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辰 李杨 杨青
红色革命歌曲可谓是音乐研究的一块“富矿”,但目前对抗战时期河北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较为少见。笔者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抗战时期河北红色革命歌曲做出了初步探索,主要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地域性文化背景进行了初步的梳理论述,并对它在当代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创作等领域的价值进行了浅析,以期为今后学术界对抗战时期河北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奠定基础。
红色革命歌曲文化是中国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革命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革命性和人民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它不仅是特定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必然产物,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此外,不同地域的革命歌曲在创作过程中,又充分吸收了地域性文化,其中具体包括不同抗日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特有的地域性军事文化以及不同地方民间音乐组成的地域性音乐文化,从而使红色革命带有独特的地域性,建立起与地方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但同时,当时国内甚至国际的历史背景、政治背景、经济背景等诸多人文因素,也使不同地域的带有不同特色的红色革命歌曲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如此看来,对抗战时期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不仅对地域性文化、革命文化的探索与考证具有重大意义,对全国性的音乐文化研究以及抗战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收集整理可发现,目前的研究成果按照不同的研究方式、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研究了早期区域性红色音乐的形成与传播发展,具体包括早期红色革命音乐的兴起与发展的历史、理论、文化背景与传播机制,梳理了早期红军及革命根据地的理论与实践、红色的演绎活动与传播途径;论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根据地、延安革命根据地这几个地区的红色革命音乐形成的历史渊源、现实需要、在政治建军方面的作用以及地域性民歌在革命音乐中的运用;论证了党政军宣传机构及领导人对音乐的重视。如李诗原的《井冈山革命音乐生成语境》《中央苏区革命音乐发展语境》,王一晋的《红色音乐在川滇黔的传播与发展》等文章。
另一方面,针对大众文化与宏观研究视角下红色音乐研究的学术问题进行了研究,点明了红色音乐研究的本质并论述了红色音乐研究的一系列学术问题,为广大研究者解决了诸多学术问题,引发了更多的学术思考,提供了更多的学术思路。这些研究具体论述了红色音乐的本质及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特别是抗战时期的意义与作用;梳理了中国红色音乐学科的建设溯源与现状;论证了红色音乐的学术研究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如曾遂今的《论革命音乐》、李诗原的《红色音乐研究的学科理论与问题框架—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四)》等。
从河北层面来说,关于抗战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目前主要针对以“晋察冀革命根据地”为主的抗日革命根据地或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对革命歌曲进行了相关研究,具体从音乐文化活动形式、内容层面梳理了抗日革命根据地的音乐活动;从体裁与题材方面梳理了晋察冀边区的音乐创作以及音乐人才培养的现实状况,梳理了专业、业余剧团的设置及宣传活动;在音乐形态层面,分析了广泛流行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主要音乐作品。如石一冰的《在战火中成长、在硝烟中前进 ——河北抗日根据地音乐概览》,王玉苓的《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音乐文化建设》等。
整体来看,目前学界对抗战时期河北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河北红色革命歌曲中的人文内涵及在当代的应用价值。
从河北层面来说,河北是抗日战争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深远影响,在这片热土上诞生了一大批经典佳作,如1939 年《华北联大校歌》(吕骥 成仿吾)、1939 年《我们这一代》(李劫夫 田间)、1939 年《抗敌剧社社歌》(徐曙 莫耶)、1940 年《边区儿童团歌》(吕骥 成仿吾)、1942 年《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1943 年《团结就是力量》(牧虹卢肃)、1943 年《忘不了》(李劫夫)、1943 年《歌唱李殿冰》(李劫夫 陈陇)、1943 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1943 年《枪口向法西斯瞄准》(曹火星)、1943 年《解放区的天》(刘西林)、1944 年《王老三减租小唱》(徐曙 胡可)等,它们都创作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传唱了革命故事,丰富了民众的文艺生活,鼓舞了民心,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事实上,从全国范围的宏观视角来看,促成抗战时期河北红色革命歌曲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各阶层人民饱受压迫,纷纷主张联合抗战。1935 年,八一宣言的发表,首次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之著名的“一二·九”青年爱国运动声势愈加浩大,全国的抗日热潮与日俱增。在此期间出现了大量的以上海为中心的救亡音乐团体,在人民群众中积极开展抗日工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民众歌咏会”“业余合唱团”的组建。1937 年七七事变把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推向了最高潮。在这期间,全国各地救亡歌咏运动的高涨,使全国的文艺事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对于河北来说,全国救亡歌咏运动促进了河北歌咏运动的开展,由此催生了河北抗战红色革命歌曲,此外,还诞生了大量的剧社以及文艺团体,如挺进剧社、群众剧社、战斗剧社等。
