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程
(1.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2;2.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基于人类真实历史进程,马克思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劳动异化理论和其他理论一样,有一个酝酿和形成过程。我们需要彻底弄清楚劳动异化理论从何而来?劳动异化理论和当代有什么关系?马克思如何看待劳动异化理论?劳动异化理论在历史唯物论中的地位怎样?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影响,阐释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再次审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哲学语境中的异化概念起始于17 世纪至18 世纪。以此算起,马克思之前的异化观主要有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等。这些不同的异化观分别建立在“自然状态”假设、精神实践活动、人的自然本性等基础之上。这些异化观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类社会真实发展历史。正是在扬弃这些形形色色异化观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
在社会契约论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启蒙时代思想家认为异化问题发生在个人转让和出让权力(财产权、自由权)的过程中。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导致公民权利和意志异化[1]。以卢梭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一个“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中人人都享有绝对自由。绝对自由是指一个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从事符合自己意愿的行为。换而言之,人们的行为完全出于自己的意愿,不用顾及其他因素。这里就存在一个悖论:个体的绝对自由必然成为其他个体实现绝对自由的障碍,必然会伤害其他个体的绝对自由。绝对自由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人都失去自由,失去了实现绝对自由的保障性条件。为了避免这种不利结果,于是大家商定:每个人都出让一部分权力,把这些权力集中起来形成一种超越于个人之上的权力即国家权力,大家都必须服从国家权力,从而维持社会安全稳定,维持每个人的自由——相对自由。虽然,人们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但人们又不得不把这个权力转让出去并屈服于这个权力[2]。自己权力成为控制自己的力量,这就是自由权力的异化。另一位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自己的伦理学和社会学观念中也形成了政治异化的思想[3]。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家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不得不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出让自己产品的所有权,买回自己需要的物品。自己的劳动产品成了独立于自己之外的,成为让自己不得不屈服的力量,这就是财产权力的异化。
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体系中,异化成为精神运动的普遍性原则。黑格尔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精神和理念异化的结果,精神异化成物质、普遍异化成特殊、无限异化成有限[4]1。任何一个肯定的、现实的事物本身都具有否定性。否定性是一切运动的内在源泉,一切真的东西本身都具有它[4]368。最初,意识是没有规定性的单纯存在。意识要发展自己,就必须否定这种单纯的存在,把潜在规定性展示出来,外化为对象。这个对象就是意识异化的结果,于是意识就扬弃对象,把对象的规定性收归自己,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自在的存在变成自为的存在,意识也就发展为自我意识。这个通过否定自己达到对自己的新的肯定的过程,就是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黑格尔的《现象学》尽管有其思辨的原罪,但还是在许多方面提供了真实地评述人的关系的要素。”[5]358“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性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6]22剔除异化概念的神秘色彩和思辨性,可以清晰看到异化概念的辩证涵义。“黑格尔从存在进到本质,进到辩证法。在这里他研究反思的规定,它们的内在的对立和矛盾,例如正和负,然后就进到因果性或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并以必然性作结束。”[7]异化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是主体及其产物之间的关系。因为,黑格尔把一切活动都归结为精神运动,精神是能动的创造者,其他一切都是精神的产物。所以,在他那里,精神异化就是最普遍的现象。
费尔巴哈认为,精神异化不过是上帝创世说的哲学变种,是精巧的神学。自然界根本不是精神异化的结果,也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客观存在;人的本质异化为上帝,人的思维力、意志力和情感集中于上帝一身,形成了上帝的全知、全能和博爱[8]60。人们顶礼膜拜上帝,就是人的本质发生了异化。要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就是要把人的本质归还给人。上帝并不是最高本质,人才是人的最高本质。这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人的本质为什么会异化为上帝的本质呢?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费尔巴哈不理解产生宗教的社会历史原因,而把宗教的产生归因于精神,即人们的无知、敬畏感和恐惧感等。他认为,历史的目的就是实现固定不变的、理想的人性。从这种永恒的人性出发,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看作永恒的神的本质,对神的否定就是对抽象的“人”的肯定,取消对上帝的崇拜就要代之以对“人”的崇拜。而这个抽象的“人”仍然是凌驾于现实的、活生生的个人之上的虚幻的东西。所以,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导致了对新的宗教——“爱的宗教”的肯定[8]289。费尔巴哈不懂得社会运动是一种比自然界的运动更高级的运动形式。他从自然主义出发,把人归结为自然存在物,用人的自然本性解释社会现象,认为社会关系就是人在生理上的相互需要,人的社会性就是人作为“类”的共同性。自然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表现为人本主义。费尔巴哈哲学在自然观上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他的人本主义异化观仍然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之上。
黑格尔充分发挥了异化理论的辩证本性,把它当作普遍性原则,却没有取得任何具体的成果。费尔巴哈把异化理论运用于宗教批判,“为德国理论家开辟了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9]。但是,他对异化片面和狭隘的理解,导致自己又重新陷入了形而上学。至此,异化理论仍然没有获得现实基础。马克思从研究现实人的关系出发,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
黑格尔把精神异化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费尔巴哈揭露了宗教世界是世俗世界的幻想。但是,产生精神异化的现实原因是什么?产生宗教幻想的现实原因是什么?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是在精神层面兜圈子。要真正回答这些问题,就要揭示精神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就要揭示社会运动的真正源泉。总的说来,黑格尔对异化的考察综合了哲学、认识论、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方法,把异化推广到了整个人类历史。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不能掩盖他的巨大成果。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以及其他早期著作中就已使用过异化概念,但直到写作《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才集中地、创造性地运用异化理论,第一次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是单纯地、直接地来自黑格尔哲学,而是综合吸取唯物主义思想和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结果。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的思辨性质的精神异化观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
