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初
每年的3 月15 日,对于一些无良企业而言,都有一种兵荒马乱的感觉,因为这一天,无法确知哪一路兵马会突然施放战力,让企业难以招架。即便勉强应对,事后也是遍体鳞伤。今年的“3·15”大抵依然如此,无论是品牌电视晚会还是专业打假的自媒体人,都发挥了各自的影响力,为市场净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3 月15 日,在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风头正健的openAI 发布了进化了的GPT4。本来这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笔者之所以将它们并举在媒体人面前,只是觉得这两件事在同一时间节点遭遇,似乎是媒体人生存境遇的某种隐喻:生存在数字技术,特别是数字智能技术快速迭代发展的时代的媒体人,如何面对我们工作中不断面对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就确定性意义而言,除了3 月15 日,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可预期事件每年都有,有责任感的媒体人会在可预期的事件到来之前,努力创造性地挖掘新一年的传播引爆点,可能是技术手段创新,可能是报道视角创新,也有可能是报道内容的呈现形态创新,或者是平台组合和发布方式的创新。然而,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创新是附着于核心的报道内容之上的。换句话说,对于媒体人而言,硬核的内容永远是赢得社会影响力最重要的前提。如同健康之于一个人的重要性,专业内容对于媒体的重要性是基础性的。专业内容是1,其他是0,有专业内容做支撑,其他传播手段的创新价值才有所依附。
然而,在一个信息量增长速度总是远远超越人们信息处理能力进步速度的时代,专业品质的内容,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的传播手段加持,也只会淹没在信息海洋中,无法进入用户的选择范围。而这种传播手段的创新恰恰是悄然隐匿于每一次数字技术突破性进步之中的,并在一开始以一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展现在人们面前。从与互联网门户网站缠斗到寻求融合,再到现在国家战略意义上的媒体深度融合,媒体人已经并且正在体味着数字互联技术不断进化给媒体行业发展带来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以及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生机的痛和快乐。
今年3 月15 日,GPT4 的全网火爆,除了其自身期待的市场关注度之外,对于媒体人而言,也许正意味着前面所言的一种媒介形态进化的全新的不确定性前景。同时也为媒体深度融合带来了更为丰富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如此,笔者以为,今年3 月15 日,媒体人需要关注一年一度的晚会给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力甚至是冲击力,同时更应该关注新的人工智能技术给传媒业带来的新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一不确定背后隐含着的巨大创新空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如笔者一样的技术乐观主义者,比如,就有人预测AIGC(智能内容生产)可能对媒体从业者的饭碗产生冲击,甚至对人类生存状态造成威胁。尽管这样的警醒对于准备面向技术躺平的人而言是有价值的,但是不必因此就要将这种威胁夸大到危言耸听的程度。毕竟,它更有可能为内容生产者赋能,而且,在这个意义上,也许我们要重新思考媒体深度融合的内涵:在媒体形态、业态、生态层面的融合之后,在媒体与社会系统深度勾连之后,人机之间的融合也许已经是摆在媒体人面前非常现实的问题了。如果此言不虚,那么,接下来媒体人就不能不以高度的技术敏感去寻求媒体融合更深层次的可能性了:管理者要考虑如何在人机融合中再造生产流程,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传播效能;一线的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则要考虑如何让技术赋能而不是被技术替代,并进而让用户作为信息产消者(prosumer)也从中获益。
倘如是,今年的“3·15”真是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