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证素辨证证名动态组合规律探析中医证名英译

2023-10-05 13:25任朝莹文娟李思汉李明珠柴瑞婷李灿东石国旗
环球中医药 2023年8期
关键词:病性证素病位

任朝莹 文娟 李思汉 李明珠 柴瑞婷 李灿东 石国旗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证”,“证”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对应产生的中医证名也应是动态变化的。证名的英译规范化研究与标准制定过程中,除了遵循科学的翻译原则之外,还需中医理论进行指导,唯有建立在“证”的动态研究模型基础上,方可凸显中医整体思维。

1 中医证名的形成动态且庞大

1.1 “证”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

“证”是中医特有的概念,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属性概括[1], 涵盖了疾病内外表里、有形无形、直接间接等关系。“证”指导着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的运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根据“证”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动态征象,如《素问·热病》中“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的描述,体现了疾病随时间变化的特点。钱学森的系统论强调“中医的证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可理解为疾病某一阶段所表现的特殊状态,由一系列内在关联的证候所体现。由此可见,“证”是疾病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内涵广泛复杂,在整体观念的理论背景下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与西医对疾病一概而论的定义具有较大差异。

1.2 中医证名的组成数量庞大

“证”随着疾病时间、空间动态变化而造成证名繁多的情况,加之证的兼夹、轻重、缓急等特点,决定证名术语的形成存在动态组合的现象。通常,“证”的状态可由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即部位、性质以及轻重程度等,常见的疾病部位如心、肝、脾、肺、肾等大约为25~30个,疾病性质如气虚、血虚、痰凝、血瘀等大概也为25~30个,部位与性质的组合,结果异常丰富。有学者在研究中认为,中医临床诊疗经常应用的“证”的变量大约有100多种,若患者每次出现小于等于5个证候的情况,则证型组合数量为亿级的规模[2]。证名的动态组合现象说明其具有极大的研究潜力,证名术语搭配灵活,对应英译需在确立证名的基础上,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征象进一步加以判断裁夺。

1.3 忽略动态组合是证名英译研究的不足之处

目前,中医证候名称标准化研究已具有一定的前期基础,如1993年出版的《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将证候名称分为381种,1994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把证候名称分为947种,2005年3月出版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中有关于证候部分规范化的命名为385条[3]等等。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标准的制定均相当严谨,但存在证型相对简单、缺乏统一规范、鲜有相互参照、停留在静态固定数量的研究层面[4]。同时,证名的英译研究多见于不同标准之间的相互比较,局限于语言学、翻译学等领域,少见具有中医思维指导的证名英译研究。应当注意的是,当下教材、文献及各类标准中所列证名,限定于教学样板式的基本典型范例,几乎千篇一律为简单证型术语,而临床表现出的证是复杂多变的,人体是一个复杂的多系统,病人不会按照刻板的证型生病,已有的标准实际上并不能满足临床辨证中出现的证的复杂、兼夹、多变等现象。在英译实践中,也存在证名数量局限、缺乏统一规范、难以全面阐释中医内涵的困境,因此,证名英译研究仍有很大空间。

2 证素辨证与证名英译的关系

2.1 证素辨证可指导证名规范组合

证素辨证指辨证所要辨别的肾、胃、脾、肝等病位和血虚、血瘀、热、寒等病性。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如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虽名称各异但实质相同,都在于辨别病变的位置和性质。根据证素辨证,任何复杂的“证”,都可由“病位+病性”基本要素组合而成。证素辨证着眼于将各种辨证方法统一为同一辨证体系,力求中医诊断的规范统一[5]。其中,证素是最小、最基本的诊断单元,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按照“证候—证素—证名”的辨证过程[6],其产生的证名组合并不固定。以证素为核心进行辨证,即是用有限的证素去统无限的证候与证名,能够执简驭繁地把握“证”的复杂和动态性,既可使辨证规范、准确,又能保持诊断思维的灵活性,当证名确定后,根据证素辨证组合原理进行英译,所得术语也应是较为标准和准确的。

2.2 证素单元与词素单元异曲同工

通常,不论是汉语还是英语,词的组成均由词素构成,单个词素的词语为单纯词或自由词,多个词素构成的词为合成词或黏着词。若按单位层级从低到高排序,则依次为词素—词—词组—句子[7]。由于证素为不可再分的最小诊断单元,故可将证素看为词素,以证素为最小英译单位,以字为基本单位,彼此之间进行搭配,形成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关系,进而可基于语义结构对动态形成的中医证名进行灵活的英译。证素的病位、病性词素较为简单,可套用已有的英译标准,如心(heart)、肝(liver)、阴虚(yin deficiency)、血瘀(blood stasis)等,借用已有的标准直接进行英译,有助于一般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沟通,减少“证”的抽象化,对不断可能衍生出的证名的动态准确英译也起着支撑作用。应注意的是,对于“证”的英译,syndrome在西医中指“综合征”,与中医的“证”本质偏离,证素辨证所得证名多指证型,为避免误解,中医赋予pattern 特殊的涵义来表述“证”[8],英译时可统一采用pattern来指代证型的“证”。

