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军,龙海遨,陈议芳
(四川松潘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四川松潘 623300)
畜牧养殖产业大力推广促使羊养殖规模不断发展和壮大,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羊传染性疾病的发病概率。 羊口疮是羊养殖过程中易发、多发的传染性疾病,不但会危害羊群及饲养人员的健康,也会降低养殖场效益,要掌握羊口疮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并及时采取科学的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羊口疮病的发生和传播。
传染性脓包病毒作为羊口疮病的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的方式传播病菌,这是一种人畜共患型疾病,患病羊的口腔、舌头、鼻子等多个部位的皮肤出现水疱、脓疱、溃疡及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3~6 月龄的羔羊最为易感, 成年羊也会感染,但是较少发病。 羊群染病的常见原因在于饲养人员没有对外来羊群进行仔细检查,导致患病羊和健康羊群进行直接接触,以及接触被污染的圈舍或牧场而引起,传染性脓疱病毒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传播性,病羊、脱落的痂皮、污染的饲料、水源、圈舍等可作为该病主要的传染源,并且该病具有一定地方性流行的趋势。 羊口疮病秋冬、初春季发病率较高,并且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相当强的抵抗力,脱落的干痂皮暴露在阳光下也需要经20~60 天才能使其丧失传染能力,一般以往有发生过羊口疮病的养殖场,并且养殖场生物安全差,会导致养殖场持续几年都会发生该病;所以防制羊口疮病,要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对传染源采取有效控制,切断传播途径,避免疫病大范围传播,继而降低疫情发生的风险。
唇型羊口疮病是最常见的病型。 羊在感染口疮疾病的前期阶段,首先在口角或上唇,有时还会在鼻镜上发生散在的小红斑点,伴随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散在的小红斑点转变成为水疱或脓疱,脓疱破溃后,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硬痂剥离后有出血现象存在,内部肉芽呈现出不规则的形状。 如果为轻型病例时,这种痂垢的范围会逐渐增厚、干瘪,经过半个月的时间会逐渐脱落恢复正常,一旦发展到后期,病灶部位会不断出现丘疹、水泡、脓疱,或彼此混合,甚至会发展形成大面积的连片龟裂,在痂垢之下大量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唇较厚且明显外凸,严重影响采食,致使病羊日渐虚弱而出现死亡。 同时,病羊可能会出现化脓细菌等继发病症,导致机体的深层组织出现溃烂,个别严重病例还可继发肺炎而引起死亡。
如果羊感染了蹄型口疮病,多仅一肢患病,但也可能同时或相继侵犯多数甚至全部蹄端。在其蹄冠部分、蹄叉部分及其周围的皮肤就会产生水泡或脓疮,当脓疮或水泡完全溃烂以后,向外流出脓液, 如果此时未对病羊进行有效治疗,很容易继发性感染,会造成该部位出现化脓性坏死的现象。 如果病情继续恶化,则其坏死部位就会迅速向外扩散,会波及肌腱与关节部位一起出现病变,造成病羊无法正常行走、长时间躺卧,病期延长,甚至会出现病变症状的转移,包括肺脏、肝脏和乳房中,严重时会因器官衰弱出现死亡。
母羊在感染了外阴型口疮病毒之后, 其引导部位就会产生黏性分泌物或是脓性分泌物,阴唇发生红肿,之后周边的皮肤发生溃烂,而乳房与乳头部位产生脓疮。假如公羊感染外阴性羊口疮病,则其阴鞘会明显肿胀,之后产生脓疮、溃疡等症状。
对死亡的羔羊进行剖检:病羊口唇肿胀,黏膜出现严重溃烂, 同时形成厚厚的疣状厚痂,厚痂破裂出血,肺脏器官出现瘀血,小肠中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心脏等器官没有明显病变现象。
羊口疮在秋冬、初春季,且生物安全差的养殖场常发,3~6 月龄羔羊是易感羊群发病率高,但感染过的羔羊和成年羊较少发病,因此结合羊口疮病流行病学、病羊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突起这一特征性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为羊口疮。
4.2.1 样品采集
采集病羊的口、唇、乳房等部位的痂皮,放置于灭菌的试管或采集未破裂的丘疹水疱液,放置于2 倍体积的0.01 摩尔/LPBS 缓冲液的灭菌试管中,置于冰盒内进行送检。
4.2.2 诊断方法
