过的选题,需要填写二审意见,并且将会通过选题申报系统进一步提交给三审人员进行三审。如果二审人员对选题存疑,也可以召开编辑室会议讨论。一般来讲,二审人员通常为具有复审权的相关人员。
第三步:三审人员审核、评价由二审人员提交过来的选题,作出不通过、退回修改或者通过的决定。退回修改的选题,既可以直接退回二审人员修改二审意见后再次提交,也可以直接退回初审人员修改完善后再次提交。三审人员同意通过的选题,将会再进一步发送给编委会全体成员进行匿名评审。三审人员通常为出版机构具有三审权的有关人员。
第四步:编委会全体成员需要定期对从选题系统发送过来的选题进行认真评审,通过选题系统进行在线匿名投票。合格的选题必须达到一定比例的票数。没有达到合格比例票数的选题,将需要在下一次选题论证会召开的时候,由全体编委们充分讨论是否应该通过评审。经编委们充分讨论通过评审的选题和编委们全体成员匿名投票达到一定比例票数的选题,将会自动提交给终审人员来确认是否最终通过选题评审,终审人员可以选择通过,也可以行使一票否决权。终审人员作出通过决定的选题,可以正式列入出版计划。当然,也有一些出版机构可能由于选题论证传统的原因,或者ERP信息化程度不够、尚没有编委会对选题进行在线匿名投票的功能,采取了直接在选题论证会上对选题进行充分讨论,决定是否通过评审的做法。
第五步:对于那些在编委会成员在线匿名投票环节淘汰或者选题论证会环节被否定的选题,如果初审人员坚持选题非常有意义,应该允许初审人员提出选题申诉。毕竟,初审人员非常了解选题,选题的一些重要信息可能无法通过选题单全面呈现出来,再加上出版政策的调整或者出版市场的动态发展,一些选题的出版价值发生了巨大的正向改变。在选题论证会召开的时候,可以给予初审人员申诉的机会,现场的编委们再次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评审;也可以专门组成一个选题应诉小组,由相关人员或者专家学者做成员,给予初审人员申诉机会,现场的评委们再投票决定是否通过评审。申诉成功的选题,同样需要提交给终审人员来确认是否最终通过选题评审,终审人员作出通过决定的选题,可以正式列入出版计划。
第六步:正式列入出版计划的学术著作选题,如果内容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等方面,还必须在出版前做好重大选题备案工作。我国《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第三条详细规定了当前需要进行重大选题备案的十二个方面。因此,如果学术著作选题属于上述范围的,必须严格按照要求履行重大选题备案手续。
学术著作出版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都具有根本性的推动作用[9]。新时代,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选题机制的重要价值,严格按照选题评审指标做好选题评审工作,严格遵守选题论证流程规范,实现学术著作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文化强国战略,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贡献中国式学术著作出版现代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