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到了第15个年头。今年的这一购物节,出现两个特点,一是平台喊出史上最“卷”,二是消费者相对地“静”。在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借助这一“窗口”,观察平台转型特别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有何变化,是本期专题的初衷。
今年“618”的意义,已经远不止是平台企业的年中大促,一定程度上是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市场的一剂强心针,是彰显中国经济韧性的一个微观缩影。
“618”过后,有报告总结其特点:具备性价比及多元品类优势的中小商家,重新站在大促舞台C位。平台在“618”招商门槛、流量扶持、绩效指标考核方面加大对中小商家的支持。
此外,平台对大促的价值定位更加多元,不再“唯GMV论”(只看重销售额)。具体的参与方式和定位也逐步差异化;消费者心态和行为趋向多元化,大促的“仪式感”“参与感”等社会行为正在被消解。
“618”对平台而言,烧钱换增长的时代已经是过去式了。
当前,我国电商发展重点正由“广覆盖”向“深挖潜”转变,从对新增用户数量的竞争,日渐转向为存量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将“小需求”培育为“大市场”。
来自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显示,今年“618”全网总体销售额7987亿元,同比增长14.7%。
在“618”这样的节日里,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希望平台直截了当地告诉消费者如何“捡便宜”,如何更针对性地、省时省力地“抢购”。但规则越清晰、指向性越强,本身可能会与平台的利益相违背,他们需要的可能是用户停留更长时长,以此转化成用户黏性。同时,对电商平台而言,看重的是转化的用户消不消费。
性价比再次成为消费的“关键词”。过去,“性价比”往往简单粗暴地与廉价挂钩,但事实上,性价比指的是与优化性能、相应品牌匹配的“好”价格。
也可以看到,在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臺上还出现了素人反营销——“618”劝退帖,这些帖子主要讲“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钱包”。
今年“618”期间,据中消协互联网舆情监测显示,消费维权负面信息主要集中在网络购物、演出票务、权益规则等方面,其本质上反映出的,仍是消费升级背景下,不同业态的内功修炼与消费者信心意愿稳步提升之间的“不适配”。
消费市场正悄然变化,新趋势意味着新商机和新的市场潜力。
—— 轮值主编/罗克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