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勇 任小芳
民族唱法作为一种声乐演唱的形式,是传递我国民族精神的一种演唱方法。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中,教师应将强烈的民族个性体现出来,感染听众,促进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播、弘扬。为了使民族声乐的文化得到推广,被更多人们熟知和喜爱,高校要发挥主阵地功能,在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教学创新中,增强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效果。
民族声乐囊括了民间歌舞、民间歌唱和传统戏曲几个类型,形式多种多样,如西方歌剧演唱、民族唱法的民歌、新歌剧演唱、新民歌等,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民族声乐演唱是对传统民歌演唱方式的开发、更新、继承和弘扬,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进西方的美声唱法,形成了具有现代特色的民族声乐演唱形式。民族唱法传承了民族的精神,表达了民众生活习惯,在声乐演唱形式中,用淳朴的语言进行民族声乐的演唱,能够体现民族个性。但是民族声乐演唱在高校教学中依旧存在不足,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重重困境,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教学方法亟待创新。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中,民族声乐学科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的几所专业音乐学院是最早开设民族声乐学科的院校,经过了“土洋之争”历史发展阶段,传统的声乐在实践摸索中前行,突破了局限性,发展至改革开放时期,中国民族声乐受到了百姓的喜爱。
例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是施光南著名的作品,该作品将百姓生活反映出来。到了20 世纪末期,中国音乐学院的代表人物金铁霖教授在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创建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优化了发声技术和艺术特色,将西方国家声乐中值得借鉴的部分渗透到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中,将民族特色中浓郁的地方色彩延续下来,培养了民族声乐专业的人才。
优秀民族声乐歌唱家在这一时期不断展示出优势,使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快速发展。在民族性、艺术性、科学性、时代性这四大原则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下,中国建立起了新的声音艺术体系,将民族声乐不同的唱法优点集中起来,展开了对新声音艺术的研究。目前,我国的民族声乐已经在技术领域内攻克了多个难题,构建了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活动更系统、科学,在气息、音色等技术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有大量民族歌剧、原创歌曲涌现出来,对传统诗词中的内涵进行挖掘,利用艺术歌曲的题材和作品,这为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带来了更多素材和支持。在高校的民族声乐人才培养中,用不同风格的作品对学生的歌唱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成为中国声乐教育主旋律。在2018 年,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在中国乐派概念中获取灵感,正式进行更名,将声乐教研室和歌剧教研室分割,成立了“中国声乐教研室”“中国歌剧教研室”。本科招生专业民族声乐学科更名,在2019 年设立了中国声乐学科,这次更名代表中国高校的声乐教育从教学向科研转型,在中国声乐的发展起点展开探索,促进了民族声乐在新时代发展。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民族声乐从广义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传统戏曲、民间歌舞以及民间歌唱这三种主要类型,有十分丰富的演唱方式,如新民歌或新歌剧等。目前的民族声乐演唱,主要是在传承方面的发展进步,在不断吸收传统民族演唱方式的基础上,适当借鉴西方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在这种背景下,民族声乐的演唱方式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步。因此,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演唱方式进行创新优化,促进民族声乐教学稳步发展。
创新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方法,需要对情感基调进行准确的把握,将有深刻含义的情感和思想作为重要的切入点,明确声乐演唱的主题、风格、特色,对其中的人物情绪变化形成深刻的感知,了解声乐演唱的艺术境界,找准情感基调,对情感表达的开关要加强把控,促进声乐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在教学实践中,要想了解民族声乐演唱教学情况,教师就要重视情感基调,了解歌曲的情感方向。每一首歌曲都有独特的情感基调,如开朗热情、亲切温暖、真诚、雄伟、伤心悲哀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基调决定了民族声乐演唱时语气的表达特点。学生要在把握情感基调的基础上,体现主题内容,形成综合的主题特色。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要牢牢抓住情感表达的这一关键要素,让学生掌握歌曲的主旋律,了解歌曲的情感基调。
例如,在《军港之夜》这首曲目的演唱中,学生需要对海军战士的思想情感基调有准确的把握,而不是盲目追求甜蜜的情感表现,要树立歌曲中的英雄形象,将战士歌曲健康、充满斗志地演唱出来,体现出海军战士的思想,传递海军战士的信念,把握情感基调。印度尼西亚著名曲目《宝贝》这首歌曲以一名年轻的妻子为主旋律,该歌曲有极强的旋律性,描述了一个年轻妻子的情感经历和故事。她丈夫参加了革命游击战,年轻妻子的坚定信念和内心情感,成为该歌曲的情感基调。演唱者应该避免盲目的炫耀,而要用温柔的声音演唱,将英雄精神和歌曲的情感意义表达出来,找准和把握情感基调,这有利于提高民族声乐演唱的效果,用更生动、准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吸引听众,获取受众的喜爱,得到受众的认可,激发人们积极的情感。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高校的教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合理选择声乐作品,并进行详细的教学规划。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的民族声乐已经有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学生的声乐基础水平各有不同,演唱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声乐教师需要确立教学目标,合理选取作品,对学生的所处阶段应具备的演唱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规划作品选择、题材选择等。目前音乐院校专业教育实践中,中国民族声乐作品是根据中国民歌、古曲、中国歌剧、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歌曲划分的,其中又划分出了多个不同的小类别,如中国民歌又囊括改编民歌、传统地方民歌、少数民族民歌等,在作品的内涵中存在差异性,表达方式也不同。
