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浩
特别节目《奋楫深水区》由江苏省委改革办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策划和制作,以改革的视角回望近十年里,江苏走过的非凡历程,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受江苏勇闯改革“深水区”、敢于啃下“硬骨头”的勇气和担当。其中主访谈在江苏公共·新闻频道《黄金时间》中以特别节目形式播出,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破浪前行》《坚持以人为本 擦亮幸福底色》《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向美而行》《文化繁荣发展 文明逐浪攀高》四集,13 市改革巡礼以新闻专题形式在《新闻360》等栏目里播出。
围绕大型主题报道所进行的前期选题设计工作一直都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对于非凡十年的展示,其表达的横向与纵向的深度要求更高。
这里提及的延展,主要指的是选题主旨的拓展性。展现成就是主题报道的第一要义,但展示的同时,通过记者探究调研背后的原因,这无疑是有效创新路径。比如,改革的收效以及为什么可以取得长足进步是一个整体传播链条,从具体操作层面来看就是:首先选取什么角度展现变化,从什么侧面入手,之后就是分析变化取得的原因,有效地分析阐释。
江苏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殷切期望。进入新时代,总书记为江苏擘画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宏伟蓝图;迈进新征程,又赋予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这10 年,就是8500 万江苏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作笔,把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从“大写意”一笔一笔绘制成“工笔画”的10 年。
如何将这个宏大的主题做得既浓墨重彩,又出新出彩?节目最终确定了以“改革”为切入点,多侧面呈现江苏近十年来取得的改革成果,多维度展现江苏勇闯改革“深水区”、啃下改革“硬骨头”的勇气和担当,体现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的突破和先导作用。通过与近二十个厅局单位对接,收集最具代表性、最适合视觉呈现的改革典型人物和故事,“访”出深度,在谋篇布局阶段就画好蓝图,报道既有展现,又有解读。
作为新闻访谈类节目,除了主持人、新闻当事人之外,专家解读及评论员观点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设置。作为常规的新闻访谈,专家及评论员的解读往往是在节目终了或中间位置进行,本系列报道却打通了所有环节,形成了观点行进的时空伴随,即观众疑惑同步解答、各种观点适时交流、发展议题时刻展望。关于解读的内容,也并非只是成就展示或是解说之外的再次肯定,而是层层递进,重点在于分析解决改革的痛点。
就访谈嘉宾阵容来说,有厅局长、学界学者、业内专家等。整个节目制作期间,有18 位厅局长通过“云连线”方式走进节目,其中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政务办、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健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省文旅厅都是“一把手”接受了节目组的专访。
观点伴随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行进的节奏和表达递进的问题。比如在第一集里阐述“推动制造业升级,筑牢实体经济‘压舱石’”篇章中,对徐工集团的访谈,就由出镜记者、集团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徐州市工信局和江苏省工信厅同志共同参与,层层深入、不断深化,随着内容的进行,各方解答观点持续伴随。
同样的思路在第二集中,“鼓起百姓钱袋子”篇章呈现:沭阳堰下村的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与花相伴,火爆的订单、繁忙的生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主持人出镜,农户、电商、沭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颜集镇党委书记、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的参与就形成了和该集熨帖的状态。
围绕改革话题进行的特别报道,基本是按照部委厅局职能所在的范畴来划分的,但省里13 设区市的改革也都有各自亮点,倘若全部嵌入访谈,不仅体量无法满足,而且会使既有体系显得凌乱。因此,最终选用了“4+13”的模式,即公共·新闻频道《黄金时间》栏目的特别报道《奋楫深水区》播出四集主访谈,《新闻360》节目里播出13 市改革巡礼,从时序、选题上与主访谈有机配合。13 设区市的新闻专题,都是与主访谈配合共促的。以盐城市为例,记者就以《盐城:黄海湿地管理保护 一封写给未来的“情书”》为题,围绕“一方净土、哺育万千生灵”这一主题,以行进式的出镜贯穿。记者从盐城市区出发,沿着黄海湿地的海岸线一路前进,随着黄海湿地研究院工作人员的介绍,提问层层递进,分析研究湿地保护刻不容缓,展现了盐城拿出了敢为人先的魄力,多举措、多渠道、多主体,探索着黄海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双赢之路。
