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轶玫
叙事就是“讲故事”,“叙事”形塑了人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全球范围内,不同的国家叙事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不同文明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未来三十年将是我们完成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处在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有了新内容,也必然对如何讲好这一阶段的中国故事提出了新要求。讲好新发展阶段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对内,可凝聚人心齐心聚力建设现代化;对外,可展示形象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讲好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要具备“大历史叙事观”,是因为现代化不是一日实现、一蹴而就的,而是永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叙事时需从历史脉动中把握方向,在时空情境下讲述变迁,从古今中外比较中回溯历史展望未来,才能呈现出现代化进程的全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运用“大历史叙事观”来讲述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更能以事聚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故事、中国式现代化的特殊国情故事”,这些关键故事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历史维度,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叙事体系与故事话语有助于讲清我们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与发展阶段,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来时路”与“去何方”。
一百年来中国现代化经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关于现代化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从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到1964 年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新四个现代化”;从1984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将“小康”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目标,到江泽民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再到胡锦涛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九大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指出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2020 年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代化发展历程看,我们的认识是不断变化不断深入的,讲清“理念故事”要从“大历史观”上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路径,并帮助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行”。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是不断丰富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实践故事。讲清“革命阶段—建设阶段—改革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故事,有助于树立人们勇于直面风险挑战的信心与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决心,“内塑”凝聚力,齐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
其次,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时间、动态性的复杂运作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实践特征就是“分步骤、接续式”推进现代化建设。从“四化”“新四化”“小康”到“两个文明”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部署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征程是一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阶段性发展目标的战略规划史,也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的奋斗史。这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故事”也是不断更新不断延续的。以“三农现代化”故事为例,从最初的“共同富裕”“扶贫开发”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到“乡村振兴”,中国式现代化同步实现城镇化与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加速城乡一体化。从“脱贫攻坚”的实践故事转入“乡村振兴”叙事,就是对“分步骤、接续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好言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叙事除了讲好“理念故事”“实践故事”,还要将“特殊国情故事”讲清讲透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