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莎
初秋的玉米被秋风吹熟了,我又想起了故乡的玉米。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是种玉米的,土壤适宜,易存活,生命力旺盛。总在我不经意间,一片片玉米地就变得葱茏起来。
在我的记忆里,万物的生长都有种来去匆匆的错觉。头一次我来到玉米地里,母亲还在给玉米幼苗施肥。不多时我再次重临,竟发现玉米杆子已经长得这般高了。尽管我家的玉米地并不宽广,但我穿梭在玉米地里时,母亲往往能通过叶片的晃动对我进行精准地定位。我却总以为,葳蕤的玉米苗将我藏在了腹地,始终保护着我。
小时候,自家种的玉米,一部分用来煮着吃,绝大部分串在竹竿上晒干,用作小鸡的饲料。晒干的玉米,丢失了柔软的触感,渐而变得干瘪。每一个凹下去的陷阱,都是玉米粒对于世间的赞颂。一笔一划,书写着玉米的人生之路。
深秋的时候,玉米地里的玉米吸收了太阳金黄色的色彩,通体散发着温煦的光芒。一排排的玉米粒鳞次栉比,在一根玉米上,我仿佛看到了缩小版阡陌纵横的场景。一根根细长柔软的玉米须缠绕在玉米颗粒间,为玉米的成长保驾护航。这时,玉米外衣已经褪去了往日的稚嫩,渐渐变得坚硬起来。母亲用力掰开玉米的外衣,脆脆的声音仿佛是玉米在庆祝秋天丰收的赞歌。
秋天总有一种苍凉的美感,我想,这种美感少不了玉米秸秆所做的贡献。立在秋风中,玉米秸秆渐渐开始枯萎。不多时,枯黄的色彩占据了玉米秸秆的每一寸肌肤。母亲带了一根绳子,将干燥的玉米秸秆打包好,一捆一捆背回家,成为了灶里的柴火。那些来不及捡拾的落下的玉米叶子,在秋风秋雨的洗涤下,慢慢与土地融合,成为这片土地的一部分,继续滋养着来年的玉米幼苗。原来,玉米的一生,也是一个轮回。
我的脑海里总是会冒出一个场景。母亲在地里剥玉米,我跟在她身边,看着她剥玉米。她一边谈笑风生,一边娴熟地把玉米皮掰开一道口子瞧瞧。她最常说的一件事是:“我们以前没饭吃的年代,餐餐都拿玉米、红薯当饭吃的。”在她的笑容中,我似乎从没感受到过去贫苦岁月的沧桑。用勤劳双手为自己打造出一片饕餮盛宴场景的人,是包容的,她拥有包容过去苦难经历的力量,并不以此为借口堕落进生活的尘埃中。
就像幼时的我,总有一种错觉。高大的玉米杆子吸收了这片土地的养分,以至于本该杂草丛生的土地,处处透露着土壤本真的美好。踩在湿濕软软的土地上,我看着玉米挺直腰杆快快长高,心中也随之生出了愿景。长大后,总能做许多事。就像成熟的玉米一样,处处都是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