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哲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
剪瓷雕素有闽南“厝顶戏曲”雅称,是闽南传统民居、庙宇屋脊上的传统装饰工艺。当下,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巨大冲击,剪瓷雕技艺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包括创作环境衰落、技艺传承断层、经济效益弱化、主题缺乏新意等[1]。基于此,国内诸多学者逐渐将视角转向剪瓷雕相关研究中。现有研究大多从剪瓷雕制作工艺、题材层面进行分析,较少将剪瓷雕与叙事设计表达、地域精神文化内涵及文创产品用户体验相结合。剪瓷雕作为闽南、潮汕地域的建筑装饰特色符号,将叙事设计融入其中,探索 “经典工艺”到“日用产品”的转变,实现“昂首仰望”到“触手可及”的转换,让剪瓷雕“走下屋檐,走入生活”。
叙事设计源于叙事学,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堪称叙事学的鼻祖[2]。罗兰·巴特于1966 年在《交际》第8 期以“叙事作品结构分析”为主题的专刊中提出“任何素材都适宜于叙事”这一观点,具有开创性的意义[3]。
20 世纪末,设计领域逐渐由关注使用功能转向情感化与用户体验,叙事学被引入设计领域是适应用户需求的必然结果。Peter Child 提出强制性叙事与解放性叙事(coercive narratives and emancipatory narratives),前者具有说服力,并寻求主题性约束;后者具有表现力,并提供创造新意义的过程。设计师希望创造新的意义,而不是受到限制。解放性叙事设计在产品中留下一定的主题、语境,将后续故事留给用户叙述,给予用户联想空间,用户基于自身经历、教育、思维等因素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强制性(约束性)叙事设计限定关键词或主题,在多个词组间建立黏性,留给用户较小的联想空间。
对于文本叙事作品结构,罗兰·巴特在其短篇论文《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中将其归纳为三个层次:功能层、行为层、叙述层。研究以罗兰·巴特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以期结合叙事学与用户共情理论,构建一个利于文创产品叙事表达的层次划分,使文创产品兼具美观、实用、文化、情感等因素,希望实现文创产品叙事化、情感化,激发用户情感与故事联想。
用户共情包括用户体验与文化共情[4],优秀的文创产品不仅需要充分考虑产品本身的功能与形式,更重要的是用户体验与文化叙事主题。文创产品作为叙述媒介,是叙述者向用户传达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设计师通过不同视觉形式解决设计问题的同时,叙事设计的形式语言展现出多元发展的倾向[5]。基于罗兰·巴特叙事层次划分与用户共情理论研究发现,在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叙事学理论可以丰富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与叙述主题,而用户共情理论弥补了叙事设计在表达过程中对用户体验的考量。因此,通过对两种理论的综合研究,得出文创产品设计叙事层次划分方法,给予用户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见图1)。
图1 基于用户共情理论的文创叙事层次划分(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通过分析罗兰·巴特叙事层次划分与用户共情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作用,整理、归纳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叙事层次。其中包括形式语言层、功能要素层、行为体验层、主题叙述层四个层次,前两个层次属于产品本身属性,行为体验层指文创产品使用流程中用户体验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主题叙述层指文创产品应具有的深层的文化内涵(见图2)。
图2 划分层次具体要素(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形式语言层指文创产品外观造型、色彩、工艺材质等设计因素,以特有的视觉符号向用户传达印象深刻且独具文化内涵的产品信息。以剪瓷雕为例,这种艺术集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在形式表达上既有绘画的色泽感,又有雕塑的立体感。在造型层面,剪瓷雕利用平雕、叠雕、半浮雕等雕刻技法让静态的瓷雕栩栩如生。在色彩层面,剪瓷雕以红色、黄色、青色等六种色系为主,花卉、鱼虾瓷雕甚至采用渐变瓷釉。在材质层面,剪瓷雕以灰塑为基础,利用残损的瓷片或贝壳拼贴、堆叠而成。彩釉瓷片光滑、不褪色的材质属性是剪瓷雕艳丽多姿的材料基础,因为瓷材质刚度好、硬度高,剪瓷雕才屹立于庙宇屋厝之上。