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物质生活,是物质生活本身的生产。被黑格尔神秘化的主体与客体统一关系,被费尔巴哈割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创造性地提出“劳动异化”的概念,并在社会生活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他的论证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都发挥着批判的作用。因为,劳动异化的后果牵涉到整个社会机体,包括经济、政治、社会、道德、宗教等。所以,马克思的异化概念具有广泛的含义。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问题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出了异化定义:“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之一。”[5]537
劳动异化理论指出了异化的真正涵义,产生异化现象的根源,消灭异化的现实途径,赋予异化理论唯物主义基础,彻底超越了单纯的思辨性和抽象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5]537这里所说的分工是生产力的一定阶段出现的社会分工。分工为什么会导致劳动异化呢?其一,分工造成了社会活动固定化和个人能力片面发展。每个人只能在特定的职业范围内活动,“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5]537其二,分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因为社会分工,每个人的生产都不能完全自足,每个人都必须依赖其他人的产品,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分工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5]535其三,分工造成了个人和社会的对立。社会分工条件下,个人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产,而是服从社会的需要,社会的普遍利益同个人利益就存在对立性。自然的社会分工造成了个人本身的对立、人和人之间的对立、个人和社会的对立。因此,在自然分工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就必然是异己的、与劳动者对立的活动,即异化劳动。
要理解自然分工是劳动异化的重要社会历史原因,还需要厘清劳动对象化和劳动异化之间的关系,因为有观点认为劳动异化的根源在劳动的本性之中,认为劳动对象化必然导致劳动异化。马克思明确区分劳动对象化和劳动异化。劳动对象化是指劳动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即产品。在任何社会条件,劳动都具有对象化的特征。而劳动异化是指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5]156”简而言之,劳动异化只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现象,而劳动对象化则是社会的一般基础。只要社会生产存在,就必然有劳动对象化。尽管,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劳动对象化表现为劳动异化。但是,劳动对象化并不等于劳动异化,也不是劳动异化的原因。
劳动异化不是抽象的主体与客体的思辨关系,而是现实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10]267,分析异化劳动的特征。现实社会一个最普通的关系、最基本的事实就是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社会中,劳动不是工人自觉自愿地活动,而是被强加的劳动。工人为了生存的需要,把自己当成纯粹的谋生手段。工人在这种谋生活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并且反过来反对劳动者的活动。劳动产品成为和工人相对立的力量,成为资本的力量。工人生产的越多,他自己越贫困。工人的产品越完美,他自己越畸形。劳动产品越有价值,工人自己越低贱。马克思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和劳动本身的异化出发,分析了人和类本质的异化,人和人之间的异化。劳动异化的原因既不是意识自身所具有的思辨的“否定性”,也不是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是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自然分工。
在找到了异化劳动的现实原因之后,我们也可以找到消灭劳动异化的现实的道路。这既不是黑格尔所说的“扬弃对象性”,也不是费尔巴哈所说的“人的本质的复归”,而只能依靠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必然使交往普遍化。交往普遍化必然打破人们的狭隘地域性,形成具有世界历史性的国际无产阶级。依靠无产阶级实现共产主义革命,建设共产主义社会。“随着基础即随着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他们发生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5]539总之,马克思从现实的经济事实出发,用唯物主义史观概括了劳动异化的基本特征、劳动异化的原因和消灭劳动异化的途径。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理论基础上看,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和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论都有本质区别,甚至截然相反。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剖析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不可调和的对立,说明私有财产的存在必然造成异化劳动”[5]778。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出发,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社会形态变迁的必然性。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必然性似乎抹煞了人的作用和价值,仿佛人只是充当历史必然性的工具。实际上,劳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劳动异化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内容、发展过程、终极指向都有紧密的联系。
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的生财之道。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将荒芜之地变成致富之源?他们把目光转向了生产过程,发现真正的财富并不在于物质属性,而是人类劳动的凝结,凝结的劳动时间越多,越有价值。所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把劳动提升为生财之道的最高原则。资本家则想出了许多榨取劳动力的办法:贩卖黑奴,获得廉价劳动力;延长工时,提高劳动强度等等。劳动的本质是什么?真正的劳动是什么?劳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根本不关心。黑格尔认为,劳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活动,是人的“自为的生成”和“自我确证”,精神的发展离不开劳动。人本身及其活动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只不过是精神自身运动的环节,是精神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外在表现。黑格尔只看到劳动对人的肯定作用,看不到它的否定作用,不理解劳动的真正意义、劳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费尔巴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他只盯住宗教问题,无法找到真正的答案。
