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君
本文以“身体”与“意识”的连接与对话为切入点,探析舞蹈美育中“身体”与“意识”这两个关键主体之间沟通交流的路径,提出了三个观点:一舞蹈美育核心应该强调“身体”与“意识”的连接;二当前舞蹈美育的“离身”倾向体现为“身体”与“意识”的分离;三舞蹈美育发展路径要实现“身体”与“意识”两者互动式的对话。
要想走向舞蹈美育的科学发展之路,首先我们必须强调舞蹈美育中“身体”与“意识”的连接,聚焦美育最核心的观点“发展自我,提升审美认知”。舞蹈美育中“身体”与“意识”的连接是核心,过度强调外在身体层面的美感,将会偏离舞蹈美育的核心。
美育是审美教学与美感教学的结合,是人建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唤醒对美的自觉感知和追求,培养感知美的能力,接触美和创造美的主要途径。舞蹈美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开发舞者智力,改善身体机能,增强表演能力和感知能力的良药。舞蹈的美育使受教育者通过身心的融合,“身体”与“意识”的连接,了解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他们在提高个人身体技能和艺术修养的同时,也可以实现内心境界的提高。
资华筠与刘青弋二位先生曾在《舞蹈美育原理与教程》一书中提到“舞蹈美育的基质——核心,是对人的心灵的唤醒、塑造”,明确提出了“以身体教育实现全面(整体)教育,是我们确立舞蹈美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宗旨”,主要观点是以感觉的方式感知世界,提高智力;以有节奏的形式锻炼身体,以增强人的身体能力;以审美的方式解放思想灵魂,发掘人的创造力;身心一体,“身体”与“意识”同在的训练可以塑造完美的人格。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高标准要求与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畸形教育样本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强烈触动了人们的忧患意识。可见,舞蹈美育核心在于“身体”与“意识”的连接。
从理论上讲,认知是独立于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之外的,存在着所谓的“离身心智”,即“身体”与“意识”的分离。它表现在身体上,包括大脑,但又不依赖于身体,功能是独立的。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总是强调身体的模仿和反复练习,没有过多要求学生的心理“意识”参与。在这种“身心分离”的状态下,学生作为个体的生活体验越来越不重要,身体作为主体的意识也逐渐丧失。强调“身体”与“意识”的连接,意味着需要平衡发展、整合看似矛盾的两极,如感性和理性、具象和抽象、内在与外在、部分与整体等。因为身体动作源于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本能表达以及与他人、与世界的连接。身体动作同时需要整合许多“两极”才能发挥本源意义。从“身体”与“意识”的角度看,当前舞蹈教育在多个方面都存在“离身”倾向。
传统舞蹈教学存在“重技轻道”的倾向,即教师重视身体技能训练而忽视身体感知和意识。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舞蹈美育往往像是专业院校舞蹈教学的翻版,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技巧的掌握程度和难度。在教学评价中,教师将学生固化动作和视觉感知的完成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并比习得过程更重视结果,从而导致评价标准的偏差。在注重技术的教学中,舞蹈的教育价值被降低。教师只通过舞蹈来教授舞蹈,忽略了学生的内在身体意识和身体体验。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心理发展和对学生深层文化认知等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较大,许多学生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舞蹈专业对柔韧性和技术技能的要求。以动作的协调性和完成度作为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身体表演能力缺乏信心,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学生对舞蹈失去兴趣,最终背离舞蹈美育的初衷。
在传统的舞蹈美育中,长期存在重视身体的外在规范统一性而轻视学生内在体验的“离身”现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片面追求动作的外在规范、模仿的相似程度、集体的整齐一致而忽视学生身体主体的创造性教育。
一是在教学认知理念上,学生的身体往往被视为教学的客体物质材料与被“雕刻”的对象,需按照教师的既定要求形成固定的外在呈现,认知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模式。教师充当学生身体的塑造者与加工者,具有权威地位。
二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按照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教授某个剧目或组合片段,未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舞种偏好和动作偏好,较少将舞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也未能与学生的生活形成密切关联,从而造成身体虽“在场”但认知体验与创新意识存在缺失的现象。首先,不同年龄的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偏好,同时学生个体之间的舞蹈基础与身体素质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特定舞种的固化动作模式并不适用于每一个学生,单纯讲解动作也不利于学生感知舞蹈的人文内涵。其次,教师未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个体的舞种偏好和动作偏好,如现在各部分高校的选修课上,班上只有几个男生,而女生比重较多,每次上课男生与女孩跳华尔兹舞时,男生都特别尴尬。最后,教师放弃让男生参与,男生在舞蹈课上只能站在一边。
三是在教学方式上,传统的舞蹈美育常以动作灌输为主,注重规范化的审美,具有“去情境化”的特征。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身体意识与创造能力,无法充分关注到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个性特征,不利于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传统的舞蹈美育中,无论何舞种的教学,审美标准均偏向于单一的优美,缺少身体的多样态情感表达,忽视身体表达素养的男女差异性。单一的审美范式对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身体实践造成了限制,不利于学生多元审美情趣的形成,无法有效培养学生身体素养中多种情绪的表现力、内心情感的共鸣力、美感意象的营造力等。
