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遗档案开发的目标、原则与路径

2023-10-07 08:12
云南档案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资源

■ 赵 滟 王 飞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新的“三农”工作方略,是习近平“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形式多样,它有着特殊的记忆与传承价值、审美与交流价值、学术与经济价值,其开发有助于繁荣乡村文化市场,丰富乡村文化业态,助推乡村产业转型,能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目标

(一)大力振兴乡村文化,提升乡村发展魅力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农村青壮劳动人口的流失,乡村文化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很多农村的文化传统都已凋零,失去了其应有的文化内涵,在农村找不到能让他们魂牵故里的“精神家园”,不少“00 后”农村年轻人已经找不到乡土记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性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1]。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都在农村,它们是乡土元素的集中代表,是乡村文化的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对于挖掘和整理乡村文化资源,提升乡村文化内涵,构建良性的乡村文化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不仅可以使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提高,还可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可以培育新时代的乡村生态文化,使乡土文化和城市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二)拓宽增收致富路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我国一些传统工艺对工业技术要求不高,适合家庭作坊生产和大众创业,能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也指出,“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精准扶贫,提高城乡居民收入。[2]”传统农业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生活需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丰富,特别是一些传统手工技艺和传统美术工艺水平高、投资成本低、市场前景好、劳动力需求大,能让农民从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中解放出来,能拓宽农民脱贫致富渠道,提高其收入水平。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关键是要提高非遗工艺的创造力和创新水平,走文创与旅游、文化与生态休闲、非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路子,让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乡村振兴中体现出价值,创造出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推进产业结构转型,提升乡村经济质量

《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3]”为了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农村传统农业、种养业转型迫在眉睫,发展绿色、创新、特色的文化产业势在必行。国家相关指导意见也指出,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4]”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不仅可以解决农村产业门类不全、产业链短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生产要素活力不足、质量效益低下的问题,可通过创新驱动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乡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原则

(一)原真性原则

开发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就是要确保它的原汁原味,这是由其本质所决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是已死去的静态的物,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活态的精神。对这种精神遗产档案进行开发一定要确保其固有的特性,任何对其环境及要素进行改变的行为,都会导致遗传变异,影响其生命力。乡村非遗档案在文旅开发的背景下,其原真性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过分商业化的开发中,被经济价值和利益导向牵绊,一些非遗档案资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与发展环境。这不仅导致大家对其文化认同感的降低,还破坏其文化形象,形成恶性循环。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原真性原则,从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生存环境入手,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纯正性、真实性,杜绝破坏性开发,减少过度包装和二次伤害,做到保护其原貌、保持其原有风格。

(二)系统性原则

在开发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系统性原则,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系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得以修复并在开发中得到可持续发展。系统性原则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整体性、关联性、生态性,不仅表现为非遗档案自身的系统性,还表现为非遗与生存发展环境、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系统性。因此,我们在开发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过程中,不仅要全面、整体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还要在开发中保护这些资源产生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人文背景,合理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的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三)活态性原则

活态性原则,是指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进行开发,这种开发是一种生产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是一种死文化,而是需要继承和创新,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自身存在的自然人文环境。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开发,重点在于创造一个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生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关键是要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传承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在传承中继承、创新,使其在应有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和生存,保持活态,最终实现生产性开发,而不是“档案馆”式开发。

(四)人本性原则

人本性原则是指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中,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本体地位,重视对传承人的保护,尊重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中的意愿。传承人不是单纯的继承人,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创新者和开发者。离开传承人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是没有意义的。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中,传承人是最能理解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本质特征和特殊价值的人,是开发的起点。如果一味注重追求商业化开发,忽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普遍价值和特殊价值,不尊重非遗传承人的意愿和诉求,不保护传承人拥有、享用、传承、创新遗产档案资源的权利和利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路径

(一)实施分类开发

对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来说,最有价值的就是实施分类开发,主要是对开发的对象和机构进行分类。在乡村振兴中,对开发的对象要进行分类,即传统戏剧档案、传统音乐档案、传统美术档案、民间文学档案、传统舞蹈档案、曲艺档案、传统体育档案、游艺与杂技档案等可以通过声像档案和数字档案的方式进行,传统医药档案、传统技艺档案、民俗档案等则可以通过世代相传和文化复兴的方式进行。对于机构的分类开发,则是通过构建起相关体系来进行。在乡村振兴中,对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一是要建立起纵向的体系,即国家、市、区(县)、乡四级体系,按照相关职能各司其职;二是要建立起横向的体系,即要让社会力量参与开发,充分发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作用,团结更多的力量对乡村的非遗档案资源进行开发。

(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

对于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来说,死水养不出活鱼。要让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这池水活起来,就不能仅仅只是对某几个非遗项目档案进行开发,而是遵循活态性开发的原则,让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生存发展的环境变好。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产生,是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综合环境因素造成的,是生态性、系统性的结果。在乡村振兴中,要开发好这些非遗项目档案,需要在乡村这个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中进行,要在当地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激活非遗档案文化这一池春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中得到整体开发。

(三)注重发挥传承人的作用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继承人、开发者和创造者。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的主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的对象,具有双重意义。在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中,纳入各级代表性目录的项目档案就意味着得到更多的关注,就会分配更多的资源,而得到确认的传承人既是重要的参与者,也是执行者,他们既表现出个体性,也体现出群体性的特征,具有相应的权利与义务。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好传承人的主动性、自觉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某项或几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有能力承担非遗档案项目的继承和发展,在该行业或地区具有被公认的影响力。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既是文化保护者,也是技术革新者,更是产业致富带头人,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和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资源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