马克思批判性发展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劳动的理解。他认为:劳动不是天国里的事,而是尘世的、现实的活动,“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0]324。这里所说的“自然主义”是对唯物主义的一种不确切的表达,是为了区别于当时流行的庸俗的唯物主义。马克思认为,当现实的人通过劳动创造对象的时候,绝不是抽象的精神活动,而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10]324。因为人类本身是自然存在物,劳动对象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物,人能够创造对象,所以劳动也是客观存在。然而,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并不是消极地存在,而是不断互动变化的。人类在改造外部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身。“正像一切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但历史对人来说是被认识到的历史,因而它作为形成过程是一种有意识地扬弃自身的形成过程。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5]211这个历史是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来的历史,并不是意识的派生物。当然,这里所说的“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并不等同于“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6]10。但是,这个提法毕竟表明:马克思已经由劳动的客观性说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11]因此,劳动异化论和历史唯物主义都肯定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发现社会分工促使私有制产生,私有制导致劳动异化。资本主义是当时人类发展的最成熟形态,阶级对抗的经济根源、经济对政治的决定作用、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已经明显暴露。因此,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的劳动异化为分析蓝本。“资产阶级社会是最发达的和最多样性的历史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12]马克思抓住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典型表现,并分析了产生异化劳动的原因和扬弃异化劳动的条件。“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外化劳动对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就已经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问题的解决。”[10]279对象化劳动即本来的劳动,是人通过劳动实际创造了产品。异化劳动是对对象化劳动的否定。异化劳动扭曲了人与感性世界的关系,使劳动者变成了劳动对象的奴隶。
彻底消除劳动异化,必然要否定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分析,既可以从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出发,理解资本主义以前的历史阶段;又可以从异化劳动的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出发,预示未来社会的发展形式。简而言之,异化劳动是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形式。深刻剖析异化劳动,可以发现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分析异化劳动可以揭示国家、宗教、道德的本质。马克思通过研究异化劳动,揭露私有财产、货币、资本、工资的秘密。马克思创立劳动异化理论时,历史唯物主义尚未成熟。劳动异化理论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我们承认劳动异化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承认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解剖可以发现社会发展一般规律,那么就应该承认异化劳动是唯物主义史观的认识基础。马克思从特殊中把握一般,这是唯一科学的、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也是真正从事实出发而不从任何想象出发。
当黑格尔庞大的唯心主义体系瓦解的时候,一部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左派曾热切地希望从抽象王国回到现实世界。但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在哪里?费尔巴哈认为,唯一现实的世界就是自然界。人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识,而是感性的、有血有肉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这种现实性可以被感性直观验证。与人发生联系的自然界是被人的劳动改造过的自然界,是对象化劳动的结果,已经打上了人的意志的烙印。人的活动内容和存在方式都是社会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人现实的生活要素。与人的劳动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并不是现实的、对象性的存在。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不是现实的社会的人。费尔巴哈自以为用自然主义战胜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其实仍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抽象的思辨。费尔巴哈认为感性实在的人就是最具体的了,人的社会性就是男女之间的相互需要和相互交往。他一心想研究现实的人,但仍不免陷入抽象;一心想走出思辨王国,但又未能真正找到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费尔巴哈把历史置于自己的视野之外,根本无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怎样才能找到通向现实世界的道路呢?人类社会被国家、宗教、道德等笼罩着。长期以来,人们以为只有这些东西才是真正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人们总是到意识中寻找这些社会现象的原因。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他认为,人们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动受物质利益关系制约,不应该从国家和法律出发去说明社会,而应该用“市民社会”去说明政治现象,用经济关系解剖“市民社会”。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力求找出私有财产、资本、货币、工资的本质。他认识到,这些都是异化劳动的社会表现形式。只有从人与自然关系入手,分析人的本质力量在劳动活动中的对象化过程,才能理解劳动与劳动对象、产品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打通了一条把历史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的、走向现实世界的道路。
正如前文所述,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启蒙时代思想家的权力异化观、黑格尔的思辨性精神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那么,马克思是否持之以恒地坚持劳动异化理论呢?通过研读《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9 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三部著作,我们发现三部著作中的劳动异化理论并不是割裂、孤立甚至对立的,而是在发展变化中不断成熟的过程。《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明了资本主义的三重灾难——异化、剥削和压迫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揭示社会异化不能依靠“异化范畴”的抽象。《1857-1859 年经济学手稿》证明无产者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力,从理论上区分异化和剥削。《资本论》中也没有抛弃异化概念,异化概念没有从马克思的思维中消失。劳动异化是资本主义一大堆不同异化现象的根源。劳动异化派生出社会心理异化、道德异化、个性价值异化等。《资本论》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方面来考察、分析和批判异化现象,特别注意揭露异化的意识、道德、法、国家政策、宗教等。这些考察、分析和批判已构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