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用身体讲故事”入手,培养学生对“身体”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身体”去观察、表达、想象。在舞蹈教学中关照身体感知、身体理解、身体表达,从肢体训练转向培育身体素养,有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的认知发展。
首先,强调身体素养的舞蹈美育能够加深学生对自我身体本体的认知。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舞蹈动作学习中,学生需要对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统筹调度,协调支配,在每个动作中清晰地展现身体各部位的方位、形态、质感。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优秀舞蹈作品、学习相关文化知识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例如,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理解古代文人墨客所营造出的意境美。
其次,注重身体体验的舞蹈美育能够加强学生对舞蹈本体的认知。文本阅读、理论学习、艺术鉴赏只能从外延认知舞蹈,而通过切身实践体验才能真正从本体认知舞蹈。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舞蹈体验下,学生能够对舞蹈艺术有更为深刻和细致的认知与记忆。在舞蹈美育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身体运动和动作结构的训练,才能在舞蹈表演时调动各种身体技能和肢体语言,从而增强自身对动作美的感知。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作品中的舞蹈动作结构与文化背景,还能对舞蹈艺术产生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同时,随着实践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提升,学生也能够逐渐形成舞蹈审美判断能力,即对动作美的认知、对身体运动美的认识以及对舞蹈表现风格与文化背景的了解。
最后,通过具体的、有形的身体知觉、身体运动,学生能够认知和理解抽象的、无形的复杂概念,这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传统舞蹈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体现着特有的美学意蕴、哲学精神,在古典审美范式下的身体体验能够使学生在动作中感知抽象的文化符号与审美意蕴。
教师可以在情境中展开引导式教学。游戏是感性和理性最好的结合,是人最“自由”的状态。在游戏中跳舞,必然是“身体”与“意识”交流的最佳路径。在素质教育舞蹈中,很多课程都是从游戏开始的,例如,在教跳跃动作时,教师会安排学生玩“跳格子”的游戏,为了教芭蕾的手位,先带着学生玩手臂夹气球的游戏等。在游戏中,学生不知不觉完成了动作的学习,通过适当训练,可以完成标准化的舞蹈动作。
首先,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借助语言描述、多媒体影像、自身示范等方式进行导入,巧设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言描述上,教师可根据课例的类型风格进行相关背景知识介绍。如在人物形象塑造类舞蹈中,教师对人物意识、人物性格、人物情感进行讲解,使学生建立对所塑造人物的整体认知,进而捕捉形象特征,并以个性化的身体语言予以诠释。在文化典故类舞蹈中,教师对典故寓意进行讲解,启发学生根据典故编创舞蹈小品,探索身体语言对文字语言的艺术转化方式。在舞种风格较为明显的舞目中,教师可对相应舞种的审美观、风格流派、代表作品等艺术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领略舞蹈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也可充分借助多媒体影像,带领学生观摩欣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舞蹈作品,使学生对所学舞蹈风格及形象塑造方式产生直观认知。此外,教师还可选择当下较为时兴的新媒体影像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在动作示范上,教师可先进行所学舞段或相关题材舞段的展示,使学生近距离感受舞蹈表演中肢体的张力、情感的表达、身体的创意形塑,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在动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视觉描述,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使学生产生共情,并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第一,多路径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舞蹈是一门舞蹈美育课,但课程不只拘泥在舞蹈层面的教学,许多课例是从文学、绘画、音乐、建筑,以及对自然、物理、生物、化学等科学想象的观察中导入的。学生在舞蹈课上可以学到其他课程的知识。然而在舞蹈教学中,我们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对知识进行联想,并用身体去表现出来。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将“基因裂变”“星云漂移”或者“小蚂蚁搬家”“博物馆奇妙夜”等类似主题转变成一支舞蹈并跳出来时,对舞蹈便不会再有陌生感,并且如此奇妙的感受可以无限地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第二,设置“编、演、评”三位一体,回归学科的整体性。当代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的一个最大弊端,就是编、演、评的重度分离。在社会分工逐渐细化的时代,个体当然不可能把这三个方面的专业工作都完成。然而,合作机制目前并不通畅。在素质教育舞蹈教学中,课例构成都有四个环节,即导入热身、创造求新、表演展示、互评反馈。在舞蹈思维的建构中,编、跳、评可以在相互扶持中实现相互促进,并且学生可以在相互评价中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
舞蹈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当代学校舞蹈美育旨在通过舞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由传统重规训、重技能向当代重综合素养的转变过程中,“身体”与“意识”的互动式对话能够为舞蹈美育提供切实的指导意义,解决传统教学的“离身”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