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统宇
近年来的影视评介出现了一些新词,常见的比如“沉浸式体验”“浸润式收看”“违和”“治愈”“赋能”等等。我一直期待啥时候咱也沉浸一次浸润一把。终于,年前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家评审圆了我的梦。与以往仅仅是央视的电视节目不同,这次测评既有频道也有频率还有客户端。果然是融媒体,果然是中央三大台合三为一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果然让我在沉浸和浸润中毫无违和感而被治愈进而赋能节目测评。
按照百度百科的释义,沉浸体验在积极心理学领域是指:当人们在进行活动时如果完全投入情境当中,注意力专注,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即进入沉浸状态。
这种沉浸状态的获得首先出现在广播中,平台是国际流行音乐广播,节目名称是中德建交50 周年——探寻《筑梦》背后的故事。《筑梦》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在中国的四位德国人和在德国的四位中国人的故事,节目嘉宾是曾在德国的一位驻站记者。这个节目时长两小时,我没有连跑带跳,一口气全部听完,因为我沉浸了——故事为体,音乐为用,德国的工匠、足球、啤酒尽在其中。
到底是什么魅力固定了我两小时?有一个知名度很高的例子:世界杯决赛后冲上热搜的诗意解说:“四年前陪你看球的人现在还在联系吗?四年后看球的自己许过的愿望都实现了吗?我们为什么热爱着足球这项运动,因为它不仅展示了球员们励志的奋斗故事,也寄托了我们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希望今天晚上的感悟能够帮助你勇敢面对明天早上推开门之后真实的生活,这,才是这项运动真正的魅力。”的确,“勇敢面对明天早上推开门之后真实的生活”,这是我对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的终极理解,也是锁定我两个小时乐此不疲的终极原因。
抖音、快手看多了,静下心来听听音乐之声、阅读之声,再去思考人生,人生果然不一样,不信你就试试。这样的感悟在音乐之声的《江河长歌·安澜吟》、在阅读之声的《这世界全部的漂亮》里收获了共鸣。阅读之声的小说连播让我想起曹灿的《李自成》和刘兰芳的《岳飞传》,音乐之声的《宁夏川》让我想起那年的广播电视政府大奖评选第一次听到时的震撼。全部听完,荡气回肠,广播真有好东西。
近年来央视“满屏皆精品”的发展战略有口皆碑,有目共睹。这次我看到了不大被人注意的农业农村频道的纪录片《村庄十年 筑梦山海》,讲述福建一个普通的沿海渔村的故事。与纪录片常见的走近现场不同,这个片子更注重走近心灵——用忆苦思甜的方式口述历史。一不留神,我又被沉浸了。
本次测评新增了电视剧,重点是考核其播出平台,中国电视的领头羊“我们有一套”是《县委大院》。正像一位朋友的推荐:虽然有诸多缺陷,但实在不可多得。强烈的问题意识在创作层面实际上就是满满的诚意,任何胡编乱造的东西通俗说都是忽悠,而且是瞎忽悠。就整个行业而言,电视剧隔三岔五有次品很正常,但必须隔三岔五有精品,这就是示范与引领。
客户端于我而言比较生疏,央视的新闻、影音、财经、体育等客户端我从未造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的确大开眼界。比如新闻客户端的《史上最贵的美国中期选举——“钞能力”较量》,其视觉效果就是满屏皆美元。我奇怪这样的画面呈现为什么不能出现在大屏?是铺天盖地的美元会让观众产生“一切向钱看”的误解?还是有损主流媒体的高大上?我们有没有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羁绊?
百度上说:VR 等虚拟智能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就是利用人的感官体验和认知体验,营造氛围让参与者享受某种状态,提供参与者完全沉浸的体验,使用户有一种置身于虚拟世界之中的感觉。我认为,这是技术层面的沉浸式,问题是人的沉浸式体验从来就不仅仅是技术的作用。有太多的影视产品够虚拟,够智能,但离开了内容为王,虚拟的声光电,最多也就是个花里胡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