例如,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产生的《大刀进行曲》就是一首河北红色革命歌曲。歌曲讲述的是七七事变后,日寇愈加猖狂,加紧了侵占我国的阴谋活动,驻华北的29 军奋勇杀敌,在长城脚下的喜峰口抵御日寇。29 军有一只英勇的大刀队,其中,年仅19 岁的战士陈永德手持大刀,孤身一人就杀敌9 名,极大地鼓舞了中华儿女的斗志。人民欢欣鼓舞,热血沸腾,麦新也被这样的抗战气氛包围着,于是热血沸腾地创作了《大刀进行曲》。这首歌曲虽然不是在河北创作的,但是讲述的确是河北地区的抗战故事,精准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河北一带的抗战工作与事迹。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建成给延安乃至全国的文艺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歌曲的创作,因为歌曲的这种文艺形式有歌词的帮衬,更便于让百姓理解歌词的意思。然而,当时鲁艺的音乐家们所创作的所谓“高雅艺术”只追求了在演唱技术、创作技术上的高超,却没有考虑到百姓是否能欣赏的问题,忽略了“产出导向”。
鉴于当时延安文艺界的纷争与复杂情况,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研究决定在5 月2 日下午召开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毛主席把文艺的全部问题归结为“为什么人”和“如何为”两个方面。他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的。”他从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明确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为此后的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将抗战时期的文艺创作引入了正轨。在此之后创作产生了大量的经典红色革命歌曲,如《团结就是力量》。座谈会后,西北战地服务团来到河北省平山县开展革命工作,《团结就是力量》是文艺工作者在北庄村创作的歌剧主题曲,并在该村进行了首演,充分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团结一心、奋起反抗日寇侵略的坚定决心。
社会生活是艺术的创作源泉,在河北地带发生的革命英雄事件,为红色革命歌曲的创作提供了社会真实。艺术家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定有大量的所见所闻在脑海里贮存,可一旦这些情感积累到了一定的不吐不快的程度,就会形成强烈的创作动机。
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的作者曹火星是土生土长的河北人,他不仅对河北的革命故事感受颇深,对河北民间音乐也较为了解。曹火星抗战期间曾在平西塘上村扎根群众开展斗争工作,一方面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一方面开展文艺活动。火热的生活场景深深地感染着曹火星,在革命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改善了人民生活”“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等歌词正是人民口中对共产党评价的真实写照。于是他结合河北传统民间歌舞“霸王鞭”的音乐旋律要素融合创作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
事实上,历史、政治与地域性文化三者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也并不是单独对河北红色革命歌曲产生促成影响,而是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共同作用于红色革命音乐。对于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便可以继续以这三者为抓手,深入探索其中蕴含的人文内涵。
革命音乐是革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较好地反映百姓的酸甜苦辣和心声,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学习革命音乐可以有效地将思政工作落实到音乐的学习中,使学生在音乐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
另一方面,从美育角度来看,音乐教学不应只注重音乐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从歌曲的内涵角度出发。红色音乐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应注重挖掘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从而让音乐课不仅是单纯唱歌和提升音乐审美能力,而更注重将音乐本体作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此来使学生在音乐中了解历史,感悟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于文化传播来说,红色革命歌曲蕴含了地方的革命文化,可以传播红色故事,弘扬英雄事迹,让人们在红色歌曲中感悟历史,增强时代使命感。在河北层面来说,以河北红色革命歌曲为主要传播内容,拓展革命文化传播的思路。例如,进行河北红色革命歌曲的展演、红色革命歌曲的声乐比赛,或者是红色革命歌曲的改编大赛。一方面,以此来提高社会层面对红色革命歌曲的关注度,带来传播效应,另一方面加强对地域性革命歌曲人文内涵的发掘,弘扬地域性革命文化。
新时代对文艺事业的需求,不仅需要弘扬老一辈的红色革命歌曲,还需要在弘扬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继承,可以体现在内容的创新、技巧的创新,抑或是体裁的创新上,不仅要充分吸收借鉴抗战时期红色革命歌曲的成功经验,还要吸收借鉴融入其中的人文内涵,在理解思想精神的基础上指导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广大研究者可针对抗战时期河北红色革命歌曲的创作手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歌词创作、歌曲创作以及地域性民间音乐的运用。河北省大型原创民族歌剧《雁翎队》的成功,为今后红色革命歌曲的创作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思路。
文章论述了研究红色革命歌曲的意义,梳理了关于红色革命歌曲研究的现状,初步探索了河北红色革命歌曲中的人文内涵及在当代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学界对河北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行性思路。总之,河北红色革命歌曲的研究仍然是待被开发的“富矿”,希望引起学界的注意。我们应继续深挖河北省革命文化,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