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家书蕴含的抗战精神诠释

2023-10-03 19:36刘文静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3年8期
关键词:精神力量

摘要:抗战精神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和产生,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抗战家书是与抗战历史内容紧密相关的私人信件,抗战家书具有真实性、民族性的鲜明特征,这赋予了抗战家书很高的史料价值,使其成为进行抗战精神教育的最好物质载体。如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加强对抗战精神的弘扬,有助于我们铭记抗战历史,从抗战家书这个独特的视角出发研究抗战精神有助于为抗战精神的大力弘扬增添助力。

关键词:抗战家书;抗战精神;精神力量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抗战家书是抗战历史与抗战精神的见证,寄托着写信人的深刻感情。深刻把握抗战家书中平常性内容与所蕴含的抗战精神,对于新时代新征程弘扬抗战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抗战家书中的平常性内容诠释

抗战家书,首先是作为家书而存在,其必然承载着家书具有的一般性功能。在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家书是游子与家乡亲人联系的主要方式。家书中包含着对自身近况的陈述和对家人的关心和思念之情。由于每封家书写作背景不同,所承载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每封家书的普遍性特征是其传递着浓厚的感情。通过对近百封抗战家书内容的梳理可知,在抗战家书中,既有铁血男儿对家中长辈的深深挂念,也有寄予后辈的百般叮嘱,亦有对配偶的关心与叮嘱。

(一)对父母的牵挂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离家多年漂泊在外,必会思念家里日渐年长的双亲,也因自己无法陪伴父母身旁并使他们安享晚年而深感惭愧。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年代,局势动荡,很多人甚至在没有告知父母的情况下就走向战场。在通讯极其困难的年代,只能通过书信向父母传达自己的思念与愧疚之情。一封普通的红军战士写给江西老家父母的信中写到:膝下,敬禀者,堂前,万福金安。近来身体是否健康,饮食增加否?但现在事而复事,想必,家中何家平安,同家安乐?[1]。在家书中所表达出来的思念家乡和双亲之情溢于言表,在信中向父母雙亲问安,表达深深的惦念之情。

(二)对妻子的鼓励

对于身处异地的夫妻而言,“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是非常符合的表达。在抗战年代,由于通讯工具的落后和当时所处的社会局势,家书成为恋人之间表达相思和叮嘱的主要媒介。再读抗日名将吉鸿昌在牺牲前以手指为笔,在刑场写下一封给妻子的家书: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1]。在信中的殷切嘱托,充满他对妻子的爱护,他鼓励妻子为了儿女的成长,为了革命,坚强地活下去。

(三)对子女的教育

对离家奋战在外的人来说,对家中的后辈给予深切的希望,他们写信回家,多是嘱咐些许事宜给后辈,或者是照顾长辈和家庭的事情托付给后辈,或是教育后辈某些为人处世和报效祖国的道理,每字每句都寄予着对后辈的深切期望。爱国绅士于登云因为资助东北抗日义勇军而被捕,在临刑前给其长子留下一封遗书。书中这位慈父语重情长,淳淳教导。信中写道:所望读书尽心,务必前途。侍母要孝,勿劳其生气,以便领你们兄弟子妹过日子。择友慎行,要比为父有不好之日,你不要口出怨言,以免招祸生此地[1]。于登云和平凡的父亲一样耐心地鼓励与关心儿子认真刻苦读书,孝敬母亲,努力成为弟妹的榜样,同时也没有忘记劝告其在交友做事时要谨慎行事,切记用恶言伤人。

二、抗战家书中所蕴含的抗战精神诠释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家书是人们与家人之间进行联系的媒介。尤其是在抗日战争这个特殊时期,家国动荡不安,抗战家书更是大众化的有效沟通媒介,承载问候、报平安、表达思念之情等重要意义。一封抗战家书是私人感情的表达,多封抗战家书则是传递着共同的情感与情怀,若干封抗战家书相连接则是民族情怀的汇聚,奏响了抗战精神的高歌。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爱国从来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踏踏实实的行动。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在多封抗战家书中可以看到每个阶层在国难当头的时刻均挺身而出,全民族各阶层人民都在顽强抗日。无论所处的何种党派和阶级,所从事何种职业,全国人民都怀着满腔热枕踊跃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在国家与民族危难的时刻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的力量,用实际行为来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尚爱国情怀。