实验室诊断方法可采用病毒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试验检、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方法进行诊断。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结果中有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且符合羊口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的病例,可判定为羊口疮确诊病例;对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动物接种试验检测结果为阳性,且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中有一项为检测结果阳性,可判定为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分离阳性。
在对羊口疮疾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需要采取鉴别诊断,因为部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羊口疮病的临床表现特征十分相似。 一方面,需要将其和羊痘病进行鉴别诊断,羊痘传播快,发病率高,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患羊的全身性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到41℃~42℃,痘疹结节分布全身各个部位尤以无毛少毛皮肤上多见,且突出皮肤表面似脐状形成丘疹, 随后变大,色变淡,呈黄豆大半球形的隆起结节,界限明显。另外,必须将其与口蹄疫加以区分鉴别,口蹄疫患羊发热在口腔、乳房、外阴及蹄部等部位出现水疱,严重病例的蹄叉、蹄冠部糜烂,常因混合感染而发生化脓或硬肿。有的不能起立并因长时间卧地发生褥疮而死亡。吮乳羔羊常发生出血性胃肠炎,并常引起心肌炎而死亡,孕母羊感染后可致流产。剖检消化道可见水泡、溃疡;幼畜心肌表面出现灰白色条纹,形色酷似虎斑。
6.1.1 预防为主
对羊口疮的防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杜绝从疫区引种、染疫草场放牧。 发生过羊口疮的养殖场,要结合该病的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做好提前预防、饲养管理、规范引种等各个环节工作,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才能有效防控疫病传播。
6.1.2 疫苗免疫
使用羊传染性脓疱皮炎活疫苗在下唇黏膜划痕进行羊群免疫,免疫剂量为0.2 毫升,通过口腔黏膜内接种到出生15 日龄后的羔羊, 免疫期为6 个月。
6.1.3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圈舍管理,保证舍内通风良好、干燥舒适,羊粪及时清除,定期对圈舍及周围环境消毒;在冬春季节,要保障饲草供应充足,防止因饲料短缺,造成羊掉膘,影响生长发育,同时饲料营养要搭配均衡且适口性好,避免因坚硬饲草料划伤羊口腔,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缺乏羊出现啃土、舔墙等异食癖情况,导致羊口腔黏膜损伤,增加感染风险。
6.2.1 隔离消毒
对羊群逐一检查,挑选出病羊,将病羊隔离,禁止放牧,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选用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消毒剂及时对使用的料槽、活动场地等进行消毒处理,圈舍内消毒选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避免病毒在养殖场内进行大规模的传播。
6.2.2 对症治疗
在给病羊喂食的过程中,尽量利用易消化的牧草,保证水源的清洁,同时在其中添加多维电解质。 对症状较轻的病羊,可以利用已消毒的剪刀把羊痂皮、脓疱皮去除掉,用0.3%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病变部位,再用2%碘酊或冰硼散喷涂患部,2 次/天;对有发热症状的羊,在进行局部消毒处理的基础上, 可肌肉注射长效头孢,3~5 毫克/千克,配合使用双黄连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药物。 对重症的病羊或无法采食的病羊,要采取补液、强心等综合治疗措施,防止因衰竭死亡,并用适口性好的饲料或代乳粉进行人工饲喂,增强病羊体质。
6.2.3 无害化处理
饲养人员需要对病死羊和病羊脱落的痂皮进行有效处理,因为其中携带病毒,如果不能进行无害化处理,则会对羊圈内的健康羊群造成严重危害,饲养人员在清理过程中必须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综上所述, 羊口疮作为羊养殖过程中的常见、易发的传染病,为降低该病对养殖场造成的经济损失,需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并进行科学的诊断,才能确保养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