功能要素层作为设计的基础性因素,主要涵盖使用功能、教育功能等多样化的功能。对于使用功能而言,在用户消费愈加理性化的当下,文创产品需要精巧与实用性相结合,文化包装与外观设计的重要性无可厚非,但使用价值应成为重要考虑因素之一。文创产品的教育功能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延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评价文创产品的标准应强调满足公众的学习需求、引发公众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行为的产生[6]。优秀的文创产品不仅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对用户产生相关文化背景的普及教育,而且可以激发用户后续主动学习与了解相关文化知识的兴趣。
行为体验层包括用户行为与用户体验,预先分析用户行为有助于设计师发现用户需求,以此提供更好的服务。用户行为的触发需要具备充足的用户动机和足够的行为能力[7]。相同品牌的饮料采用不同的包装,会引发不同的用户行为与体验,如果相同的饮料采用易拉罐和塑料瓶两种包装,选择易拉罐的用户会产生抠、拉等具体行为,选择塑料瓶的用户会产生握、转、拧等具体行为,只有针对用户具体行为过程中的细节进行观察与改进,才能真正满足用户需求。产品的美观是选择的起点,用户体验是评价的终点。用户体验是一个复杂的内容,可将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知觉、意识和潜意识等“生理心理学”上的概念;第二部分涉及情感与情绪上的概念;第三部分即故事体验[8]。提升文创产品中的用户体验,首先,必须提高文创产品的审美功能,以增强用户的生理感官体验;其次,情感与故事体验作为文创产品不可缺失的文化基础部分,二者相互关联、渗透,赋予文创产品情感与叙事属性,可以激发用户了解文化背景的兴趣与文化归属感。
主题叙述层作为核心层次,以交叉学科为基础,融合叙事学、用户体验等研究领域。在叙事的过程中,一切皆有可能,叙述目的在于以产品为“文本”,让设计师转变为叙述者,将用户转变为倾听者,通过造型、色彩、材质、工艺或使用流程等设计要素来述说产品中蕴含的文化意蕴[9]。叙事设计包括几个关键点,首先是对叙事主题的整合、归纳,文化内核相较于文化表象更容易勾起用户的触点或回忆;其次是对文化内容的提取、凝练,将传统图案作为装饰,生搬硬套地应用在文创产品设计中,会使用户产生反感、厌烦的情绪;最后是设计表达方式,选择形叙、境叙、意叙等叙述手法,隐喻、夸张、移情等叙事策略,以最适宜的方式传达最深厚的文化,让受众身临其境。
在文创产品设计中,叙事首先需明确文化主题,确定情节是产品叙事的基础;其次通过产品“述说故事”,主要依赖于对叙事情节的设计与表达方式,所以文创产品的叙事设计不可避免地涉及对情节的研究[10]。设计师在文创产品设计流程中扮演的角色,相较于叙述者,更接近翻译者,需要通过适宜的形式语言将文化故事或精神内涵翻译成用户喜闻乐见的“文本”信息。
研究结合基于用户共情理论的文创叙事层次划分方法,设计了“瓷叙新语”——剪瓷雕拼图文创产品(见图3)。
图3 剪瓷雕拼图文创产品“瓷叙新语”(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研究首先针对剪瓷雕中的各种经典图案造型、文化素材进行总结、归纳,提取其中具有象征性、吉祥寓意的图案进行线稿绘制。
对于形式语言层而言,采用剪瓷雕瓷釉色彩、吉祥寓意图案造型,并保持彩瓷特有的材质属性;对于功能要素层而言,通过瓷片与磁铁结合,瓷片可以任意贴在底盘上,保持产品稳定性并提升用户体验;对于行为体验层而言,通过用户拼瓷片的行为和过程,还原剪瓷雕制作流程,激发用户主动了解、学习剪瓷雕技艺制作过程的兴趣;对于主题叙述层而言,每一个主题拼图都设定对应的寓意象征。龙凤呈祥以变化飞腾的龙搭配百鸟之王“凤”,寓意步步高升与吉祥;福寿延年通过表现象征长寿的云中仙鹤与富贵祥和的牡丹,寓意健康长寿;连年有余描绘锦鲤,寓意青云得志,飞黄腾达(见图4)。
图4 “瓷叙新语”系列图案(图片来源:作者绘制)
案例旨在运用叙事层次划分方法针对剪瓷雕进行创新设计,消除文创产品同质化现象。在文创产品设计过程中注重意境叙述与行为体验叙述,提高文创产品的交互性,使用户在使用瓷片拼图过程中提高对剪瓷雕工艺流程的认知度,激发用户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本文基于叙事学理论与用户共情设计思维,探索一种利于文创叙事表达并提升用户体验的设计方法。首先,通过罗兰·巴特叙事层次划分与用户共情理论研究,总结两种理论对文创产品设计的作用,得出用户共情理念对叙事设计具有弥补作用。其次,基于两种理论的互补性,针对文创产品进行叙事层次建构,利于文创产品通过形式语言与使用流程向用户传达文化内涵,给予用户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拓展地域性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最后,以闽南地域代表性传承技艺——剪瓷雕为例,验证文创产品叙事层次划分的有效性。以创新视角探索剪瓷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有利于剪瓷雕以新面貌出现在用户的视野中,增强青年群体对这项技艺的了解,也为同类文化产品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