新闻访谈作为本次特别报道常规体裁之外,新闻单片(长消息)和拆条短视频也作为“轻骑兵”加入系列报道之中,互为补充、相互补位、共同促进,而且有的时候,不仅体裁上有区别,在时效上也有补位。
说到互促,不仅有体裁上的,还有场景上的。比如在南通五山地区的采访时,记者巧遇当地摄影爱好者老吴和好友们在此聚焦守望江豚宝贝和迁徙鸟类。很幸运,早上7:00 左右,他们记录到了三只江豚跃江嬉戏和凤头蜂鹰飞翔的画面,现场的游客为之欢呼……这一幕,记者并未囿于日后系列片的拍摄,而是凭新闻敏感即刻做成了《成群江豚现身长江南通段嬉戏》,第一时间通过“江苏新闻”微博播发,当晚还通过大屏《新闻眼》《新闻360》播出,收效显著。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采访车行进之外,因地制宜地进行手法创新是进行感不可或缺的一环。这里提到的创新包括拍摄前期、后期包装环节等营造出场域感、时尚感、科技感。
节目组深入一线,走遍全省 13 市,在田间地头、工厂院落精心选择与当期话题相关的特殊场景,搭建临时访谈区。道具小黑板竖到哪儿,访谈区就设到哪儿;天幕搭建到哪儿,嘉宾就落座在哪儿。在紫金山实验室、徐工生产车间,在南通五山的江边草坪、海安的“理论集市”因地制宜地体验式出镜,形塑满满的场域感。
2022 年露营天幕火爆,以其时尚的外观、轻松的环境设置备受年轻人的喜爱。节目组也在第一时间考虑到了天幕的场景运用,通过天幕、蛋卷桌、露营凳营造了轻松访谈的时尚氛围,此外在天幕一角或桌上,用各种道具体现节目标识亦是不错的选择。
此次特别节目除了丰富的外景呈现,还首次采用了全虚拟演播室,用虚拟数据图表、虚拟场景、虚拟连线等方式,打造“云客厅”,邀请厅局负责人、观众、网友一起在“云端”畅聊改革话题。“云客厅”的进入方式,采用的虚拟电梯形式,也增加了不少科技动感。
《文化繁荣发展 文明逐浪攀高》一集将关注点投向了大运河。“作为中国大运河联合申遗和遗产保护的牵头城市,扬州无疑是这条美丽珠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擦亮、打磨这颗运河明珠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和故事,推动了哪些改革?咱们来听听扬州人自己怎么说。”节目组在拍摄场景设置了话筒、话筒标识等,市民们自然上前分享,表达真情实感,取得了很好的播出效果。
当然,多海采还体现在了网络端。在《坚持以人为本 擦亮幸福底色》一集里,“云书房”里的海采呈现,既生动又真切。如某网友说:“我们快递员天天在路上奔波,家人特别不放心。现在有了工伤保险,不仅自身有了保障,也给家人吃了‘定心丸’”;某网友说:“我领养老金已经11 年了,每年都在涨,真是越老越享福”;某网友说:“我家老大上小学,学校有课后延时服务,老二今年又报上了家门口的公办幼儿园,省钱又省心。”
这里说的是传播矩阵效应,融媒体时代的主题报道很多选题和内容都与各地政务发布内容息息相关,不囿于媒体大屏首复播,在拍摄的过程中,及时将拍摄的消息、花絮、成片通过各相关厅局、相关单位和设区市的官方发布集纳播出,产生了很好的行进收效。其中,作为首集内容的涉及企业,“徐工集团”就发了多期,从不同维度展现专题的风貌。
四集深度访谈节目网络端直播总点击量近400万,五条短视频登上微博同城热搜榜,相关短视频还被微博江苏、江苏生态环境、南京发布、苏州发布、盐城发布、连云港发布、徐州发布、国家江苏电力、名城苏州网等多家政务、媒体官微转载,社会反响热烈。
本次主题采访报道体裁丰、集数多、体量大、跨度长,从社会关注、观众记忆和传播效果的角度来看,编辑勤于将节目内容拆条多介质播发也是进行感的很好体现。这次报道的拆条播发,从时间维度来说,有采访前、中、后的;从侧重角度上说,有预告、回顾、反响或是拍摄花絮的;从播发内容上看,有图文,也有视频的;从播发介质上说,有媒体账号,也有选题涉及厅局等单位账号或设区市权威发布等。比如第四集《文化繁荣发展 文明逐浪攀高》中,摄制组拍摄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海安样本”,在海安市白甸镇官垛村,一场《我的祖国》水陆快闪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儿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大家乘着小船,感受好山好水,齐唱《我的祖国》,自豪感真是油然而生。之后在节目大屏播出前,编导就拆条了这个视频场景通过“荔直播”平台播出,引发了大量转发和强烈共鸣,收获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个的中国好故事层出不穷,主题报道被赋予的历史使命越来越大,观众对报道质量的期待自然也随之提高。如今,媒体融合不断深入,唯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该类报道在真正意义上直抵人心、引发共鸣,而行进感的实践在时空轴线上为此类节目注入了创新、提升了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提升的空间,会在不同维度和价值层面为主题报道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