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柳萍 胡 洋 赵聚雪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1483
本次研究,以信息工程学院2017—2021年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普通本科、企业三方联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最终实现软件工程专业高层次技能技术人才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普通本科、企业三方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该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最终满足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
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是我校与韶关学院联合申报的试点培养项目,学制四年,授予学士学位,人才培训方案由两校共同制订,学生四年在我校就读,即以我校为主实施培养,日常教学在我校开展;韶关学院负责招生、学籍管理,最终颁发韶关学院的本科毕业证;另外,还有双方学校选定合作的第三方企业(东软)为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实现三方共同培养。我校作为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强,韶关学院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学习、基础能力及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选定的合作企业则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应用,因此,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试点项目的开展,有效地发挥了我校、韶关学院及合作企业三方的联合培养优势,实现了三方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我校的办学层次,推动韶关学院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为软件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该项目从2017年批准开始,培养的毕业生均达到了预期的培养目标,不但掌握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且经历了软件系统规划、设计、开发、测试、运行、维护和管理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能在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软件设计、管理、运维等实际工作,符合高层次技能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我国对软件开发方面的高层次技能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越来越迫切。我们国家软件专业方面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养,但高职院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必须改革及丰富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职业教育与本科院校的互通发展机制。因此,学院申报的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试点项目,既能借鉴韶关学院扎实的专业基础体系、优质的教学团队资源,又能突出我校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不但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动手实践能力,而且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起到了提高及强化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需要。
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以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职业教育及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高职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养,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突出理论教学研究,而高职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介于两者之间,通过一体化衔接的课程体系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将社会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组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制定专业课课程标准,划分和设置课程及实践环节,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专本衔接的课程体系。还有,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既要摆脱普通高等本科理论教学“学科化”的课程设置模式,强调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模式,也需要摆脱高职职业教育纯实操的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软件工程专业理论和技能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具体的课程体系设置见表1。
表1 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一览表
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体系釆用“类别+模块”的形式进行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三大类别,每个类别中分别设置不同的模块课程,而实践教学环节分布在三大课程类别中[1]。通识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模块,必修课又细分为基础课和拓展课;专业课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两个模块,和学科基础课一样,所开设的课程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授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理实交替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和职业能力。专业所有开设课程的总学分为196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34学分,选修课学分62学分。毕业标准的最低总学分为163学分,其中,必修课学分128学分,选修课学分35学分。
实践教学分布在三大课程类别中,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大类别,合计72学分,共724学时,实践教学学分占毕业标准最低总学分的44.17%,体现了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具体见表2。通过构建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课内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的学习,强化我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等课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与综合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2]。
表2 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环节一览表
因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对应的高职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故采用高职教材和本科教材都不合适。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的教材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材内容既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操要求,又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3]。针对以上情况,我校、韶关学院及企业进行了多方探讨和分析,最终确定了以下五点教材建设要求。(1)我校、韶关学院及企业人员三方均参与专业的教材建设,角色不一样,关注点也不一样,三方组成的教材编写组,充分发挥三方优势,既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又突出职业技能技术的培养,更好地实现教材内容的理实一体化,使课程内容更加符合软件企业的实际需要,使之与高职本科教育的契合度更高。(2)教材中的案例使用包含企业最新技术的真实项目。用真实项目贯穿理论教学,可以使授课内容更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真实的需求、设计和实现,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实践能力。不过,有些企业真实项目可能规模庞大,并不适合用于教学,因此须加以提炼,使之适合课堂教学。(3)构建网络化教材。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不断加强并完善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资源建设,建设丰富且适应线上教学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在课前课后都可以通过线上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有效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4)使用新型活页式校本教材。该教材以学生的职业技能需求为出发点,将技术、工艺及规范的新变化纳入教材,继承本科教材的系统性、丰富性,继承高职教材的实践性,以企业实际项目为案例,将知识模块化的同时保留一定的灵活性,有效提升教材的实用性,提高学生教材的使用频率。(5)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软件工程专业与行业结合紧密,应能够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因此,本专业教材应对接专业前沿技术知识,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不断将新技术、新工艺等融入课程,逐步优化调整技术岗位人才培养要求[4]。
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对应的高职本科教育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接近于高职教育但又高于高职教育。因此,在师资团队建设方面,也要体现高职本科教育的特殊性,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只有提高了高职本科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才能提高家长和学生对高职本科的认可度,提高学生报考高职本科的积极性。因此,教师教学不但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而且要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兼顾普通本科教育教学的理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与韶关学院教师沟通交流,实时讨论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有效提升了高职本科联合培养的教学质量。(2)成为理论与实践并行的优秀教师。对于高职本科教育来说,既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一定的实践技能,仅有实践技能或仅有理论教学经验,都难于胜任高职本科教育工作,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学习,通过有计划、分批次地选派本专业教师到韶关学院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另外,教师经常深入东软的企业一线,努力提升实践指导能力。(3)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构建校企合作教学团队,提升教师的技术创新指导能力的同时,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4)韶关学院提供师资、教学条件的支持,并且对我校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与评价,与我校教师共同完成学生个人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我校为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训条件,教学场地和环境均满足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实训需求。本专业目前拥有稳定的、数量足够的实训基地,建设了广东省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专业有校内实训室8个,校外实训基地15个,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2.629万(985.9007万/375人)。专业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有软件测试技术与工程中心、软件技术与工程中心、软件工程产教融合中心、岭南信创测试研发中心、ios移动开发创新中心、移动应用真机云测试实训室、软件测试测评中心、广州市区块链产业学院。这些既能很好地满足日常教学需求,充分满足学生实训实习要求。而广州市中软卓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作为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联合办学的第三方企业,为学生安排课程外的实践实训,为学生在企业内安排实习岗位,并为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属于职业本科教育范畴,职业本科教育类型上隶属于职业教育范畴,层次上为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兼具专业性和职业性的特征,因此本专业的建设,更强调实践教学以及行业、职业需求,重点培养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及应用能力的软件技术工程师和软件开发工程师。由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四年全部在高职院校进行培养,因此,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实训条件等方面,都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专本衔接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不但有效地提高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可为其他专本衔接专业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