3 证素辨证指导证名英译具体方法

证素辨证组成的证名内部结构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可用“修饰语+pattern”的结构为纲进行英译,其内部“修饰语”部分的具体译法,需借用一定的语法结构或连词、形容词、虚词等仔细梳理,依据字间逻辑关系而进行定夺。

3.1 主谓宾结构:适用于病性证素复合的外感证候

证素辨证组成的证名大多遵循主谓宾结构,从整体看相当于一个微型句子,由主语+谓语+宾语构成(subject+verbing+object)。其逻辑关系可概括为病理因素对人体部位的影响,符合证素辨证“病位+病性”的原则。目前官方已确定的证名英译标准多为单证型术语,其数量可控,多由一、二个病位证素加一个病性证素组成,如将“脾虚证”译为spleen deficiency pattern,结构为三字至五字型(格)。而基于主谓宾结构,当病性证素为两个或以上时,可添加袭、困、阻、扰、滞、蒙等单字动词以阐发病机[9],结构为病性证素在前,病位证素在后,如“风寒犯肺证”,风、寒为两个病性,肺为一个病位,可译为wind-cold attacking the lung pattern;“痰蒙心神证”译为 phlegm clouding the heart spirit pattern,等等。此类病机动词中病性因素部分多为外感六淫及相应的气血津液病理产物,翻译时应注意鉴别。

3.2 并列关系:用连字符处理并列关系的病性病位

由于“证”具有兼夹的特点,当疾病表现出多种证候时,就出现证名中多病位或多病性证素并存的并列关系。如病位证素并列的脾胃阴虚证、心肺脾肾阳气虚证等;病性证素并列的肠道湿热气滞证、肾阴阳两虚证等[9];以及病位、病性证素同时并列的肝胆湿热证、心脾肾阳气虚证、肝脾气血虚证等等。通过对并列证素进行分析,认为其具有独立性与统一性的特点,如湿热和气滞可以排列并存,但属于两个独立的概念,英译时应注意区分。通常,术语的组合可使用连字符“-”将有统一意义的关联词素进行“名词+名词”,“形容词+形容词”连接形成复合词,由于证素是最小的诊断单元,故可用连字符“-”将具有统一整合关系的病位或病性进行连接,并进行直译,如肝胆湿热证,译为liver-gallbladder dampness-heat pattern;脾胃阴虚证,译为spleen-stomach yin deficiency pattern等;若病位或病性具有独立的特点,则可用“and”表示其独立性,如肾阴阳两虚证,译为kidney yin and yang deficiency pattern;心气血虚,译为heart qi and blood deficiency pattern 等。当术语中的并列关系为统一与独立性并存时,需采用意译的方式梳理其中内涵,如肾气虚湿热证,译为kidney qi deficiency and dampness-heat pattern,肠道湿热气滞证,译为intestinal dampness-heat and qi stagnation pattern。

3.3 因果关系:应鉴别病性与病位关系进行意译

按照疾病的病机变化特点,证名内部常存在病位与病性为因果关系的逻辑组成。此类证名多为5字以上型(格)术语,英译顺序应先果后因,与汉语描述相反。对于逻辑连接词的选用,王晓芳在中医辨证基本术语英译标准对比研究中发现,《中医药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4)中使用的“due to”一词很好的体现了证名术语内部的因果关系[10],故此处建议以“due to”进行证素因果衔接,如气虚发热证,可译为fever due to qi deficiency pattern,肾虚血瘀证,可译为blood stas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胃气滞化热证,可译为heat due to stomach qi stagnation pattern。但是,证名中某些因果关系指向模糊,常易与并列关系混淆,如在肾虚血瘀证中,是肾虚引起血瘀?还是肾虚与血瘀并存?这就要求对病性的发生先后顺序和程度等信息进行把握,根据真实世界场景进行意译。

3.4 主次关系:注意区分病性证素的轻重缓急

根据证素辨证组成的证名,有些术语内部逻辑明显反映了病性的主次关系,体现了证的轻重缓急和兼夹的特点。例如,一个证名中,病位与病性的关系为病性为主,病位为次,没有由病性单独构成的证名,正如没有脾证、肺证一说,但有阴虚证、气滞证的描述。当对术语中的病性证素进行翻译时,应病性严重的为主,轻微的为次,如胃寒夹表证[9]中,寒为重,表为轻;膀胱气虚夹热证[9]中,气虚为重,而热较轻等,表现了病性的轻重程度具有的独立性。在英译时,由于兼证较主证程度较轻,属于附属、连署的关系,故英译时可用“accompanied by”来连接表达“夹”“附属”的主次关系,如胃寒夹表证,可译为stomach cold accompanied by exterior pattern。

