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慧先
资源环境审计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一)揭示生态问题。资源环境审计(以下简称环境审计)是生态文明管理系统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环境审计不仅规范资源环境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资源环境的政策落实与执行情况,更重视相关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效益发挥情况,借此揭示潜在的生态威胁问题。
(二)监督生态建设。环境审计是针相关开发利用活动中对资源资产污染、破坏情况等开展的审计工作,能约束建设方依法开展生态建设,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从而确保对生态文明维护与建设的保障。环境审计的落实与应用能保证涉资源环境的生态化发展,避免建设方约束不足而影响生态环境质量。
(三)震慑相关机构。环境审计可以揭示相关机构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和不合规现象。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和核实,获取大量的环境数据和信息,并对其环境管理情况进行评估。一旦发现违法行为或不合规问题,审计结果将成为有力的证据,相关机构将面临法律处罚、行政处分、经济惩罚等后果,促使其主动遵守环境法规。
资源环境审计面临的困难
(一)审计的配套法规欠缺。环境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开展的工作,主要依据是《审计法》《环境保护法》《资源保护法》等。这些法律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引,但由于并没有涉及环境审计的专项条款,就使得环境审计在落实期间处于法律支持有限的困境。虽然2019年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并将“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列入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中,且于2021年新修订的《审计法》第五十八条增加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但这些并不足以开展环境审计工作,与此同时,伴随着人居生活需求的转变,环保意识的发展,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令社会启用诸如气候资源、海洋动力资源的情况日渐普遍,而相关法律在这些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上存在一定的空白,导致环境审计开展期间,无法很好的针对这些项目进行依法审计。
(二)审计人员专业化程度不高。审计人员普遍掌握知识单一,主要为财务知识及相关工作经验,环境审计的专业化能力不足。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环境数据及信息时,对相关数据指标代表含义理解不清,这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因此,培养既有环境审计知识储备,又了解生态文明建設实践的复合型审计人才迫在眉睫。
(三)相关机构的审计联动性不强。环境审计内容复杂,涉及面广,一般来说,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含水、土地、大气等方面,应该考虑有其他部门的介入,如国土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他们能够提供相关的数据和信息资料,便于开展审计工作,以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及作用。但目前,环境审计缺乏这方面的联动,导致审计结果缺乏说服力,环境审计不能真正发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作用。
搞好环境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环境审计的配套法规。全面有效的配套法规对环境审计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环境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环境审计范围广、内容多,需要制定独立的环境审计准则或者是实施细则,这样有利于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二是建立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如财务方面的经济指标,材料方面的合规性指标,项目方面的绩效指标等,能起到有效的评价作用。三是完善部门之间的问责、追责工作机制,让审计查出的问题,个个有回应,提出的整改意见,件件有落实,否则,审计工作的意义大打折扣。
(二)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首先,强化单位教育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自我学习环境,提高审计人员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基层审计人员知识面狭窄,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环境审计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能力。最后,除会计审计类专业外,应注入一批具有环境类、工程类、信息技术类等人才,确保审计队伍多元化,专业能力复合化的审计人才。
(三)加强各部门间的审计联动。解决环境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问题,审计部门应积极与其他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审计联动模式,加强与国土部门、环保部门、水利部门等的充分合作,争取支持,共同推进相关工作,来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其一,可以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的力量,收集信息,搭建环境审计资源分享库,为审计人员查阅资料提供便捷。其二,可以加入技术应用手段,如环境监测技术和遥感技术等,丰富环境审计数据。其三,可以开展联合审计,利用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和仪器,用鉴定的方法,进行实地检测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破坏等。这样,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既能提高环境审计的质量,还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力量。同时,实现了当今时代数据共享,资源共享的理念。
(作者单位:榆林市府谷县审计局)