1934年吉鸿昌写给妻子红霞的家书第一句“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字数不多却深刻地表现出吉鸿昌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捐躯赴难的爱国之情。抗日战争期间,侵略中国的日军对浙江等地实施了令人发指的细菌战,成千上万的军民因为疫情而丧失生命,为了挽救同胞的生命,刘宗韵和同学们义无反顾地参加红十字会医疗队,在奔赴抗日前线写下一封家书,在信中写道“多少人被枪杀了,多少财产土地被毁灭劫去了,难道我个人的生命还过分的重视”一句话,充分展示其尽忠报国的责任担当。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抗战精神的重要内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牺牲无数鲜活生命,义无反顾维护民族尊严和践行民族气节。中华民族上下同心,勇往直前,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中华儿女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绚丽华章。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军民在面对强敌时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在数封抗战家书中都有鲜明体现。

中国共产党人符克在给父兄的家书中曾写道“国家亡了,我们就要做人家的奴隶了,抗战救国争取胜利,不是少数所能负得起的”。符克用其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书写了宁愿牺牲也不做亡国奴的高尚民族气节,塑造了为国为民捐躯的伟大形象。中国共产党将领潘涛在写给妻子春英的家书中告诉妻子:“倭寇践踏我国河山,苏区许多同志为国捐躯,其中不少是汝熟悉之同志,吾与队友化悲痛为力量,急赴前线杀敌。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在行文中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宁死不屈的高风亮节,奏响了视死如归的凯歌。

从一封封家书中,我们可以强烈感受到中国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在长达14年的抗战期间,无数中国人付出了鲜血与生命,最后能和家人团聚的少之甚少。抗战家书凝聚着将士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奋战之情。心中牵挂的是父母和妻儿,但是面对国恨家仇,他们做出生与死的抉择,以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的民族气节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史册上谱写了壮烈的篇章。

(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涌现无数的热血英雄,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时刻,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这场以弱胜强的战争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永不服输的英雄气概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秉持着浩然正气与日本法西斯进行着一场场动人心魄的生死较量。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罪行,许多的英雄人物和团体勇往直前,顽强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撰写了英雄史诗。

金方昌于1940年12月在狱中写给哥哥们的家书中写道:“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在逮捕中敌人使用酷刑对其逼供,将其胳膊砍掉,残忍地将其双目挖出,但是革命者金方昌面对如此的酷刑仍没有屈服,展示了革命者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褚定侯于1941年12月27日第三次长沙会战前沿阵地,写给大哥褚定浩的信中写道:“弟若无恙则兄可勿念,若有不幸则请兄勿悲”[2]。褚定侯与家人的依依惜别之语,体现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广大爱国官兵忠于国家、抗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

(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中国人民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支柱,是在关乎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取得胜利不放弃的决心毅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使得中华民族激发出了中国人民最深厚的斗争精神,击败日本侵略者幻想三个月消灭中国的计划,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强大信念支撑。

王孝慈写给五弟向宗圣的家书中写道:“勇敢的走上民族解放的战场,与俊安、与阿兄、与全中国抗战的朋友们、与全世界拥护正义的人士们,手携手的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进”[2]。在抗日战场上,涌现很多和王孝慈一样的和家人和伴侣和朋友奔赴抗日前线,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战征程中携手共进。在革命斗争中将死亡完全抛在脑后,生死不再是行动与思考的第一要义,那是因为大家有着必胜的信仰,知道自己的牺牲必然会换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袁国平给侄子的家书中写道:“你应告訴家里,中国抗战前途很好,最后定可战胜日本,只不过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2]。袁国平在写这封家书的时候,“亡国论”盛行,他在信中对中国抗战的形势进行分析,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念。

抗战家书虽有抗战历史的标签,但其本质仍然是写给家人的传递思念与担忧等复杂情感的的普通信件。抗战家书是极具真实性和历史性的,见证和记录了历史细节,通过深挖抗战家书中蕴含的抗战精神,用独特又生动的方式将抗战精神呈现在大众视野中,让大家弘扬抗战精神的同时,加深对抗战家书的领悟,将抗战历史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 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重读抗战家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5.

(作者简介:刘文静,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精神力量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科研前行
“阅百年历程·传精神力量”
——宁夏“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无锡市应急管理局 打造党建品牌 凝聚“走在前”精神力量
大力弘扬黄河文化 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凝聚精神力量
平静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考
爱的教育历久弥新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用文明创建凝聚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