4 基于证素辨证英译证名的意义

4.1 利于规范动态变化的证名英译

在证素辨证体系指导下,证名可做到尽可能精炼又不失对病位、病性及病机的高度概括,每一个字都具有证的本质内涵,既可传递基本中医信息,又从一定程度反映中医药文化对疾病、症状等信息的描述方式,突出中医诊断的辨证特色及中医对于疾病变化机理等概念的思辨形式和描述范式[11]。王夫之“天地之气恒生于动而不生于静”,证名术语是动态组合的,但其在证素辨证组合规律的基础上并不失规范。以肺系辨证为例,病位在肺的临床常见证型至少有24种,而《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和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这两套名词术语标准化量表中,肺系辨证的术语英译标准仅有13种,可见,动态组合而成的证名数量远超现有的标准,实践中应避免机械套用英译标准而造成表意偏差甚至误译、错译[12]。基于证素辨证,对“病位+病性”的证名词素成分进行英译,使用了直译、意译、释译等翻译方法,将英译出的证名进行回译,也可发现其在最大限度上呈现了语言的意义、风格、形式及概念对等,体现了中医思维的本意,具有对应性、同一性及简洁性的特点。

4.2 弥补以西译中的术语内涵偏颇

在翻译归化理论指导下,中医病症名英译常借用与之相近的西医名词术语[13],然中医学是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交叉的学科,由于文化差异,不能简单将中、西两种病名对等[14]。现代某些生理病理概念,不存在于中医思维中,如细胞、坏死、支气管等,很多中医病名也不等同于西医病名,如中医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是一个复杂的疾病,见于外感和内伤,其证型除了外感风寒犯肺、风热犯肺、风燥犯肺等,还可因五脏受病而传肺。诚如《素问·咳论》中“……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的描述及脏咳之“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五脏六腑按五行生化关系互相影响,经脉气血逆乱,导致相应的咳嗽证候发生,其证型范围宽广,若仅将咳嗽以cough对以代过,极易造成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中的混乱和误解,无法与中医诊断的一些真正内涵对等。但是,若从证素辨证的角度进行证型说明,对病名进行证的释译或补充,翻译出疾病发生机理、证候类型, 则为简便快捷,又不失中医理论的解释方式。因此,对于具有变化灵活、抽象、或西医无法对应的中医词汇,不要借用西医病名去“硬”套,可考虑从另一角度进行解释说明。“证”的概念为中医所独有,研究证名的英译也体现了对中医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4.3 可结合人工智能便利证名英译

证素辨证是近50年来的中医辨证理论创新,它基于中医原创思维,彰显了现代中医守正创新的理念,也开辟了智能辨证的先河。证素这一粒度最小的辨证单元类似于英译过程中不可再分的最小意义单位,该体系能够成为最适合中医诊断AI化的研究工具。通常,疾病与证型之间的关系蕴含在大量的医学数据之中,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机器学习技术能够探析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硬件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的数据保存越来越便捷,借助人工智能,除了对标准证型的判定,还可根据其组合规律形成相应的演绎证型,并在辨证过程中减少人为的主观因素。证名组合千变万化,伴随时空差异、体质区别、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人类的疾病谱逐渐发生变化,导致证型多变,证名术语的产生也是无尽多的。对证名制定对应英译词汇必然工程浩大,这将导致术语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亦将极为复杂。目前,传统的中医术语英译是在基于文献、古籍及经典理论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而面对术语动态变化、数量多、个性化组合的情况,应采用变易思维,考虑借助人工智能优势,在规范证名组合的前提下,建立证名语料库、翻译记忆库等,对庞大的证名术语进行数据存储,借助机器翻译技术,赋予机器类似AlphaGo的自我“学习、记忆、推理”的能力,研发满足大数据时代需要、适于智能诊断的证名英译系统,进而通过数据分析寻找证名英译使用规律,按照使用频率形成约定俗成,促进术语英译标准化的形成。

5 小结

在中医证名英译中,唯有基于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英译才可体现独特的中医内涵。“证”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角色,证名术语动态变化,数量繁多,但其构成有规则可循。基于证素辨证方法,证名的产生忠于中医思维,语言结构鲜明,形式统一,有利于英译化繁为简,并将中医辨证思维以准确合理的英语形式表达出来。同时,粒化的证素有利于与人工智能结合,可为中医术语英译提供另一条思路。

猜你喜欢
病性证素病位
糖尿病前期中医证型及证素特点分析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和中医证素分析
脾系藏象病位与病性特征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蓄血证病机病位探析
基于“风痰瘀虚”的高血压脑小血管病病性证素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特征研究
八珍汤加味序贯中药包热熨治疗气血两虚型子宫腺肌病性痛经的临床观察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
消渴病合并抑郁症之病位探析
《伤寒论》三阳三阴病证的证素辨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