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选择曲目,结合学生的需求特点,有所侧重。例如,低年级的学生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科学发声,因此,在选择曲目时,教师应以中国艺术歌曲古曲为主,对学生声音的稳定性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修养和内涵,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大作品。在高年级学生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创作歌曲、中国歌剧、中国民歌等,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水平,增强喜剧张力效果,在演唱风格和音色的变化中,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水平。除中国作品之外,国外的音乐剧作品、美声作品等,也是声乐学习者需要去体会和借鉴的作品,这能让学生拓宽眼界,增强审美体会,提高音乐的想象力、表达力,内化感知能力,增强民族声乐的演唱效果。
声乐训练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创新中,需要教师将多个要素统一协调起来,增强声乐训练的效果。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基本要素的训练,包括气息、语言、音质、情感、表演。教师在气息训练中,要强调科学性,因为这是声乐演唱的灵魂,用科学的呼吸训练,能增强声音的原动力,让学生真正在声乐演唱中形成腔体共鸣,增强歌唱的感染力。人的身体是共鸣腔体,腔体和振动体之间要相互协调、配合,综合运用头腔、口腔、胸腔、鼻炎腔,增强气息训练的效果。在语言训练中,教师要结合中国民族声乐演唱中常用的普通话、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让学生用地道、准确的语言演唱,将民族音乐的词汇和语音韵律特色渗透其中。
音色训练要强调音色的独特性,提高声乐艺术的表现力,使学生在音色的变化和音色的质量控制中,通过对演唱技术的把握,合理变化音色,增强音色效果。教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声乐作品进行音色的训练,是一种科学、有效的音色训练方式。挖掘特色的音色元素,能够让学生在训练中提高情感的准确性,实现人声合一、以声传情的效果。学生最初的情感主要是从作品的感知中得来。学生能在演唱中代入自身的情感,对歌曲的内涵形成一定程度的理解,在基础乐感的前提下,将伴奏、音乐旋律等元素渗透其中,捕捉细节,处理细节,用艺术化的方式传递情绪,在反复的练习和体会中,将作品的情感体现出来,传达情绪。在表演训练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将作品的内容、风格、情绪统一塑造并呈现出来,使受众被感染、被打动,激活积极的情感,体会声乐作品。表演训练是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表演训练中教师要强调情绪、内容和风格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塑造声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展现与之匹配的舞台形象。
在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音训练,凸显发音形象性,用有特色的发音和吐字,提高表演的感染力,提升声音的表现力,真正达到字里含情的民族声乐演唱效果。学生在咬字吐字的训练中,能通过准确的读音和吐字,反映不同的音乐形象,传递音乐风格,明确表达歌曲中的艺术形象。在传统的声乐演唱中,学生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声乐技巧塑造音乐形象,增强艺术表达的效果;可以交替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增强情感魅力。
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保留传统声乐演唱咬字、吐字技巧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语气、声调等与旋律结合,实现语音衔接,将歌唱时的声音、呼吸、方言等元素建立紧密衔接的关系,增强民族声乐歌曲的艺术表达效果。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充分体现歌曲中的情感和思想,将语言和情感有机融合在一起,在旋律的作用下,传达思想情感,运用表现力强、感染力强的歌曲,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喜爱。在咬字吐字的训练中,教师应结合歌曲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发音清晰,准确使用当地方言表达歌曲的含义。教师要围绕歌词内涵,对学生进行咬字吐字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了解歌曲中的情感、内容,将歌词的含义和咬字训练结合,提高歌曲情感的表现力。
为了将学生参与民族声乐演唱的激情和欲望调动起来,在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教学中,教师要激活课堂动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增强内在的动机,完成歌唱。在课堂上,学生需要使用乐器进行歌唱训练,用人声传递音乐旋律。作为一种人体的内部运动,唱歌需要无形的内在动力的支持,需要内外感官的互相协调,这样才能真正协调进行发声和演唱。在高校民族声乐的演唱教学中,教师要调动课堂情绪,增强课堂的活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歌唱状态、学情进行细心观察,掌握学生的特点、状态、心理特征,以鼓励、赞扬、支持的态度,引导和激励学生树立演唱信心,调动对民族声乐演唱的热情,融入活跃的课堂环境中,参与民族声乐的演唱训练,实现歌唱中内部感官互动与协调的目标。
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自信,让学生用稳定的心理状态进行民族声乐演唱,克服紧张情绪,用扎实的基本技能和稳定的心理状态,在饱满、稳定的情绪下,完成民族声乐的演唱活动。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如进行深蹲练习、伸展运动、深呼吸练习等,让学生放松身体和心情,缓解心理上的不良情绪。
综上所述,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创新,是对中华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传承的必要手段。中国的声乐艺术历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揭示了声乐发展的规律,聚集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和文化特色。在高校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创新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语言的表达、情感的展现、姿态的表现等多个方面强调专业性,追求美感,传承和弘扬民族声乐文化,促进民族声乐广泛传播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