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臻
实体经济是山东发展的基石。多年来,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撑起了山东经济的基本盘,也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了强大韧性与奔涌活力。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宏观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礎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从总量和结构上持续加大调节力度,有效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制造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和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10年来,我国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培育了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首先要建立强大的工业体系与制造业竞争优势。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会议指出,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协同创新、人才集聚、降本增效等规模效应和竞争优势。
个体工商户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参与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我国1.1亿户个体工商户中近九成活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70.3%的个体工商户仅从事线下经营活动。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有效提高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国务院出台《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针对个体工商户反映的经营场所难找、租金贵等问题,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为个体工商户增加经营场所供给,同时降低使用成本。针对个别地方在城乡建设规划、城市和交通管理、市容环境治理、产业升级等过程中存在着影响个体工商户正常经营的情况,《条例》要求在制定实施相关政策措施中充分考虑个体工商户的需要和实际困难,加强引导和帮扶,为个体工商户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经营环境。这些都是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5月初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物质支撑。
会议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着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要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浪潮,适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保持并增强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防止脱实向虚;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不能贪大求洋;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避免割裂对立;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能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坚持开放合作,不能闭门造车。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2023年第一季度例会提出,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各地出实招
实体经济囊括了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绝大多数行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只有实体经济持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组织和业态模式不断更新,才能在动态发展中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筑牢就业“蓄水池”。同时,实体经济快速发展,将带动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使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加优惠、更多类型和更高档次的工农业产品和服务,从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各地不断创新做法,出实招。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优良创新生态。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和比重,引导北京企业在津冀布局,完善企业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圈。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着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着力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深入推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促进北京空港、陆港与天津港联动发展。
上海银保监局“三个三”服务实体经济。首先,正确处理本和末、专和全、质和量三大关系,使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找准领域、坚守定位、做专做精,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量的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其次,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三大重点领域。科技金融方面,要求金融机构自身按照专业化、精准化、特色化、创新化即专精特新四化要求转型发展,扎实推进科技金融专业能力、产品质效、产融结合、生态圈建设四大工程。绿色金融方面,围绕“组织体系、产品服务、重点领域、ESG风险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积极创新,培育专业的绿色金融队伍,分期分批推进绿色银行保险机构网点建设。普惠金融方面,要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实现上海普惠金融“两增”“一优”“一稳”。最后,扎实推进“党建引领、金融帮扶和融资畅通”三大工程。
作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广州市黄埔区在全国范围内首创订制式审批服务体系,为企业精准画像、量身订制审批流程。该体系以数据应用和流程再造为手段,为企业量身订制最优报批流程,并畅通政企沟通渠道, 组建百人服务“ 军团”,高效解决企业筹建难题。此外,该体系还开发了数字化场景式审批系统,可为项目智能审查、智数审批。目前,广州市黄埔区已为40余个省市区重点项目提供了订制式审批服务,累计投资总额超过700亿元,达产产值约1200亿元,促进项目筹建提速3-6个月。
湖南出台《关于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 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若干政策措施》,在全力帮扶实体经济方面,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助力企业稳岗拓岗、加强用能和物流保障等4条政策措施。聚焦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提出落实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2年;继续组织企业申报2023年国家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时提出,继续加大普惠小微贷款投放力度,力争普惠小微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财政资金还将加大力度,支持发展支农支小担保业务。
四川成都市印发了《关于聚焦产业建圈强链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精准配置资源要素”“全力做优服务保障”三个部分十条实实在在的具体措施,为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而有力的政策支撑。十条具体措施中,有8条涉及资金支持,奖励及补贴金额从10万至2000万不等,这场政策“及时雨”的“含金量”十足。例如,鼓励科创平台开放共享,面向产业链开放共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将检验检测、高性能算力等服务纳入科技创新券支持范围,给予平台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对购买服务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10万元补贴。
山东做优做强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山东发展的基石,多年来,实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撑起了山东经济的基本盘,也在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了强大韧性与奔涌活力。山东始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壮大“十强产业”,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强势开局,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加力突破,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5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三批)》,包括25项工作措施和36项政策,预计新增减税降费350亿元,涉及省级及以上财政支出16.3亿元。
聚焦重点行业、关键领域,山东提出七个方面25项针对性措施。其中包括: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主要突出加快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速创新成果转化孵化;围绕集中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主要突出聚焦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强链、新兴产业建链,谋划一系列务实管用举措;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经济,主要突出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现代服务业同现代农业融合,建设高效顺畅流通体系;围绕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主要突出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促进数据价值化,强化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围绕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主要突出建立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加快“两高”行业能效提升,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发展等。
在政策保障部分,聚焦破解企业在科技创新、生产经营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困难,山东提出两个方面36条政策。加力支持企业创新方面共19条,主要是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完善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补助机制,支持中小微企业升级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强化科创企业融资支持等;加大助企解难力度方面共17条,主要是落实国家以及创新执行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支持,促进商业综合体发展,支持举办车展扩大汽车销售,强化项目建设资源要素保障,优化项目环评审批等。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薄介绍,《实施意见》充分衔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等规划方案,明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出2023年和2025年的主要目标。
山东各市也积极出台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济南按照全市“项目突破年”工作动员大会要求,推动市属企业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强化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围绕建体系、扩规模、创经验的工作目标,细化推进措施,明确10项具体任务。
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會同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银保监局、市财政局等12个部门联合印发《2023年青岛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共包括13条举措,充分体现了部门政策集成和机构投放任务有效衔接、宏观货币工具和地方产业政策协同发力、财政资金引导和市场资源配置相互补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